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文清
2025年3月29日,一辆搭载L2级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小米SU7在安徽铜陵高速发生碰撞后爆燃,导致三名年轻女性身亡。这场悲剧不仅引发公众对小米汽车的质疑,更暴露了中国汽车行业在“智驾竞赛”中普遍存在的夸大宣传问题。车企为抢占市场,将尚不成熟的技术包装成“高阶智驾”,消费者在模糊的边界中陷入信任陷阱,最终酿成惨剧。
一、车企的“智驾神话”:从技术到营销的失真
小米SU7搭载的NOA(Navigate on Autopilot)功能属于L2级辅助驾驶,要求驾驶员全程监管,责任归属明确为驾驶员。然而,小米在宣传中多次强调其“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能力,雷军更通过直播展示NOA功能,宣称“2025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模糊了L2与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的边界。类似现象在行业中普遍存在,例如将“L2+”或“L2.999”作为营销话术,暗示接近自动驾驶的能力。
这次事故中,驾驶员在系统提示后仅有1-3秒的反应时间,即便经验丰富的司机也难以完成环境感知、决策与操控的闭环。然而,车企在宣传中往往弱化技术局限性。例如,小米SU7的AEB功能仅能识别车辆、行人等特定目标,对锥桶、水马等施工障碍物无响应,但这一关键信息未在用户日常使用中被充分强调。
二、事故暴露的三大技术与管理漏洞
尽管小米申请了“车辆碰撞应急处理系统”专利,声称能通过快速断电帮助逃生,但事故中车辆碰撞后迅速爆燃,车门是否自动解锁仍成谜。根据国家标准,电池热失控后应保证5分钟逃生时间,但猛烈撞击导致系统全面失效,暴露了电池防护与机械安全联动的不足。
遇难者家属曾提醒女儿“不能盲目相信智驾”,但年轻用户更易被车企宣传的“方便、安全”吸引。小米用户手册虽提及应急机械拉手,但实际使用中鲜有消费者知晓,车企在交付环节未充分培训用户应对紧急情况。
L2级事故责任理论上归属驾驶员,但车企通过宣传话术让用户产生“系统可替代人类”的错觉。此次事故中,系统检测到障碍物后仅减速而非紧急制动,驾驶员接管时已无足够时间避险,反映出人机权责交接设计的缺陷。
三、行业狂欢下的冷思考:谁来为“智驾泡沫”买单?
目前中国尚未明确“高阶智驾”的定义,SAE分级中L3级责任归属车企,但因法规未落地,车企普遍规避风险,继续以L2级名义推广功能。市场监管部门对智驾宣传的规范性要求缺位,导致“双手脱方向盘”等危险演示频现,加剧用户误解。
小米汽车2025年交付目标从13.7万辆激增至35万辆,智驾成为其核心卖点。然而,销量压力与研发周期的矛盾迫使车企压缩测试验证环节。例如,小米计划推出1000万Clips智驾模型,但当前版本仅基于300万场景片段,复杂路况覆盖能力存疑。
事故后小米市值单日蒸发700亿港元,家属质疑“为何不主动联系”加剧公众不满。尽管小米推出“智驾保障服务”(最高赔付300万元),但未能平息对安全的担忧。行业若继续沉迷“智驾神话”,恐将引发系统性信任崩塌。
四、结语:回归安全本质,终结“吹牛式创新”
安徽车祸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智驾狂飙中的技术虚火与责任失序。车企需摒弃“营销优先”思维,将安全冗余设计、用户教育置于首位;监管部门应加速完善智驾分级标准,严惩夸大宣传;消费者则需清醒认知:当下的智驾仍是“辅助”,而非“替代”。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悲剧重演,让技术创新真正服务于人。
相关车系
推荐
捅破德系豪华服务“天花板”!奥迪A4L给出“终身质保”承诺
车壹条科技赋能,销量见证!比亚迪凭硬核技术蝉联3月销冠!
私家车探新一代奥迪Q5终于要来了,外观更运动,内饰三联屏,比宝马X3香?
车品同比增长59.8% 比亚迪一季度销量破100万辆
车印记超80%保值率稳定输出,问界M9高补贴实现“升值换新”
汽车网评智能驾驶≠自动驾驶:厘清概念,安全出行!
汽车网评比亚迪3月销量超南北大众+南北丰田 车市尖子生来了
凤眼观车比亚迪:让战略腹地无懈可击
汽车K线广汽集团:推进“星灵智行”战略要循序渐进
汽车K线“打汽车工业翻身仗”中部地区首座汽车博物馆盛大开馆
车德钢朱民落泪:比亚迪,中国制造业崛起的最强见证者
驱动生活“智驾”不能过度营销!三条人命能否给小米敲响警钟?
新车部落评论
暂无评论,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