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汽车人】极氪撤离美股,“中概”退场提速?
2025-05-12 15:42 5927次阅读

汽车人传媒

以人为本,从人出发,执着专业媒体的坚守,专做有温度的行业解读。展示汽车行业先锋风采,还原汽车产业真实动态,传播汽车核心文化理念。这里,汽车行业唯一的人文之地!

极氪启动美股退市程序,在中美博弈、监管双重压力下,中概股回归潮或面临转折性加速。

文 / 张恒

5月7日,吉利汽车的一则公告引发金融市场关注:公司计划以每股25.66美元的价格将极氪汽车私有化,令其从纽交所退市。

这一消息立刻反映在股价上——极氪当日盘前涨幅迅速逼近私有化报价。但与此同时,中概股板块却普遍下挫,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当日收跌2.3%,百度、阿里巴巴等龙头企业股价均出现不同程度下跌。

无独有偶,同在5月7日当天,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就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作出重要表态,将“创造条件支持优质中概股企业回归内地和香港股市” 。

这两件事在同一天出现或许并非巧合,而是存在明确的政策诱因。就在几天前,据美国福克斯商业频道记者查尔斯·加斯帕里诺披露,川普政府正在研究将中国公司从美股摘牌的可行性。

福克斯新闻长期被视为川普的重要舆论阵地,现任美国国防部长皮特·海格塞斯此前正是福克斯新闻的当家主持人,这个任命正是由川普钦点的。考虑到在美方近期接连出台中概股监管措施的背景下,该消息立即引发了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

美国对中国在美上市的企业监管压力正在持续加码。关税壁垒、《通胀削减法案》以及《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等政策工具,让在美上市的中国车企面临会计审计、数据披露等多重限制。中概股就因审计和数据要求焦头烂额,甚至有的企业被迫退市。

在这种环境下,极氪主动“回收”确实是一种避险操作,避免潜在的法律和合规成本。

同时,中国监管层对中概股回归的态度也相当明确。政策的引导配合企业的选择,加速了中资企业在全球资本布局的重构。

高盛研究称,目前有27家主要中概股符合港股二次上市条件,总市值约1.4万亿港元。在中美关系存在不确定性的背景下,这些企业回归港股的进程或将提速。

从资本运作的角度看,这次极氪的主动退市有示范效应。它标志了中国企业在美股与其被动应对不如转向主动调整。对于汽车股而言,尽管蔚来、小鹏、理想已在港股完成双重上市,但它们是否会逐步降低对美国融资的依赖,也是值得关注的。

当然,也有专业人士担忧,如果大批中概股回流香港,可能给港股市场带来流动性压力,甚至影响大盘走势。届时,决定市场的将不再是企业的基本面,更多的会是政策风险与市场情绪的博弈。

放眼中国新能源车行业,极氪私有化可能不会只是特例。政策和资本纠缠不清,海外每迈一步都得掂量再三。极氪退市像是主动“刹车”,放弃高风险的外部赛道,回到吉利内部可控的路。

中国正在打造“新能源国家队”,强调链主地位,减少内耗,集中力量打硬仗。这不全是市场逻辑,更多是地缘政治下的政策使然。新能源车行业已深陷大国博弈,从技术到资本,每一步都带着战略意味。极氪退市表面是资本操作,实则是中国企业在当下环境中的自保。

极氪等中国新能源品牌若要在国际市场持续打造“中国智造”的形象,首要任务就是确保政治层面的稳健性,规避潜在的外部风险。

美国用监管和关税限制中国企业,中国则靠资本回流和产业整合应对。这场博弈拼的是产业链控制权。种种迹象表明,中概股在美退市的趋势或许已成定局。

极氪退市让吉利少了些外部掣肘,加速整合,算一次防守中的反击。这也契合“新能源国家队”的目标。但接下来该如何往下走,更多取决于吉利的整合效果和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分量。如果整合不顺,或外部压力再加码,这些车企可能落入“国内强、国外弱”的尴尬。【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行业解读 # 极氪 # 福特 # 福克斯(进口)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