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当“天神之眼” 卖出百万辆,比亚迪改写的不只是销量榜
2025-07-09 11:22 6042次阅读

EV视界

EV视界—新能源汽车普及者。

【EV视界报道】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智能驾驶已成为汽车行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

2025年7月7日,比亚迪汽车官方宣布,搭载“天神之眼”智能驾驶系统的车型保有量突破100万辆!这一数字不仅令人震撼,更像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宣告中国智能驾驶产业已从“亦步亦趋”的追赶者,蜕变为能够制定规则、赢得用户信任、甚至重塑全球产业格局的引领者。

100万辆,不仅仅是销量数字的堆砌,而是用户用真金白银投出的信任票,是中国智驾技术从“卡脖子”到“自主掌控”的历史性跨越。那么,这场‘破壁’之战,比亚迪究竟凭什么能打得如此漂亮?

自研逆袭破壁垒

在智能驾驶领域,技术壁垒曾是中国车企难以逾越的鸿沟。过去,提到智能驾驶,特斯拉、Waymo等海外巨头几乎垄断了行业话语权。从激光雷达的选型、感知算法的优化,到芯片的算力支持,核心技术长期掌握在少数国际玩家手中,中国车企大多处于技术跟随的被动状态。然而,比亚迪“天神之眼”的横空出世,彻底改写了这一格局。

“天神之眼”成功的核心,在于比亚迪的全栈自研能力。

所谓全栈自研,即从传感器到算法,从芯片到系统集成,比亚迪实现了全链条的自主掌控。例如,其感知系统通过高精度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超声波传感器的深度融合,能够在复杂路况下实现精准的环境感知。无论是雨天无红绿灯路口电动车突然窜出,还是高速路上被大型货车“挤压”时的果断变道,“天神之眼”都能以近乎人类老司机的反应速度和稳定性应对。

这种能力背后,是比亚迪在算法优化和硬件协同上的极致追求。以传感器融合为例,“天神之眼”通过多模态数据处理技术,将视觉、雷达和超声波数据进行高效整合,显著提升了系统在恶劣天气、低光照环境下的鲁棒性。相比依赖单一激光雷达的早期智驾方案,比亚迪的融合方案在成本控制和性能表现上找到了最佳平衡点。

自研技术的意义远不止于技术突破本身,更在于其对产业链的赋能和自主生态的构建。过去,中国车企在芯片、传感器等领域高度依赖进口,供应链中断或技术封锁往往让企业陷入被动。2020年前后,全球芯片短缺危机曾让不少车企停产减产,暴露了依赖外部供应链的脆弱性。而比亚迪却通过自研技术,成功摆脱了这一桎梏。

从自研芯片到自主开发的智驾算法,比亚迪不仅实现了核心技术的独立可控,还推动了国内供应链的崛起。例如,比亚迪与国内芯片厂商合作,开发出适用于智驾场景的高性能车规级芯片,打破了海外芯片巨头的技术垄断。同时,其传感器供应链也逐步实现了国产化,成本降低的同时,供应稳定性显著提升。

这种全链条自研能力,不仅为比亚迪“天神之眼”提供了技术底气,也为中国智驾产业构建了一道坚实的护城河。百万辆搭载“天神之眼”的车辆上路,意味着中国智驾生态已初步成型,国内产业链在芯片、传感器、数据处理等领域的协同能力显著增强。这不仅降低了比亚迪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也为中国智驾产业的全球化竞争奠定了基础。

比亚迪“天神之眼”的自研突破,还带来了显著的产业溢出效应。

作为中国新能源车企的龙头,比亚迪的技术积累正逐步向行业输出。例如,其开源的部分智驾算法和传感器技术标准,已被国内多家中小型车企采用,推动了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此外,比亚迪与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了智驾技术研发联盟,加速了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

这种“技术赋能”模式,不仅增强了比亚迪自身的竞争力,也为中国智驾产业注入了持续发展的动力。百万辆的保有量,不仅是比亚迪的胜利,更是整个中国智驾产业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缩影。

从“参数战”到“体验战”

早期的智能驾驶竞争,往往陷入“参数战”的怪圈。

激光雷达的数量、算力的峰值、传感器的覆盖范围,这些技术指标一度被认为是衡量智驾系统优劣的唯一标准。然而,用户真正关心的并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实际用车场景中的表现:堵车时跟车是否平稳?高速领航是否精准无误?复杂路口能否从容应对?

比亚迪深刻洞察了这一需求转变,将“天神之眼”的研发重心从“参数堆砌”转向“体验优化”。例如,在城市早晚高峰的拥堵路况中,“天神之眼”能够实现平滑的跟车和精准的间距控制,避免了频繁刹车带来的不适感;在高速场景中,系统能提前识别前车减速意图,并通过流畅的变道操作规避风险。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让“天神之眼”在实际使用中赢得了广泛好评。

“天神之眼”的成功,离不开比亚迪对高频场景的极致优化。以城市通勤为例,中国城市道路的复杂性远超海外市场,行人、非机动车、临时施工等动态因素层出不穷。针对这一特点,比亚迪在“天神之眼”的算法中加入了大量的本地化场景训练数据。例如,在无红绿灯路口,系统能够快速识别横穿马路的行人或电动车,并以最优路径减速避让;在复杂立交桥场景中,系统能精准判断匝道入口,完成无缝切换。

此外,“天神之眼”在长途驾驶场景中的表现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高速领航功能(NOA)通过多传感器融合和预测性算法,能够提前感知前方路况变化,并以接近人类驾驶员的逻辑完成变道、超车等操作。用户反馈显示,超过80%的车主在使用“天神之眼”后,显著减少了长途驾驶的疲劳感,这一数据直接印证了系统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中国智驾的新玩法

当然,百万辆的保有量,表面上是销量的胜利,实质上是用户信任的积累。

比亚迪通过“天神之眼”提供的优质体验,成功将用户从“观望”转化为“选择”。这种信任的建立,不仅推动了销量的增长,还形成了正向循环:更多的用户购买带来更多的行驶数据,数据回流进一步优化算法,系统性能的提升又吸引了更多用户购买。

例如,比亚迪通过OTA(空中升级)技术,定期为“天神之眼”推送功能更新。2024年的一次OTA升级中,系统针对夜间行人识别的准确率提升了15%,直接解决了用户反馈的夜间驾驶痛点。这种持续优化的能力,让用户对“天神之眼”的信任度不断加深,也为比亚迪赢得了口碑与市场的双丰收。

可以看出,“天神之眼”成功的另一大秘诀,在于其“用户共创”模式。百万辆搭载“天神之眼”的车辆,每一辆都是一个移动的数据采集终端。车载传感器全天候收集路况信息,用户反馈的复杂场景(如易误判的路口、信号不佳的隧道)为算法优化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例如,某城市小区门口因行人频繁穿梭导致系统误判率较高,比亚迪通过用户反馈迅速定位问题,并基于采集的场景数据优化算法,使系统在类似场景下的表现提升了20%以上。这种“数据驱动+用户反馈”的闭环机制,让“天神之眼”能够快速适应中国市场的复杂路况,保持技术领先。

这里要说的是,比亚迪的“垂直整合”模式,是“天神之眼”成功的又一基石。从电池、电控到智驾系统,比亚迪实现了全产业链的自主掌控。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供应链风险,还显著提升了技术协同效率。例如,智驾系统与比亚迪自研的“刀片电池”系统深度集成,能够通过能量管理优化智驾功能的功耗表现,延长车辆续航。

此外,垂直整合还带来了成本优势。相比依赖外部供应商的海外车企,比亚迪通过自研芯片和传感器,将智驾系统的成本降低了约30%,这直接转化为终端售价的竞争力。低成本、高性能的“天神之眼”,让更多消费者能够以亲民的价格体验到高端智驾功能,从而推动了销量的爆发式增长。

“用户共创”模式的最大价值,在于将用户从单纯的消费者转变为产品研发的参与者。比亚迪通过车主社区、线上反馈平台等渠道,广泛收集用户建议,并将其融入产品迭代。例如,针对部分用户提出的“高速领航退出过于突兀”问题,比亚迪在2024年的一次OTA升级中优化了退出逻辑,使系统在切换至人工驾驶时更加平滑。

这种“用户+车企”协同打磨技术的模式,与海外“芯片公司+车企+科技巨头”的分散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协同效率和响应速度上,比亚迪的模式展现了显著优势。这种生态共振,不仅推动了“天神之眼”的快速迭代,也为中国智驾产业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比亚迪“天神之眼”的百万辆保有量,不仅是企业的胜利,更是整个中国智驾产业的里程碑。在全球智驾竞赛中,中国车企正逐步从“技术跟随”转向“规则制定”。以“天神之眼”为代表的中国智驾方案,凭借本地化场景优化、低成本高性能、用户共创等优势,展现了独特的竞争力。

特别是在复杂路况的适应性上,“天神之眼”针对中国市场的特殊场景(如拥挤的城市道路、非标准化的交通标识)进行了深度优化,这一点是海外智驾系统难以比拟的。这种“中国方案”的成功,不仅赢得了国内用户的青睐,也吸引了东南亚、中东等市场的关注。2025年初,比亚迪宣布“天神之眼”系统将出口至多个海外市场,标志着中国智驾技术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输出影响力。

比亚迪的成功,还在于其探索出了一条“中国智驾生态”的发展路径。在全球竞争中,单点技术突破难以形成持续优势,全产业链的协同能力和与用户需求的深度融合才是制胜关键。比亚迪通过垂直整合和用户共创,构建了一个从技术研发到市场应用的闭环生态,这种模式为中国智驾产业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特别是比亚迪与国内5G运营商合作,将“天神之眼”与车联网技术深度结合,实现了实时路况更新和云端算法优化。这种“车-云-网”一体化的生态模式,不仅提升了智驾系统的性能,也为智能交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写在最后

百万辆“天神之眼”的上路,标志着中国用户对本土智驾品牌的信任达到了新高度。

过去,部分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海外品牌,认为其技术更可靠。如今,比亚迪通过“天神之眼”的优异表现,彻底扭转了这一认知。用户用实际购买行动,向全球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中国智驾,值得信赖。

这种品牌自信的建立,不仅推动了比亚迪的市场表现,也为中国智驾产业的全球化提供了底气。未来,随着更多中国车企加入智驾赛道,中国智驾品牌有望在全球市场占据更大份额,重新定义“优质智驾”的标准。

从“被卡脖子”到“自主掌控”,从“参数比拼”到“体验较量”,从单打独斗到“用户共创”,比亚迪“天神之眼”百万辆保有量的达成,是中国智驾产业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宣言。这一成就的背后,是技术自研的硬核突破、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生态协同的战略远见,以及用户信任的深厚积累。

百万辆“天神之眼”的上路,仅仅是开始。未来,随着更多数据的回流和算法的迭代,中国智驾生态将持续进化。或许再过几年,当我们驾驶着搭载国产智驾系统的车辆,穿梭在智能交通网络中时,不仅能感受到安全与便捷,更会为中国智驾的崛起而自豪。

比亚迪“天神之眼”的成功,不仅改写了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也为人类移动文明的未来注入了新的可能。在新能源与智能化的双轮驱动下,中国智驾正以不可阻挡之势,驶向更广阔的深海与深空,书写属于全球的智能出行新篇章。

# 行业解读 # 比亚迪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