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逆势而为!雷军发起正面挑战,特斯拉却以涨价回应?
2025-07-03 13:35 4426次阅读

汽车点评AC

知名KOL车叔领衔打造,让你成为懂车帝!汽车领域新媒体代表,分享汽车知识,购车秘籍,选购技巧,行业**,热点事件。精选内容,独到观点,深度评论!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激烈竞争中,小米与特斯拉的角力成为近期焦点。

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在小米 YU7 发布会上高调宣称 “Model Y 最强对手”,并直言 “敢发战书,就敢比”,其3分钟斩获20万订单的惊人表现,无疑给特斯拉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压力。

然而,面对这一挑战,特斯拉并未选择降价或加速产品迭代,反而逆势上调部分车型价格。这不禁让人好奇,特斯拉这种反常规操作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考量?

主力车型价格调整

7 月 1 日,特斯拉宣布对 Model 3 长续航版和 Model Y 长续航版进行升级,核心改进集中在电池技术和整车优化上。尽管电池容量未变,但通过新化学配方和系统调校,Model Y长续航版CLTC续航从719km提升至750km,Model 3长续航版则从713km增至 753km,同时 Model 3 长续航版标配加速包,百公里加速从 4.4 秒缩短至 3.8 秒,价格相应上调1万元至28.55万元。值得注意的是,Model Y长续航版虽续航提升 31km,但售价维持 31.35 万元不变,延续了 “加量不加价” 的策略,并通过车主引荐计划提供免费车漆选装等福利。

这波“加价又加量”看似很有诚意,实则微妙。Model 3涨价同时,Model Y价格却按兵不动。特斯拉显然在精准排兵布阵,让Model Y作为对抗小米YU7的主力,避免价格硬碰硬,策略中透露出谨慎的防守姿态。

细察特斯拉今年价格轨迹,调整之频繁令人侧目,1月,新款Model 3后驱版上市,长续航与高性能版涨价。3月,焕新Model Y长续航版直接涨价1万元,后驱版则推出低息政策。然而,频繁的价格波动,并未带来预期的销量增长。财报显示,特斯拉 2025 年第一季度全球交付量同比下降 13% 至 33.67 万辆,中国市场表现更显疲软,5 月 Model 3 销量仅 13818 辆,不足小米 SU7(28013 辆)的一半。这种高定价、微升级的策略,在小米等中国品牌的猛烈攻势下,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特斯拉能否扭转颓势?

车叔认为,特斯拉此番涨价,恐成点燃用户不满的导火索。当下,特斯拉的产品迭代速度明显落后于本土品牌,其中Model Y 焕新版从发布到量产耗时16个月,而小米首款 SUV 仅用 10 个月便完成从研发到交付的全流程。此外,备受争议的 FSD系统虽已在中国推送部分功能,但实际测试中频繁出现违章和导航失误,且受限于数据训练政策,短期内难以达到宣传效果,反观中国品牌的城区NOA功能已大规模落地,形成显著技术代差。当中国车企在智能赛道狂奔时,特斯拉的“挤牙膏式”创新显得格格不入。

与此同时,订单接到手软的小米已经对特斯拉产生了严重威胁,不过尽管小米 YU7 订单火爆,但其交付周期实在是令人心惊。其中标准版超 56 周,Max 版约 36 周,这已导致部分用户退订,同时也为特斯拉提供了宝贵的缓冲时间。不过,小米正加速推进二期工厂建设,预计7月投产后月产能将突破3万台,年底挑战 5 万台,产能释放后对特斯拉的冲击将更为直接。这种 “先订单后产能” 的模式,虽短期承压,但长期可能重塑市场格局。

目前来看,小米YU7的上市已引发连锁反应,智界汽车全系提供 2 万元现金补贴,极氪、蔚来等品牌甚至承诺承担用户退订小米的5000元损失。当竞品以真金白银抢夺潜在用户,特斯拉若继续“佛系”应对,市场份额恐被进一步蚕食。未来被迫加入价格战,绝非小概率事件。

我们必须承认,即便产品参数被超越,特斯拉的品牌光环仍具魔力。这种情感溢价支撑了其涨价底气,但情怀终究需要产品力托底。品牌信仰是护身符,却非永动机。当中国消费者愈发理性,仅靠“光环效应”难以维系高价壁垒!

车叔总结

总的来看,此次特斯拉的升级策略,本质上是成本控制与市场防御的平衡之举。在电池成本未增加的情况下,通过 “化学配方优化” 等微创新提升续航和性能,既维持了技术领先的表象,又为涨价提供了理由。然而,这种挤牙膏式的升级在小米等对手的饱和式堆料面前显得诚意不足,尤其在智能体验和本土化服务上,特斯拉的短板愈发明显。车叔认为,若特斯拉继续依赖品牌惯性而忽视用户需求的深刻变化,此次涨价可能成为其市场地位下滑的转折点!

# 行业解读 # 特斯拉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