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上海车展,是一面折射中国汽车产业矛盾的棱镜。一边是某些新势力车企扎堆展示“期货式技术”,试图用激光雷达数量、算力参数制造虚假繁荣;另一边则是部分合资品牌以“安全”为盾,重拾市场话语权。
在这场热闹非凡却又略显浮躁的车展中,一汽-大众独树一帜,以一场“不炫技、不妥协”的硬核展示,开辟出产业转型的别样路径。不追风口,只筑根基;不玩套路,只拼诚意,用“长期主义”重构行业价值标准。
“把用户的需求刻进产品的DNA,才是真正的本土化。”一汽-大众(商务)副总经理,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吴迎凯上的这句话,精准概括了一汽-大众转型的核心逻辑。
面对智能化与电动化的双重浪潮,作为合资巨头的一汽-大众,并未像部分车企那样盲目堆砌参数,而是毅然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但却更具长远意义的道路:将全球技术积淀与中国创新速度紧密结合。这场车展对于一汽-大众而言,其意义早已远远超越了产品展示本身。
当下,工信部对智驾宣传加强监管(要求统一使用“辅助驾驶” 表述,严禁夸大功能边界),“终身质保” 也常常沦为一些车企的营销话术,价格战更是不断侵蚀着企业的利润空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汽车产业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价值观拷问:是继续盲目追逐流量与风口,还是回归到品质与用户信任的根本?一汽-大众用实际行动给出了极具启示性的答案。
技术深耕:以全球视野赋能中国速度
在行业热议“油电路线之争”时,一汽-大众已将战场推至2030年后的技术生态。CMP电动平台与CEA电子电气架构的组合,不仅是研发效率提升30%的“中国速度”,更暗藏产业话语权的争夺——通过将控制单元减少30%、成本优化40%,一汽-大众正在改写合资品牌技术依赖的旧剧本。
这种“全球技术基因+本土创新速度”的双螺旋模式,让ID. AURA概念车不再只是展台上的符号,而成为是一汽-大众“2030战略”的具象化宣言。其核心逻辑在于:电动化是入场券,智能化是护城河,而底层架构的自主可控才是决胜关键。
当新势力用“每月一OTA”营造科技感时,一汽-大众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路,用极端严苛的测试构建信任壁垒。ID.系列电池包经历1600次充放电循环(相当于行驶30万公里)以及436项安全测试;车身采用空腔灌蜡技术实现“12年不锈穿”,激光焊接强度提升30%。这些藏在财报背后的“隐形投入”,正是一汽-大众对抗行业浮躁风气的底气所在。
相比较新势力品牌曾因过度宣传智能化功能导致事故频发,部分车企为压缩成本,采用低标准电芯,埋下安全隐患,一汽-大众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安全不是营销话术,更没有捷径可走,而是毫米级的工艺沉淀与敬畏感。
从这个角度来衡量,一汽-大众确实是一个守旧的“传统造车企业”。
深度本土化:从“国产化”到“中国式定义权”
在“终身质保”常被诟病为文字游戏的当下,一汽-大众的“双终身”政策如同一记强有力的重拳,直接击穿了行业的信任困局。
这一政策直击消费者的多重焦虑:在成本焦虑方面,按照 15 年用车周期来算,能节省超过 5 万元的维修费,真金白银地破解了“买得起修不起” 的难题;面对信任焦虑,一汽-大众将燃油车纳入保障范围,且覆盖发动机、变速箱等十大核心系统,这不仅体现了对德系工艺的十足自信,更是对“电动车才需质保”这种偏见的有力颠覆;而针对保值焦虑,一汽-大众让4S店保养反哺置换补贴,使得车辆 “越养越值钱”成为现实,成功重构了售后服务价值链。
这一政策背后,是合资品牌罕见的魄力。当友商用“首任车主限定”“年行驶里程设限” 等条款稀释承诺时,一汽-大众选择直面用户痛点,实现了价值观的重塑,从 “套路营销” 转向“无保留承诺”。一汽-大众拒绝玩文字游戏,质保政策不限年限、不限里程,事故件同样覆盖;凭借 890 家授权经销商、18000 +服务团队以及德国原厂认证工具,构建起“毛细血管”式的强大服务网络;并且基于对燃油 SUV 车型故障率的长期跟踪(平均低于行业 30%),用数据支撑自信,才敢推出全系覆盖政策,真正将保障落到实处。
这种“无套路”策略,与工信部整治行业乱象的导向不谋而合。当监管部门要求车企“明确功能边界”“禁止夸大宣传”时,一汽-大众早已用行动证明:真正的用户思维,不需要修饰词。
除了在质保层面实施本土化战略,一汽-大众在智慧座舱层面也早已早早布局。行业首创的智能音乐玻璃(能耗降低72%)、毫秒级互联通信方案(打破“车机不如手机”魔咒)、渐变喷涂工艺的“手工温度”。这些突破背后,是一套“中国需求定义全球标准”的新逻辑。
一汽-大众之心也十分明确,不再做全球技术的搬运工,而要成为本土创新的输出者。
这种转变在商品战略中更为明显。从ID. AURA专为中国年轻家庭定制,到2026年10款新车全部“本土化定义”,一汽-大众正在构建“需求-研发-复用”的闭环生态。当某些合资品牌还在为“减配争议”疲于应对时,一汽-大众已用“德国体系×中国速度”的公式,证明了一个反常识真理:本土化不是成本的妥协,而是价值的升维。
本届车展上,合资阵营的集体反攻成为焦点,大众、奔驰、通用等纷纷推出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电动车型,并与Momenta、地平线等本土供应商深度合作,而一汽-大众的 “油电混共进” 战略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缩影。
在技术本土化方面,其 CMP 平台专为中国路况优化,CEA架构支持方言交互,更贴合中国消费者使用习惯;在研发主导权上,中德 “双引擎” 协作中,一汽-大众深度参与产品研发;在生态协同领域,与华为、宁德时代共建智能电动技术联盟,打破跨国车企的传统供应链壁垒,构建起全新的产业生态。
长期主义的“反叛”与价值重构
在行业深陷“参数战”“价格战”恶性循环的当下,一汽-大众以长期主义实现“反叛” 与价值重构,其突围路径提供了一套独特方法论。
一汽-大众坚守技术定力,不被短期风口所诱惑,而是专注于深耕底层架构。以 CEA 电子电气架构为例,一汽-大众对其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规划,展现出长远的战略眼光。在经营理念上,一汽-大众始终秉持用户本位,将 “安全”“品质”从简单的营销概念切实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信任资产,“双终身”质保政策就是有力的证明。在竞争模式上,一汽-大众运用生态思维,从单一的产品竞争转向“技术+ 服务+品牌”的全价值链较量,智慧座舱的技术孵化器模式便是这一思维的生动体现。
这背后,是中国汽车产业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创造”的深层变革隐喻。一汽-大众用 34 年如一日的冲压精度(±0.5mm)、12 年不锈穿的涂装工艺,诠释了“制造即信仰”;以 1600 次电池测试、45 倍暴雨级淋雨试验,重新定义“豪华”,坚守“安全即底线”;通过深度洞察中国市场反哺全球技术标准,如CMP平台的海外适配计划,践行“本土化即全球化”。
写在最后
2025年的上海车展,注定被载入中国汽车工业史册。当行业为“颠覆”狂欢时,一汽-大众用34年的答卷证明:穿越周期的从来不是风口,而是对“长期主义”近乎偏执的坚守。
当部分品牌沉迷于“期货式营销”时,一汽-大众选择用“足月车”兑现承诺;当行业陷入参数内卷时,一汽-大众始终坚持以“安全是底线,品质即豪华”重塑价值标准。这份“慢即是快”的智慧,或许正是其稳居合资品牌前列的答案。
在这场产业价值重构的浪潮中,一汽-大众凭借前瞻布局与品质服务再次站上舞台C位。它或许没有一些品牌那样在聚光灯下闪耀夺目,成为众人眼中最为亮眼的弄潮儿,但它却恰似一座屹立不倒的灯塔,散发着明亮且沉稳的光芒,为整个行业指引前行的方向。
正如车展上那辆ID. AURA概念车所预示的——真正的未来,从不属于追风者,而属于那些为行业发展夯实基础、铺就道路的实干者。
推荐
合资电车如何俘获中国消费者?持续进化的丰田bZ家族就是榜样
买车大师116年造车积淀,看奥迪如何续写豪华车传奇
车壹条华为乾崑赋能,奥迪A6L e-tron迎来全球首秀
扉旅汽车卷疯了!东风日产N7上市,低预算也能拥有舒适高级的纯电轿车
汽车造物工坊2025上海车展 | 那些“消失”的身影
扉旅汽车上海车展|越野混动皮卡登场山海炮Hi4-T全球预售22.88万元起
80君的汽车视野上海车展:MG以"方盒子"破局 智能生态重构人车关系
车网传媒全面聚焦新能源四驱技术研发, 哈弗品牌开启新能源四驱时代
买车问问东风日产N7刚上市订单破万,究竟是有什么魔力?
车动态远峰科技“全家桶”亮相上海车展,到底有什么硬实力
吴佩频道15万以内纯电SUV全能选手,iCAR V23以硬核实力重塑市场格局
车宇世界上汽大众ID.ERA上海车展亮相,这把开始玩“增程”了
车动态评论
暂无评论,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