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对话宝马高层:不炫技,只懂你
2025-04-27 15:54 1万次阅读

EV视界

EV视界—新能源汽车普及者。

在当今汽车工业的竞速赛道上,技术革新已超越品牌底蕴,成为定义产品价值的核心引擎。尤其是于新能源浪潮席卷的豪华车领域,堆砌智能配置、炫技 AI 算法、堆砌奢华材质,正逐渐演变为行业竞逐的惯常路径,致使 “豪华” 异化为令人目眩的科技秀场。

然而,宝马的造车哲学却另辟蹊径。在其理念中,豪华绝非配置参数的数字游戏,更多的是对用户的理解。正因如此,在技术运用方面,宝马展现出更为 “独特” 的内涵。

上海国际车展期间,宝马集团技术运营开发高级副总裁史蒂芬·杜力赫与宝马(中国)服务有限公司互联驾驶、整车电子电气及软件工程总监柯睿明博士接受了 EV 视界的专访,就宝马最新的操作系统 OSX、智能座舱技术以及与中国本土合作伙伴的合作关系等话题进行了深入分享。

OSX、智能座舱!宝马的技术突围与本土深耕

作为宝马集团全球技术运营开发的关键人物,史蒂芬·杜力赫致力于打造汽车领域的卓越数字体验,主导宝马最新操作系统 OSX 的研发,涵盖控制单元、UIUX 等核心要素,旨在为全球用户带来统一且优质的数字交互感受。

而柯睿明博士则专注于中国地区的技术运营与开发工作,他强调中国团队在宝马全球技术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尤其在软件开发与本地化适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宝马在中国的研发布局已延续 20 年,从最初的 4S 店运营到建厂,再到如今深入本地化研发,已构建起北京、南京、沈阳、上海四大研发基地,其中南京基地更是聚焦软件开发,紧密贴合生产工厂,实现高效协同。

柯睿明博士指出,中国市场具有显著特殊性,宝马车上 80% 的应用以及 OSX 操作系统 70% 的源代码都是专为中国开发。基于全球化平台,深度融入本地特色功能,充分满足中国用户独特需求。

面对与其他汽车品牌在软件方面的竞争,史蒂芬·杜力赫表示宝马采取优中选优策略,根据不同功能、场景和环境选择市场上最佳技术集成,如导航与腾讯、高德合作,语音与斑马合作,已构建起适应不同用户需求的生态。

针对是否与苹果等手机厂家深度合作的提问,他回应称宝马需前瞻性考虑各类手机用户需求,虽未明确提及全覆盖式合作,但已将华为应用商店、数字钥匙及 Hicar 等功能集成,兼容华为鸿蒙生态,同时覆盖 OPPO、VIVO、iPhone 等用户,打造专属数字生态系统。

柯睿明博士详细阐述了中国研发团队的角色,强调在全球架构基础上与本地最佳软件高效率连接,实现源代码的大量本地化开发与定制,这是宝马能够充分融入中国本土化团队的关键。

在智能座舱领域,史蒂芬·杜力赫认为宝马具备强劲竞争力,其最新操作系统及功能展示体现了竞争力,且通过平台集成持续迭代,如同 3A 游戏大作般融合最佳技术与内容。柯睿明则从合作与用户需求角度补充,指出与本地厂商合作,如咪咕快游等,以及对用户感受和偏好的了解,是宝马智能座舱的优势。

宝马在智能座舱方面推出全景 iDrive 概念,具有独特市场差异化,能提供不同方式的内容和信息,并叠加本地合作伙伴的新内容和应用。其数字钥匙跨平台分享能力、强大整合与集成能力,以及与本地厂商在游戏、应用商店等多方面的合作,都彰显了宝马智能座舱的独特之处。

在 AI 时代,宝马坚守以驾驶员和乘客安全为核心的理念,对 AI 控制整个驾驶系统持谨慎态度,目前主要集中于研究和调查。车展上,宝马联合阿里巴巴深度定制的两大 BMW 专属 AI 智能体 “用车专家 Car Genius” 和 “出行伴侣 Travel Companion” 全球首秀,定制 AI 引擎加持的全新 BMW 智能个人助理也首次亮相,这标志着宝马 360 度全链 AI 战略的落地成果。

BMW 专属 AI 智能体基于阿里巴巴千亿级参数大语言模型基座深度定制,融合了宝马集团 SkyLab 人机交互用户体验研究中心对中国超 600 万用户使用习惯和偏好的研究成果,2026 年将搭载于国产 BMW 新世代车型。

BMW 新世代车型以全新智能电子电气架构为基础,集成算力提升 20 倍,聚焦纯粹驾趣、直觉交互和沉浸娱乐三大维度。定制 AI 引擎上车后,全新 BMW 智能个人助理整合 “用车专家” 及 “出行伴侣” 两大 AI 智能体,实现精准意图捕捉、复杂指令解析等功能,工况条件下识别率和唤醒率高达 99%。

基于超 600 万宝马车主的脱敏驾驶行为数据,该智能个人助理能给出适配宝马车主的最优解,实现移动出行、个人空间与本土生态服务的无缝链接,未来将覆盖全动力车型并逐步实现多模态自然交互体验。

“用车专家” 能灵活理解车辆指令,提供品牌知识、车型功能解析及实时功能执行,主动提醒车主注意驾驶习惯并提供建议,还能根据用户心情调节车内氛围。“出行伴侣” 则重点解决多任务、多需求出行规划问题,在复杂需求中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宝马新世代车型凭借人工智能赋能、驾驶动态、动力总成、电池技术等多方面的创新,呈现未来豪华出行的全新维度,为用户带来更智能、更人性化、更负责任的出行体验。

探秘宝马视觉锥设计密码

当人们思考 “人类如何驾驭汽车” 这一命题时,肢体操控的表象之下隐藏着更深层的生理学密码。宝马集团用户体验设计负责人史蒂芬·杜力赫回溯品牌历史时,将答案指向了视觉神经科学:20 年前业内首发的平视显示系统,如今已演化为视平线全景显示技术,其底层逻辑正源自人类 “视觉锥” 的生物学特性。

在 3D 图形中,视锥体是摄像机可见的空间,看上去像截掉顶部的金字塔,由从摄像机发散的 4 条线与裁剪面相切构成的 4 个面,加上近裁剪面和远裁剪面组成。近裁剪面防止物体离摄像机过近,远裁剪面防止物体离摄像机太远而不可见,只有处于视锥体中的内容才会被摄像机看到并渲染。

而在绘画领域,视锥是指由一个观察点(通常是人眼)向外延伸形成的几何空间,用于描绘和表示三维空间,帮助艺术家准确地表现出物体的透视效果,如圆锥的顶点是视点,底面所在平面是画面,底面圆周是视圈线。

所谓视觉锥,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看东西时视线的范围。

就像开车时,眼睛主要盯着前方的路,但余光也能看到车窗外的风景。宝马的 “视觉锥” 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把重要信息,如车速、导航等,放在眼睛正前方最显眼的地方,让人一眼就能看到,无需转移视线;而不太重要的信息,如音乐播放、空调温度等,则放在余光能扫到的地方。

例如,吃饭时,筷子夹菜是主要动作,但也能同时看到桌子上的其他菜。宝马的这一设计旨在让开车更简单、安全,无需频繁转移视线,眼睛始终盯紧路,手一直握着方向盘,从而让驾驶更稳当。

这种数学模型与人类视觉机制惊人契合,毕竟驾驶员 90% 的感官信息来自视野锥区。传统座舱设计中,驾驶员在时速 100 公里时,视线离开道路超过 1.6 秒,事故风险会激增 300%;而传统信息获取平均需 2.3 秒,这种低效方式显然无法满足现代驾驶需求。

为此,宝马从人类视觉系统出发,基于视网膜中央凹的敏锐度梯度,重新定义驾驶舱信息布局。宝马将驾驶信息划分为四个层级,精准匹配人眼自然视域特性:

紧急层(5° 视野):碰撞预警、车道偏离等安全信息,以红色频闪(8Hz)直接映射至驾驶员睫状肌自然聚焦区域,确保关键警告第一时间被捕捉。

核心层(15° 视野):车速、转速等关键数据,采用宝马专利的动态字体技术,字重随车速自动调节,始终保持清晰可读。

次级层(30° 视野):导航箭头、能耗等信息,通过柏林工业大学认证的预判式布局算法,提前 0.5 秒预显,减少驾驶者认知负担。

边缘层(45° 外):娱乐信息采用符合 MIT 人因工程研究的低频刷新模式(≤0.3Hz),避免干扰核心驾驶任务。

通过这种层级化设计,宝马优化了信息获取方式。眼动仪测试验证,此布局能减少驾驶员视线偏移角度达 40%,显著降低视觉疲劳。为实现这一效果,宝马研发团队分析超 50 万组眼动数据,将界面动画频率优化至 0.3Hz 以下,信息密度控制在每平方厘米不超 3 个数据单元,确保信息获取契合人类视觉认知习惯。

相比夸张的技术炫技,宝马的做法是切实解决问题。开车时,信息应主动呈现,而非让人满屏幕寻找。宝马做到了车主动伺候人,而非人将就车,这不仅让驾驶更踏实,还省心省力,每次出行都舒坦不少。

当然,要完成 “视觉锥” 的设定,宝马在技术上实现多项创新,这些创新围绕三大核心技术展开:超近距投影系统、专利纳米涂层风挡玻璃以及矩阵式背光分区控制。

先看超近距投影系统,它融合三项关键技术:其一,配备由 3200 个独立可控微镜组成的微透镜阵列,仅需 15 厘米投影距离,就能呈现 1.5 米宽的显示效果;其二,纳米涂层玻璃通过三层特殊镀膜,实现 92% 的透光率和 98% 的反光抑制;其三,动态背光采用分区控光技术,将显示对比度提升至 100,000:1。

以传统 HUD 需 1.5 米光路距离为例,宝马的系统将其大幅缩短至 15 厘米,如同把投影仪从教室讲台 “压缩” 到黑板下方。突破性设计得益于非球面镜组优化,可修正短距离投影畸变,偏振补偿算法消除挡风玻璃曲率对显示效果的影响。此外,该系统还具备强大抗环境光干扰能力,即使在 12 万 lux 强光下,显示内容依然清晰可见。

宝马超近距投影系统并非简单将仪表盘移到玻璃上,而是重构显示逻辑。采用动态景深调节,让导航信息 “浮” 在 50 米外,车速 “贴” 在挡风玻璃上;通过眼动追踪联动,依驾驶员视线自动调整显示位置;还能进行情境感知显示,如在隧道场景中 0.1 秒完成明暗切换。

如同顶级 3A 游戏开发者优化界面交互,宝马通过视锥体算法确定最佳信息投影位置,使重要数据处于眼球中央凹的高分辨率识别区。在柯睿明博士主导开发的全景 iDrive 系统中,这种人机交互设计得到升华。

系统支持本地化内容叠加,通过数字钥匙跨平台分享技术,让视觉锥感知范围从物理座舱延伸至移动终端。当驾驶者使用华为应用商店同步生态时,座舱视觉锥已演变为数字生活锥,这是宝马 “科技豪华” 理念的具象化表达。不过,面对人工智能在驾驶领域的应用前景,宝马保持审慎态度。

尽管 AI 技术在环境感知与数据分析方面潜力巨大,但史蒂芬·杜力赫指出,当前 AI 仍面临 “幻觉” 等技术难题,可能引发危险后果。宝马正积极开展研究,探索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利用 AI 技术提升驾驶体验,同时对驾驶授权开放保持严格限制,这既是对技术边界的尊重,也是对驾驶者生命安全的敬畏。

写在最后

总的来说,通过与宝马高层的对话,可以看出在新能源豪华车领域堆砌技术成风时,宝马另辟蹊径,以用户理解为核心。其通过 OSX 系统、智能座舱的本土化研发与生态合作满足中国需求,运用 “视觉锥” 理论优化驾驶舱信息布局,大幅提升驾驶安全性与信息获取效率。

当然,面对 AI 热潮,宝马保持理性与克制,在积极探索 AI 应用的同时严守安全底线,确保技术创新与用户安全的平衡,以务实的态度重新定义科技豪华的内涵,为用户打造更人性化、更安全可靠的出行体验。

# 成功汽车 # 竞速 # 斑马

相关车系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