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汽车人】钠电池借政策“转正”,双核系统成宁德新王牌
2025-04-24 15:37 5172次阅读

汽车人传媒

以人为本,从人出发,执着专业媒体的坚守,专做有温度的行业解读。展示汽车行业先锋风采,还原汽车产业真实动态,传播汽车核心文化理念。这里,汽车行业唯一的人文之地!

宁德时代借政策东风力推钠电池,以双核系统破局动力电池市场。

文 /《汽车人》张恒

4月21日,宁德时代办了场“超级科技日”。这不是一场普通的产品发布会,而是这家电池巨头主动出牌,试图为行业未来定调的一次大动作。

被政策“唤醒”的旧技术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钠电池的回归。这项技术曾被贴上“储备”标签,始终游走在边缘,如今却被推到前台,不仅首次挤进乘用车动力电池序列,还被塞进宁德时代的“双核系统”,与磷酸铁锂平起平坐。钠电池,明显不再是“备胎”。

钠电池不算新鲜货。电池厂商研发钠电池的最主要动机是当时的碳酸锂价格不断上涨,行业内就有了用钠电池补充低价位产品线的需求。它的优点是成本低,安全性高,但因为能量密度偏低,过去总是被认为不适合乘用车,只能算“二线选手”。

碳酸锂早已不在高位,社会的情况也在变化。2026年,中国电动车市场将迎来“电池不起火”的硬性要求。无论是三元电池还是磷酸铁锂,极端情况下都可能失控起火。钠电池却天生抗燃,在安全上自带优势,政策风向让它有了翻身的机会。

宁德时代这次抛出的数据也直戳政策痛点:新款钠电池能量密度达到175Wh/kg,逼近磷酸铁锂水平;零下40℃还能保持90%电量输出;更关键的是,它从材料层面杜绝助燃风险,号称“本征安全”。

钠电池似乎第一次有了“正名”的底气。宁德时代选择高调推出,技术成熟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监管趋势的精准押注。这次宁德时代让钠电池出现在“双核组合”里,实际上正是试图打破“钠只能做低端”的市场认知。

多核架构,电池行业的“系统”打法

如果说钠电池是政策红利的卡位之作,那么“多核架构”则是宁德时代技术思路的跃升。

宁德时代的新产品“骁遥双核电池”很有看头,首次把“跨化学体系+智能能量调配”的概念落地。简单说,就是一个电池包里混搭两种不同类型的电芯,各自干擅长的事。比如“钠-铁双核”里,钠电池负责低温稳定输出,铁锂电池主打高续航;“双三元系统”则瞄准超长续航车型。

“自生成负极”技术成为此次骁遥双核架构的核心亮点之一。传统电池通常采用石墨作为负极材料,而宁德时代此次的技术路线绕开了石墨,通过电解液与正极反应,直接生成负极结构。这一方式可将质量能量密度提升约50%,为未来更长续航的电动车打下基础。

“骁遥双核电池”不是简单的合二为一或者是材料升级,而是把电池当作一个智能的分布式能源系统来设计,强调动态调度、算法优化和工况适配。听起来有点像芯片行业的“架构”思维,这也能解释为何宁德时代频频用“多核”“平台”这样的词汇。在宁德时代看来,电池竞争已经从材料比拼升级到系统能力较量。

这种打法,确实跟过去不一样了。宁德时代所作的事情不再是简单的电池供应商,而是能给整车厂提供定制化、全场景的智能动力方案。

钠电池上车,还有几道坎

发布会上的数字非常直观:“骁遥电池”充电快,“神行超充”15分钟补能80%,足够吸睛。

从经验看,宁德时代在电池研发上持续领跑,而这一次似乎底气更足。技术进步是一部分原因,而2026年的政策红线更是给了钠电池一个天然的突破口。

但大多数技术从发布到规模化搭载,往往要经历1-2年磨合期,中间少不了反复验证和开发博弈。真正的大规模商业落地,还得看是否有足够的主机厂愿意把钠电池装车,如此钠电池“转正”的速度可能会比预期快。

其实,宁德时代对双核架构的期待远不限于乘用车领域。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发布会上表示,未来包括电动巴士、重卡、飞机甚至轮船都有可能采用双核电池。更长远的意义在于,这种冗余架构还将成为固态电池等未来技术的“接力棒”。固态电池虽然能量密度更高、安全性更优,但量产难题尚未解决,如果能与双核结构协同运作,或许能更快落地。

电池行业的竞争,早就不是材料和能量密度的单打独斗,而是系统能力、安全标准和政策适配的综合较量。钠电池的回归,不是某项技术的翻身仗,而是宁德时代把“储备技术”快速转正,成为和同行拉开差距的的一次精准出击。

这恰恰说明了多路径研发的重要性,毕竟市场需求随时可能变化。电动车产业链,现在需要的是一块不起火的电池,而正因如此,游戏规则也在悄然改写。【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行业解读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