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买车送骨灰盒!小米SU7爆燃致三人死亡,细节引发深思
2025-04-03 13:55 1万次阅读

汽车点评AC

知名KOL车叔领衔打造,让你成为懂车帝!汽车领域新媒体代表,分享汽车知识,购车秘籍,选购技巧,行业**,热点事件。精选内容,独到观点,深度评论!

2025年3月29日晚,安徽铜陵德上高速发生一起惨烈事故。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行驶中撞向隔离护栏后爆燃,车内三名女大学生不幸遇难,据悉现场异常惨烈,遇难者甚至没有保留下完整尸骨,连同车体一起被高温烧成骨渣。4月1日,事故现场视频及家属控诉在网络发酵,小米汽车迅速成立专项工作组并公开部分行驶数据,但舆论的质疑声浪已如潮水般涌来。

根据小米汽车公布的车辆数据,事故时间线如下:

22:27:17:车辆驶入高速并激活NOA(Navigate on Autopilot)系统,车速116km/h;

22:28:17:系统发出轻度分心报警,提示驾驶员握紧方向盘;

22:36:48:NOA再次发出脱手预警;

22:44:24:系统检测到前方施工改道,发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提示并开始减速;

22:44:25:驾驶员接管车辆,左打方向盘22.06度并踩下刹车(制动踏板开度31%);

22:44:26:方向盘右转1.06度,制动踏板开度提升至38%;

22:44:27:车辆以97km/h时速撞向水泥护栏,随后爆燃。

根据以上信息可以看出,从系统预警到碰撞仅2秒,驾驶员反应时间被极限压缩。这一过程中,小米SU7标准版的纯视觉智驾方案(无激光雷达)在夜间识别能力受限,叠加高速工况下的感知延迟,成为事故的诱因之一。

在车叔个人看来,在本次事故中,小米汽车和遇难驾驶员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先说小米汽车,小米SU7标准版采用1颗Orin N芯片(算力84TOPS)、11个摄像头和1个毫米波雷达的纯视觉方案,其感知能力在夜间高速场景下存在显著短板。对比配备激光雷达的高配车型,标准版对静态障碍物(如锥桶、水泥桩)的识别距离更短,且误判率更高。

相比之下,人因失误要更加明显。据悉,驾驶员为一名女大学生,借车长途驾驶且缺乏高速应急经验。在NOA发出预警后,其操作呈现典型“恐慌反应”,先向左大幅偏转试图避让,随即右转修正方向,但制动踏板未踩死(开度仅38%)。碰撞时,时速高达97km/h,这样的速度下,车内人员大概率直接昏迷,甚至当场死亡。此外,驾驶员盲目转动方向盘也是导致车辆未能触发AEB的关键原因,小米SU7用户手册中提到,“主动转动方向盘”会导致AEB无法正常工作。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疑问盘绕在我们心头,即智驾逻辑是什么?当前方有紧急障碍物,是车优先还是人优先,车优先的话,应该直接刹停,2s的重刹不足以刹停,但是应该速度也会下降很多,如果人优先,那么时速100km/h左右的工况,紧急避险只给人2-3S的时间来处理,驾驶员需要进行及时反应与快速避障,这个是不是对驾驶员的能力是种挑战?由此来看,此次事故也是暴露出智驾系统的核心矛盾,即人机权责划分模糊。

目前该事件正在持续发酵,毫无疑问,这将对小米汽车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事故发生后,抖音平台相关视频转发量破百万,部分消费者开始退订。尽管小米SU7此前凭借性价比实现首月订单超10万辆,但事故中三位死者都是00后女生,年轻群体又恰恰是SU7的目标用户,这一轮安全质疑可能导致其核心用户群流失。此外,资本市场的反应同样剧烈,4月1日,小米集团股价在截至收盘时跌幅达到5.49%,4月2日,小米集团股价继续下跌,早盘一度下跌超过4%。与3月31日相比,小米集团的市值在短短几天内蒸发了近700亿港元。

目前,小米的选择是“等待调查结果”而非主动披露安全技术细节,这种做法不能说是错误,但却失了先机。在车叔个人看来,小米目前最应该做的是公开电池防护结构、车架钢材强度等数据以安抚市场,缓解公众的不信任感,而不是一味的强调“配合调查”,

车叔总结

总的来说,小米SU7事故并非孤例,而是智能驾驶技术普及过程中的必然阵痛。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即技术跃进的速度远超社会即公众适应能力。个人看来,车企、用户和整个行业都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对于车企,需在技术创新与安全冗余间找到平衡;对于用户,需摒弃自动驾驶幻想,重拾驾驶敬畏;而对于行业,则需建立更严格的标准与更透明的责任框架。我们需要明确一个观点,智驾的终极目标不是替代人类,而是让驾驶更安全。当技术的光环褪去,唯有对生命的敬畏,才能指引行业穿越这场迷雾!

# 造车新势力 # 本田 # 小米汽车 # 小米SU7 # Pilot

相关车系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