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摩托厂商入局造车赛道 远航汽车准备好了吗?
2022-09-23 11:30 8473次阅读

汽车品评

对汽车进行品鉴和评价,做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全媒体**发布平台。


文 字 | 秦方辉、蒋孟文

设 计 | 小宇宙




9月20日,亿纬锂能公告称,子公司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与大运汽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旨在双方在未来实现亿纬动力电池在大运新能源汽车上更多的开发应用,进行整车匹配,实现电池方面的全面战略性合作。


这样一则看似不起眼的业内消息,却将一个发布即沉默的“魔幻”品牌重新带回人们视线。


在今年成都车展上,作为大运集团旗下高端新能源品牌,远航汽车横空出世,一次性亮相了四款新车,包括远航Y6、远航Y7两款豪华轿车,与远航H8、远航H9两款豪华SUV,出场阵容不可谓不强大。




对此汽车行业作何反应呢?事实上,没有任何反应。所有人都只是“哦”了一声,便接着把目光投向那些车展期间的明星大热门。


毕竟现在火热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历了几轮淘汰与换血,曾经造手机、炒房地产、搞互联网、造家电的各路神仙都纷纷入局,此时赶了个晚集的大运集团,究竟是潜心造车,还是另有所图,旁观者大多在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


▌科班出身 迷之自信

可能关于大运汽车很多人并不熟悉,但对于大多数80、90后来说,那句“风驰天下,大运摩托”的slogan可是家喻户晓。



大运集团从摩托起家,创立于1987年,仅历经十年便跻身国内一流品牌。在摩托车市场取得巨大成功后,大运汽车在2004年进入商用车领域,至今已经实现对重卡、中卡、轻卡、客车的全面覆盖。


大运还是国内首家取得纯电动及氢燃料重卡双公告的企业,具备纯电、换电、混动和氢燃料多种技术路线


2017年,大运汽车启动新能源乘用车战略规划,建成了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工厂,产品涵盖纯电动SUV、MPV、轿车三大系列。



近两年,小型SUV大运悦虎和中型MPV大运远志M1相继上市。2022年1-7月悦虎累计销量5298辆,远志M1累计销量为1478辆,知道的人依旧很少。


至本文截稿前,官方微博账号“大运新能源乘用车”仅发布博文两条,内容仅涉及远志M1、悦虎两款在售车型,成都车展的重磅活动至今只字未提


该账号粉丝总计18个,转评赞6个,唯一的路人评论是一句“就这……”


根据大运的发展规划来看,未来既有的大运新能源品牌将继续主攻中低端市场,而远航汽车则负责上攻高端,拔高整体品牌形象之余,带来更高的营收与利润。





但是,商用车和乘用车毕竟不是同一种属性,前者是一种生存工具,后者则是提升生活品质的“伴侣”,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崭露头角极为不易。


据了解,大运为了打造远航汽车,曾通过公开发行股票招募51.67亿元的资金,为品牌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布局“输血”


但这点资金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高端新能源品牌来说杯水车薪,更何况是同时支持四款新车的研发量产。


自从上次恒驰汽车一口气发布九款新车之后,远航汽车算是第二个,恒大目前的处境不必多说,这也不由得让旁观者为远航汽车捏一把汗。




在成都车展期间,大运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远勤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人民生活及消费水平的快速提高,消费者对30万、40万元的车,只要(感觉)非常好,非常智能化,很多人买下来不在话下。”


在他看来,仿佛把一堆智能化配置塞进车内,就能万事大吉、坐等大卖了。然而他可能把现在的消费者想得太简单了,货比三家的基本购买逻辑大家还是有的。


在不具备任何制造豪华乘用车经验基础的前提下,远航汽车出场即瞄准中高端电动领域十分大胆。


但是从目前的发展境况来看,笔者完全没有看出远航的底气源于何处


▌缺乏理论指导 赶工痕迹严重

当初恒驰汽车信誓旦旦地进军汽车领域,瞬间引来各方争议。在当时尽管未见实车,不少业内人士便早已通过其种种“不走心”的细节,预言了恒驰难以长久的命运。




从成都车展远航汽车的新车发布会来看,四款新车就充满着敷衍之意


展车在开启“剪刀门”展示时,竟有一侧前车门毫无反应,只能由工作人员手动打开。


此外,现场播放的宣传片也是采用劣质3D车辆建模与实景拍摄组合的方式呈现,让观众不免产生半成品、PPT等负面印象。




同时,远航也犯了其他PPT造车普遍存在的通病,纵观其发布的四款新车,不仅没有统一的设计语言,甚至连任何辨识度、差异化都难以体现。


这些车只是将众多流行设计元素稚嫩地杂糅在一起,毫无质感和美学可言。就连品牌LOGO设计都摆明是在向宾利、捷尼赛思靠拢。




当然,远航汽车也不至于一点亮点都没有,新车未来将搭载的800V超级快充、800km/1000km续航里程、充电10分钟增加300km续航里程等技术,无论量产阶段能实现几成,起码这个饼画得确实有模有样。




后来者想要缩小与前辈的差距,强强联合无异于最快速的一招。技术层面,博世为远航汽车提供一体化智能底盘集成技术、华为提供整车控制器及热管理系统、阿里斑马为智能座舱技术提供支持。


但是从长期来看,要想确保产品力的领先地位,企业层面明确的理论指导不可或缺,单纯将技术背书寄托在几大供应商的名声上,留给它的结局就只能是平庸。



在远航汽车的官方网站,也能明显看出这家车企重视噱头大于重视技术的现状。


在车型主页面最醒目的“主要参数”一栏,罗列的都是些毫无新意的“科技配置”,消费者想要了解的核心技术、性能指标只字不提,这显然不应是一家“科班出身”汽车企业的作风。



▌结语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恒驰汽车让我们明白了不是有钱就能随随便便转行造车,也不是发布的新车多就能获得市场认可。


曾经那些失败的故事已经告诉了我们,造车不仅需要庞大的资本支持,还需要供应链、制造、销售体系的全面布局,更需要扎实的产品力与口碑


远航汽车到底能否走到最后,不妨让我们多一些时间来给它沉淀。但在眼下,亟需它思考改进的问题和短板还有太多。



# 恒驰 # 大运 # 远志M1

相关车系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