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小时后,雷军发声了。
4月1日,晚间22:19分。针对小米SU7交通事故,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微博回应称,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将持续配合警方调查,跟进事情处理的进展,并尽最大努力回应家属和社会关心的问题。
当天,#小米回应SU7高速上碰撞爆燃#冲上各大社交平台热搜之中。受此影响,小米集团港股4月1日午后开盘后大幅走低,至当日收盘跌5.59%。今日(2日),其开盘后继续走低,盘中一度跌逾4%,领跌蓝筹。截止收盘跌4.19%,股价报44.55港元。按照最新市值计算,小米集团总市值近两天缩水超1200亿港元。
一份致命的信任。
一场车祸,将小米汽车的光环扯下。
3月29日夜,安徽一新能源车撞上高速公路中间护栏起火燃烧,另有被烧毁的车架显示事故车辆为小米SU7,车头已经基本全毁。有自称系车乘人员家属的网友表示,“车辆撞击护栏导致车门锁死,电池爆燃,车上三人活活烧没了。”
关于事故的细节,目前还在调查,但是综合各方的信息,基本也有一个清晰的“还原”: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
安徽高速出行服务的交通事故信息显示:3月29日23时12分,交警来电称德上高速祁门往枞阳方向一辆小轿车着火;3月30日0时19分,现场明火已扑灭。
而随之舆论的发酵与事故的梳理之下,一些核心的质疑点也不断被揭开:事故后车辆起火原因?车门能否打开?事故发生时,AEB(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自动紧急刹车系统)等主动安全功能是否触发?
同时,在碰撞前2秒才开始提醒,司机在碰撞前1秒才开始接管,以车子116公里的时速计算,只留给司机非常短的反应窗口。由此,众人好奇,为何小米SU7直到障碍物已在跟前了才发出警告,而不是更早发现危险或进行AEB、变道躲避,这或许和事故车的智驾能力有关。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米在官方回应中明确,事发车辆是一台SU7的标准版,搭载的是一颗英伟达OrinN智驾芯片,算力只有84TOPS,相比之下小米SU7Pro、Max版采用了双OrinX 芯片算力可达508TOPS;同时标准版未配备激光雷达,仅采用纯视觉方案,决定了它在低光环境下的效率会大幅降低。此外,据悉,标准版本小米SU7没有配备电芯倒置技术,可能相较其他版本在电池安全方面存在差距。
显然,诸多不利因素的叠加,造成了该起事故的发生。
而事故之外,车企的回应也是一个舆论爆发点。
事故是3月29日晚间发生的,中间两天时间,小米没有发声。
一直到4月1日,小米才给出回应。回应分3波。第一波是小米公布所掌握的事故时间线;第二波是晚10点15分,小米汽车官方账号发布的回应;第三波是几分钟后,雷军亲自发的微博。
一向活跃于网络上,并以真诚示人的雷军,此次的“滞后”也狠狠败了一波亲民人设。不可否认,流量经济时代,个人IP既是护城河也是风险带。短期内,个人IP能快速聚合资源,尤其在新能源汽车等颠覆性行业,雷军的“网红效应”是小米突围的利器。
但这把“双刃剑”,一旦处理不当,也将快速遭遇“流量反噬”的风险。正如,雷军曾公开表示:“消费者对小米的信任是我们最大的资产。”然而,事故暴露的智驾延迟、AEB失效、车门应急机制缺陷等问题,正让这种信任迅速流失。
一场激进的狂欢。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这场看似偶然的燃烧事件,也揭开了智驾在技术跃进与安全平衡之间的深层矛盾。
从2024年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就开始新一轮转型。
据中汽协的数据,2024年中国市场全年新能源车销量达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渗透率突破40%;预计到2025年销量数字还会进一步提升至1600万辆;到了2025年乘用车高阶智驾渗透率将达20%,智驾功能逐步成为购车核心考量。
今年以来,车企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智驾平权潮流,NOA/NCA等新名词开始出现,L2/L3等新概念开始传播,高阶智驾已经迈过“尝鲜期”进入大众普及阶段,高速NOA、城市NOA等功能,正进入10万-20万元的市场。而直播间内,“解放双手”“自动驾驶”“XX公里0接管”等大佬宣传话术也频频在市场流传。
然而,现实中,智能驾驶的进化,远未到用户可以真正放开手脚安睡无虞的阶段。
据扉旅汽车获悉,目前,在智驾领域,按无人化程度,自动驾驶可分为L0—L5。其中L1、L2只能称为辅助驾驶,因为需要人随时接管,L3是部分自动驾驶,在封闭的高速路和部分城市道路,车辆可自动驾驶,但遇紧急情况,还需要人为干预。L4、L5则是完全的自动驾驶。
尽管,市面上,不少车企将智驾在宣传上向“自动驾驶”、“准L3”靠拢,品牌强调“车位到车位”、“自动过匝道”等功能,但本质上仍是L2级别,在现行法律下,如果发生事故,由驾驶员承担主要责任。
不可否认,当下,国内新能源市场上的高速发展,带来了销量与技术上的赶超,但电动车的“性能狂欢”,智能驾驶辅助的过度夸大宣传,一切追求销量的繁华,却也让安全底线受到了“动摇”。
由此,上述事故的发生,也给行业敲响了警钟:智能驾驶的普及,势必将惠及用户,用技术补足人类驾驶员的环境识别缺陷,响应能力。但过度营销,乃至急功近利式的进行功能比拼,也势必埋下安全隐患,甚至让企业自身驶入信任暗礁。对于安全,对于智驾,理应心存敬畏,匹配消费者的认知与技术发展同样重要。
如今,逝者已矣,愿类似这样的悲剧不再上演。夜已深,在雷军发布声明后,事故遇难者母亲在该微博后面写下评论:“希望说到做到”。
相关车系
推荐
三车齐发 定价惊人,福田就是“商用车里的比亚迪”?
车壹条比亚迪方程豹钛3科技潮品SUV配置越级!“三舱暴击”!
车业杂谈卷翻天!传祺向往S7限时价 16.98万起 太合适了必须得看!
谈车帮4月重磅新车集中来!奥迪享界问界齐发力,哪家强?
蜗牛车志电池安全标准多级连跳!荣威、MG深度践行“企标>国标”
宇尘说车全新一代日产轩逸曝光,外观内饰大变样,换1.5T国产你买吗?
优视汽车亿力清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清洗科技领域的璀璨明星
车讯视野泰瑞数创合伙人/CMO黄慧敏受邀再度担任虎啸奖评审团评委
车讯视野面向欧洲东南亚 全新MAZDA EZ-6全球车MAZDA 6e 量产下线
BigDriver朱民谈中国制造业崛起哽咽:比亚迪技术突围诠释“一代人的骄傲”
功夫汽车豪华智能不玩虚的!红旗司南智驾入场,天工06预售
车评社比亚迪37万继续领跑,小米月销近3万辆,3月销量盘点!
汽车焦点评论
暂无评论,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