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美国正在“掏空”台积电
2025-04-14 10:49 7525次阅读

BusinessCars

BusinessCars是一家由沪上多名优质媒体人共同创办的自媒体平台。立志于用温暖而直指人心的文字,洞见、思考、解读,做一个小而美的冷静汽车行业观察者。

美国希望“掏空”台积电,是一场蓄谋已久。

从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厂开始,台积电就已经陷入了“赌徒困境”。没错,台积电,被绑架了。

还记得,2022年台积电亚利桑那州工厂的机台移入典礼上,创始人张忠谋的演讲用词,很有意思。他对在美建厂的前景,并没有像以前那样用一些充满生机的措辞,而是用了五个字,“开始的结束”,一个别有深意的表达。

这个词,并不难理解。

“对一座半导体工厂来说,起启阶段的结束,这代表,刚刚开始建立工厂的浪漫想法已经消失无踪,刚开始的兴奋之情也消失了,只留下很多待解的困难工作在那里”。

张忠谋不是没想到,在美国建厂,除了诸多待解的难题,还会把台积电推向更深的漩涡,这个漩涡,可能叫“美积电”。

是的,美国希望“掏空”台积电,是一场蓄谋已久。但是,彼时的张忠谋已经无力阻止。

一是因为,台积电的实际决策权已经不在这个当时91岁的老人手里。权杖,在上一任董事长刘德音手里。但,不想当“影子武士”的刘德音,不听张忠谋的。

二是因为,台积电手握3纳米技术垄断与苹果、英伟达命脉,正是因为如此,美国一直迫切希望摆脱这股牵制。但是技术的突破,并非一朝一夕,怎么办?那就“抢现成的”。虽然垄断了全球60%的代工份额,台积电却也离不开美国市场,根据台积电财报显示,美国市场占台积电65%的份额。

互相掣肘之下的台积电,就像《三体》中“面壁者”的困境:明知是陷阱,却不得不执行。

“开始的结束”

再次回忆一下台积电亚利桑那州工厂的机台移入典礼。

在张忠谋发表演讲之时,苹果CEO库克、英伟达CEO黄仁勋、AMD总裁苏姿丰……科技巨头们,站在台下,笑容满面地鼓着掌。纷纷说着一些场面话,有直呼“改变行业规则的”,有期待“成为新工厂大客户的”……

当时,最高兴的当属美国上一任总统拜登。他兴奋地问着各位巨头们,“各位,哪里写着美国不能在制造业重新引领世界?”

你看,狐狸的尾巴,从来没想过藏起来。

当时的刘德音希望,台积电在自己的治下,能够在美国市场大展拳脚。干成张忠谋之前没干成的事,也是一种颠覆。

当然,他的雄图壮志未能全面展开,因为美国建厂效率低,留给他的时间不够。2024年,70岁的刘德音从董事长一职下退下来,老搭档魏哲家接棒。

在美国建厂的效率到底有多低呢?可以说,因为制造业长时间外流,缺乏供应链优势、人才优势,劳动力紧缺……这些问题,都化作成本,摆在台积电的面前。太多问题难以解决了。就拿首条生产线的投产时间来说,就硬生生地延后了半年。

在当时的规划里,台积电在美国建厂,是把自己的家底,最尖端的制程都移过去。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将会生产4nm芯片,但是,亚利桑那工厂预计到2024年才会运营。

由于,决策方式不同,常常导致工作停滞。2023年7月,刘德音承认“遇到一些挑战”,美国亚利桑那州量产也由原订的2024年底,延后至2025年。

再加上,没有足够的技术工程师,也导致进展缓慢。当时,为配合扩张,台积电将在亚利桑那州的员工人数从最初的1600人增加到4500人。刘德音动用了10架包机,将有2000名技术工程师与其家属陆续抵达美国,多数在40岁左右,有“搬空”的意味。

台积电原计划再雇佣2000名当地工程师,但是截至2024年底仅完成60%的招聘目标。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数据显示,该州每年培养的合格半导体工程师不足300人,远不能满足需求。

当时,也有台积电的工程师表示,“若不改善亚利桑那厂的福利,台湾员工极可能在两年内跳槽英特尔,等于帮竞争对手培养人才。”

果真如此。

英特尔同期在亚利桑那州建设的芯片工厂以更高薪资挖走了部分已签约人才。众所周知,作为“美国亲儿子”,英特尔近年来在先进制程技术上遭遇瓶颈,迟迟无法突破7纳米及以下制程的量产难题。在此背景下,美国多次施压台积电,让台积电为英特尔“输血”。

英特尔被视为台积电入美之后,真正要被技术扶持的对象,也找到了战略转型的方向,意图与台积电、三星形成三足鼎立。而且,英特尔在美国500亿美元的芯片补贴中,预计将会拿走200亿美元。

与之相反的是,宣布在美国进行“千亿投资”的台积电,仅拿到了66亿美元的补贴。根据《芯片与科学法案》,66亿美元补贴,占其总投资额的4%。相比之下,英特尔同期获得85亿美元补贴,投资规模仅为台积电的三分之一。

这个数字,是特朗普在筹款晚宴上透露的,他表示前总统拜登向这家公司提供了66亿美元的补贴。在他的意思里,这是一个巨大的恩惠。但是,他“没有给台积电任何钱”。

张忠谋曾表示,在亚利桑那设立晶圆厂的成本预计比台湾高出至少50%。的确,如他所说。再加上,因为供应链本土化进展缓慢,台积电的“供应商园区”模式难以在美国复制。截至2025年3月,仅有15家台湾供应商在凤凰城设点,远低于计划的45家。

那么,以特朗普耍流氓的性格,为什么不逼迫台积电使用美国本土的供应商?当然,美国本土供应商积极响应,但是合格率比台湾供应商低7个百分点。这个合格率,别说台积电不敢轻易适用,作为台积电大客户的苹果、英伟达也不会使用。

张忠谋曾用一座工厂,数年时间,得出来的一些经验,他曾想告诫刘德音,“美国要推动半导体本地制造不可能成功”,“美国增加半导体产能的努力是徒劳、浪费且昂贵的”。

能否成功,暂且不表。但是,浪费且昂贵,已经充分体现。

美国为刀俎,台积电为鱼肉

张忠谋有两句预言。

2019年,他曾预言:“当科技成为武器,企业不过是棋盘上的棋子。”2022年的尾端,台积电美国建厂尘埃落定,张忠谋说,“自由贸易几乎死了”。

如今,都是一语成谶。

最近台积电,遭遇了两个背刺。张忠谋曾私下表示,“在美国建厂是我们做过最痛苦的决定。”在这两个背刺之后,痛苦加倍。

一个是,“美国拟对台积电罚款10亿美元”的消息。路透社报道,台积电因对大陆企业供应芯片而被美国调查,可能面临10亿美元或更多的罚款。

被罚的导火索,是为中国AI芯片企业算能科技代工的一款芯片。美国商务部调查发现,该芯片与华为昇腾910B处理器高度相似。

美国商务部负责工业和安全的副部长杰弗里·凯斯勒曾在2月27日的听证会上表示,台积电的芯片流出“令人担忧巨大”,“强有力的执法”至关重要。3月,他被任命负责监督美国出口管制。

同样是3月,台积电宣布在美国追加1000亿美元投资,计划新建5家先进芯片工厂并设立研发中心。加上此前已承诺3家芯片工厂,台积电在美国的投资总额达到1650亿美元,是美国史上规模最大的单项外来直接投资案。

没有给台积电提供任何补贴的特朗普,不仅要开除巨额罚单,还威胁台积电,“如果你们不在这里建厂,你们就要缴纳高额的税款,25%、50%、75%,或许是100%”。

这对于依赖美国市场的台积电而言,无异于致命威胁,毕竟苹果、英伟达、高通等美国客户贡献了65%以上的营收。最近,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在全球胡乱挥舞,台湾地区被加征32%关税。台湾网友纷纷吐槽,台积电快要变“美积电”了。

更让台湾担忧的是,美国不仅通过关税施压,还明确表示要从台积电手中夺回芯片生产的市场。虽然,台积电从开始落地美国建厂时,就一直强调“保持技术自主权”,但是都知道,“当厂房、设备、客户都在别人地盘上时,所谓自主权就会变成空中楼阁。”

即便美国工厂的运营成本比台湾高了接近50%,亚利桑那州工厂良率仅达台湾的85%。即便如此,台积电仍需在2028年前完成5座晶圆厂的建设,否则将面临100%关税。

外媒认为,台积电“坚守自己”的算盘要落空了。但是,台大教授苑举正却认为并非如此。

“就算加征800%的关税,台积电也无需畏惧——因为它是全球独一无二的‘芯片代工之王’。”他所认为的筹码,是台积电在3纳米、2纳米制程上的技术领先优势,让三星、英特尔等竞争对手短期内难以追赶。

这条难以被超越的技术护城河让美企不得不买单,“美国可以威胁加税,但总不能让苹果手机用‘英特尔牌拖拉机芯片’吧?”

不过,“尖端制程的竞争是一场长跑,而不是冲刺。”摩根士丹利研报指出。在美国建厂的种种制约,都在阐述一件事,要在亚利桑那工厂生产晶圆,台积电要花费更多时间,投入更多资金。

而且,台积电技术总监马克·刘坦言,“维持技术领先需要集中投入,但现在我们的精力被分散在四个国家的五个新建项目上。”

而且,IBM、英特尔、英伟达、苹果、台积电……科技巨头们,一次又一次,用真实的故事告诉世界,没有哪个企业会一统江湖,一些矢志不渝的追赶和坚持,终将会成功“替代”。

与此同时,竞争对手正在快速追赶。三星电子采用GAA晶体管结构的3nm芯片良品率已提升至75%,英特尔获得巨额补贴,正在加速先进制程研发。

除了已经宣布的1650亿美元的总投资,台积电亚利桑那州工厂还有一个新规划,让台积电处于技术外泄的风险中。

二期计划2028年量产2nm芯片,与台湾本土的技术差距将从3年压缩至1年。美国正通过“技术共享”条款,窃取台积电的核心技术。除此之外,美国还通过“国家安全审查”获得亚利桑那州工厂15%优先股,可一票否决重大决策。

美国在芯片制造领域的“本土化”野心,正在让台积电陷入“技术空心化”的困境。可以说,台积电的命运,从在美国建厂的那一刻,就被写好了剧本。

台积电深陷局中。

“下一个张忠谋”

台积电美国建厂,是一场被精心策划的科技架空与殖民。

这个观点,很多人都会同意。不同意的,或许只有做出美国建厂决策的刘德音,和正在主导台积电再次进行美国投资的现任董事长魏哲家。

2023年,台积电公告,下一年满71岁的魏哲家将会接棒70岁的刘德音出任董事长,成为继张忠谋、刘德音之后的台积电第三代掌门人。

这个年龄,意味深长。

魏哲家,1953年出生,比刘德音大1岁,却被推举为第三任董事长,放在任何一个需要新鲜血液的企业,都是无法理解的一件事。不少人认为,“失败的美国政策,刘德音下台正常”。

当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沙漠浇筑第一块2纳米晶圆时,历史的齿轮悄然转动,从如今的局面来看,从2020年5纳米厂到2028年的2纳米全产业链搬迁,台积电正在被“掏空”。

不过,魏哲家上任台积电董事长,并不意外。2018年,台积电创办人张忠谋宣布退休后,台积电执行“双首长平行领导机制”,其中,刘德音接任董事长,魏哲家担任副董事长、总裁,领导和经营公司,并向董事会报告。

张忠谋曾评价,刘德音是一个“思虑周详”的人,魏哲家是一个“决策迅速”的人。

外界认为,不想当张忠谋影子武士的刘德音,试图在任期内,抹去创始人的印记,刻下自己

台积的烙印,还要很深刻的那种。

在2018年到2020年的阶段,在张忠谋眼里,这时候的刘德音,还是那个表现“很稳”的接班人。到了2021年到2022年,刘德音有明显的变化,似乎想转变成一个没有张忠谋印记的管理者。所以,刘德音治下的台积电也被称之为“后张忠谋时代”。

魏哲家则被认为是,“下一个张忠谋”。张忠谋认为,做一个领导人,需要做到两点,一是要有人跟随,二是要知道要往哪个方向走。“好的领导人是要有人跟你,同时也知道对的方向”,张忠谋一直强调“对的方向”。他和张忠谋一样,“既能埋头苦干,又能抬头看路”。

和刘德音学习乔布斯的管理方式“独裁”不同的是,魏哲家经常说,“台积电的成功,靠的是团队,不是我一个人。”所以,他特别注重团队合作,鼓励员工大胆创新。有台积电的“定海神针”之称,也是他能接任董事长的一个关键因素。

他接任之际,台积电已经深陷美国写好的剧本里。2024年,已经93岁高龄的张忠谋再次喊出全球化已死、世界自由贸易已死,台积电即将面临最严峻的挑战。张忠谋担忧的“更严峻”那一幕,正等待魏哲家的答案。

他自从去年6月上任之后,频繁被问到,“台积电 ”变“美积电”以及三星和英特尔赶超台积电的问题,魏哲家的回答永远是,“门都没有”。

用AI造AI芯片、持续扩大产能以及规避地缘政治风险,是他的三板斧。他说,“台积电不是台湾的台积电,而是世界的台积电”。

为了分散鸡蛋放在一个篮子的风险,魏哲家加速了台积电的全球布局,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地设立了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在台积电供应链管理论坛上,魏哲家表示:“请伙伴们做好 3 年内扩产两倍产能的准备。”

但是,和美国建厂一样,台积电虽然获得日本政府46亿美元的补贴,但当地供应链的不完善导致材料成本增加35%。索尼半导体负责人坦言:“台积电低估了在日本运营的难度。”

魏哲家曾说,“最尖端的制程量产得和研发紧密结合,所以一定会先在台湾完成量产,之后才能有机会扩展到美国、日本或德国。”成为世界工厂,才能避免地缘政治风险。

但是,美国还会留给台积电多少时间去布局世界工厂?

现在的台积电,就像是在走钢索。美国对台积电的从技术收割到地缘重构,会不会重演东芝半导体被肢解后,日本“失去的三十年”?毕竟,特朗普亮出关税大棒,已经将《芯片法案》的承诺撕得粉碎。

魏哲家,必然不想成为“罪人”。

# 行业事件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