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智能驾驶技术快速发展,成为汽车行业最炙手可热的赛道之一。然而,伴随技术普及的并非全是赞誉,而是越来越多的安全争议。2025年,多起涉及智能驾驶的交通事故引发舆论哗然,部分车企过度宣传、功能滥用等问题浮出水面。在此背景下,工信部近期召开专题会议,出台一系列新规,标志着智能驾驶行业正式进入“强监管”时代。
新规核心:从宣传到技术,全面收紧
此次工信部的新规覆盖了智能驾驶的多个关键环节,核心目标在于消除误导性宣传、规范功能使用,并强化车企的安全主体责任。
宣传口径“去水分”
新规明确禁止车企使用“自动驾驶”“高阶智驾”等模糊概念,必须采用“L2级辅助驾驶”等标准化表述。此外,“代客泊车”“一键召唤”等可能引发用户误解的功能描述也被禁用。这一调整直击行业乱象——部分车企为营销噱头,刻意模糊技术边界,导致消费者误判系统能力,进而放松警惕。
技术层面的强制约束
新规要求车企必须通过技术手段确保驾驶员在使用智驾功能时保持注意力,例如人脸识别监测、禁止座椅放倒等。同时,L2级辅助驾驶不得宣传“脱手”“脱眼”等概念,强调驾驶员全程监控的责任。这些措施旨在防止功能滥用,避免类似“驾驶员睡觉导致事故”的极端案例再次发生。
OTA升级监管强化
过去,部分车企频繁推送未经充分验证的OTA升级,甚至以“公测”名义让用户充当测试员。新规要求OTA升级必须经过严格验证,紧急升级需按召回流程审批。这一调整将倒逼车企提升软件稳定性,减少“半成品”功能推向市场的风险。
新规发布后,车企迅速行动。2025年上海车展前夕,多家企业连夜修改宣传资料,部分原计划展示的“激进”功能被迫调整。资本市场反应迅速,过度依赖智能驾驶营销的新势力车企股价普遍承压,而传统车企因相对稳健的技术路线,反而获得投资者青睐。
此次新规的出台,标志着智能驾驶行业从“野蛮生长”迈向“规范发展”。但监管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继续推动技术进步。
未来,车企可能需要在以下方向寻求突破:更精准的人机交互:确保驾驶员清晰理解系统能力边界,避免过度依赖;更可靠的冗余设计:提升感知与决策系统的容错率,降低极端场景下的失效风险;更开放的行业协作:推动数据共享与标准统一,避免重复试错。
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是让出行更安全、更高效。而此次工信部的重拳整治,或许正是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推荐
宝骏享境上市,购车享置换一口价12.58万元起
引擎密码零跑B01上海车展全球首秀来了,B系列有多强,你们自己品
一笑一言欧拉携闪电猫旅行版闪耀亮相上海车展
快车报12.99万元起,星海S7增程版好车不高价?
My车轱辘上海车展: 全新一代林肯领航员首发限量版上市
汽车消费网奇瑞风云A9三车各美其美 技术突围重构C级车市场格局
汽势科技上海车展焦点:腾势Z概念跑车首搭云辇 - M,全明星诠释科技豪华
燕赵汽车奇瑞品牌多元化产品矩阵亮相上海车展 瑞虎9L全球首秀
映璇汽车工作室以智能创造可能 华为发布乾崑智驾ADS 4等解决方案
引擎去福特展台“野行”,约吗?
引擎密码海狮06双车领衔,比亚迪海洋网5款新车首次发布
映璇汽车工作室新福特F-150猛禽与福特烈马复古特别版上海车展首秀
车辙评论
暂无评论,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