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多车企接入DeepSeek J.D.Power:中国智能座舱AI是重头戏
2025-02-11 18:05 6749次阅读

汽车浏

好奇心驱动世界 资深汽车记者的**阵地


近日,已有多个车企宣布旗下车型已接入DeepSeek,智能座舱PK赛的下一个风口已经完全打开。2月11日,J.D.Power|君迪联合同济大学HVR Lab及XAI Lab,发布了《2025 华舆奖前瞻趋势发布:中国智能座舱评选白皮书》(以下简称华舆奖智能座舱白皮书)——作为权威调研机构,J.D.Power也首次引入了AI技术:使用Dr.Power AI进行了数据分析和总结。

《华舆奖智能座舱白皮书》得出一个结论:消费者更期待AI学习驾驶习惯和场景推荐。不过,从当下来看,消费者对智能座舱的关注重点,仍有主次之分,虽然包括奇瑞、东风(含岚图、猛士、奕派、风神和纳米)、吉利、极氪、小鹏、比亚迪、智己、广汽集团、深蓝汽车、零跑、一汽-大众等品牌都已宣布接入DeepSeek,但在消费体验反馈还有一定的“时差”。那么,对于智能座舱的当下,消费者关注的重点如何排序呢?

1.jpg

官方APP仍居关注榜首

实际上,站在普通消费者角度,即便是从PC或手机登陆DeepSeek,AI大模型所蕴藏的趣味与能量还在“挖掘初期”,所以,J.D.Power与同济大学从现实角度出发的调研,消费者关注重点的榜首,仍是肉眼可见的官方APP体验水平。

《华舆奖智能座舱白皮书》指出,随着2024年智能化消费者体验指数的提升,消费者对于智能化配置的渴望愈发强烈,科技不仅在改变汽车的功能,也在改变我们对未来出行的期待。

以本次消费者调研情况来看,官方APP以7.87分的高满意度评分荣登榜首——这也难怪,对于当下多数智能车型来说,消费者接触点首当其冲就是官方APP。

2.jpg

让AI“当司机”

在现实角度之外,当下的消费者对智能座舱前瞻需求是:希望车载AI大模型“当司机”——《华舆奖智能座舱白皮书》提到,“车载AI大模型正在为智能座舱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不仅让语音识别更加精准,情感分析更加贴心,还能根据驾驶者的习惯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汽车不再只是交通工具,更像是一个懂你的智能伙伴。学习驾驶习惯和场景推荐是消费者最期待的AI功能之一,占比达到83%,这表明消费者希望AI能够个性化地适应他们的驾驶习惯,并提供相应的场景建议。”

从当下多数智能汽车的功能来分析,包括搭载了AI大模型(DeepSeek刚接入尚未体验)的车型而言,绝大多数主要强调提升智能语音的识别准确度、响应速率,以及在导航、娱乐等功能,而AI学习驾驶习惯和场景推荐,实际上已经属于智能驾驶技术的范畴,以智驾技术现状来看,要实现消费者的期待,可能还会有一定的差距。

3.jpg

购车决策“科技”是关键

《华舆奖智能座舱白皮书》指出:消费者在购车时,已不再仅仅关心动力与外观,更加重视智能化带来的便利与安全,从智能驾驶到远程控制,科技正在悄然成为决定购车的关键因素。

不过,这一点与J.D.Power的其他调研结果中对比,也有着性别差异,此前J.D.Power在《2024中国汽车产品魅力指数研究SM(APEAL)》调研报告中提到:女性对智能车机等智能科技的喜好度颇高,相对有些男司机,则仍将动力与驾驶体验作为关注重点,所以对汽车厂家来说,要想男女老幼都咸宜,从动力到智能科技一样都不能少。

4.jpg

与此同时,《华舆奖智能座舱白皮书》还提到了车家互联与智能交互:虽然车家互联和多模态交互技术的普及度还不高,但它们的潜力无可限量。消费者已经期待与家中智能设备、车载系统的无缝连接,智能出行不仅是物理上的移动,更是生活中各个场景的智能延伸,此外,18%的消费者尚未尝试过前瞻科技配置,这为市场开发和吸引新用户提供了空间。

不过,实际从普通消费者的操作来说,智能家居与智能车机系统的交互,最大的问题在于端口不一致,各大品牌推出的智能车机与智能家电的互联互通,有些智能车机系统能够互联互通的智能家电品牌非常有限,且相对操作繁琐度来看,用智能手机操作智能家电反而相对更轻松,所以站在小编的角度,车家互联是不是非常必要也得两说。

5.jpg

AI大模型是必然趋势

小编个人认为,从车主们智能科技体验角度出发,《华舆奖智能座舱白皮书》提到的充电体验和智能驾驶辅助科技,相比车家互联更硬核。

首先从充电体验来说,虽然当下包括高德地图、各大品牌车机系统中内置的导航系统都有充电导航功能,但实际从体验来说,这些充电功能并不十分可靠:以小编个人体验来说,比如驾驶一辆800伏超高压快充功能的车型,去相对老旧的充电站几乎无法充电,最终还得咨询4S店的售后顾问,才知道只有新建的充电站才支持车辆的快充功能(车载导航和手机高德导航上并不提示充电站详情)。

其次,刚过完年跑完长途的电车车主们可能也有体验:服务区的充电站排队情况,以及等待时间、充电效率等参数,都无法从充电导航上找到详情,因此对于这方面的功能完善显得更加紧迫。

IMG_8093.JPG

此外,《华舆奖智能座舱白皮书》还提到了AR-HUD抬头显示、车载映射与多场景模式等智能体验的需求,但从核心来说,AI大模型就目前的功能应用只是冰山一角,相比网上热炒的用DeepSeek挣钱,应用到各种软件功能等等,车载AI大模型的功能挖掘,还处于基本水平。相信在未来,殊途同归的AI智能、驾驶辅助等科技,会最终汇入一个大的“科技池”,从多个角度将汽车变革为“智能运输机”(目前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描述),这才是消费者们的共同期待。

AI大模型是一个风口,但在这个风口敞开之际,未来智能科技还需要更多的创新,而且是与消费者紧密相联的创新。

作者:刘隽刚

# 车联网 # 东风 # 猛士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