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市场的风云变幻,总在上演着令人唏嘘的剧本,雷克萨斯的故事,正是其中充满戏剧性的一幕。
曾经的雷克萨斯光环加身,一车难求。凭借进口车的标签、出色的产品质量、独特的豪华属性,稳稳地站在中国豪华车市场的高位,成为消费者追捧的对象。
消费者买车,不仅要支付高于指导价的费用,甚至还得耐心排队等待提车,尤其是LM等高端豪华车型,加价几十万元提车都是常态。
如今的雷克萨斯光环褪色,国产求生。6月27日,随着挖掘机启动的轰鸣划破长空,雷克萨斯新能源项目在金山区挥下破土动工的第一铲。
从4月22日上海市政府与丰田汽车公司战略签署合作协议、金山区政府与丰田中国签署合作备忘录,到6月27日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仅仅两个多月的时间,过去的“进口加价王”便从“绝不国产”的坚定立场,踏上了本土化生产的道路,正应了那句“从前的我爱答不理,现在的我逐帧学习”。
从排队加价到国产求生,雷克萨斯的轨迹是市场剧变的缩影,更是消费者心智深刻转向的明证。曾经,“进口”等同于高端、品质与身份的象征,消费者甘愿为“进口品质”买单。
而今,伴随国产车崛起与电动化浪潮,消费者的目光已转向实用性、性价比与智能化的硬核实力,品牌光环已经不再是唯一的通行证。
国产之谜,为何曾经说不?
在豪华车市场的国产化浪潮中,雷克萨斯曾是一个坚定的“例外”。
当宝马、奔驰等品牌纷纷在中国落地生根,通过国产化迅速扩大市场份额时,雷克萨斯却始终坚守着进口的阵地。
尽管多年来,雷克萨斯国产传闻不断,甚至在许多次车展的采访中,都会有人提问:“雷克萨斯到底国不国产?”
但雷克萨斯始终不为所动,给出的答案始终如一:不国产。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是地理与成本优势。雷克萨斯出口至中国的车型,大多来源于其九州工厂,这座工厂距离我国仅有几百公里的距离。
与来自遥远欧洲的宝马、奔驰,以及北美洲的林肯相比,雷克萨斯在地理位置上就占据了先天的优势,这种近距离,使得雷克萨斯在运输成本上具备了极大的竞争力。
从运输方式来看,海运相较于陆运和火车运输,有着诸多优势。
在能耗成本方面,车辆在陆地上移动时,阻力与自身重力成正比,能耗较高,而海运在重量达到一定程度后,能耗成本反而更低。就像一艘大型货轮,虽然单次航行的能耗总量可能较高,但由于其能够承载大量货物,分摊到每个货物上的能耗成本就变得微乎其微。
设施成本上,公路和铁路的建设、维护都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而大海则是天然的“运输通道”,轮船无需额外建设复杂的基础设施,大大降低了成本。
规模效应上,轮船的承载能力远超火车与货车,一次能够运输大量货物,使得单位货物的运输成本被大幅摊薄。以运输汽车为例,一艘大型滚装船能够装载数千辆汽车,而火车和货车的运输量与之相比则相形见绌。
在人员成本上,海运一艘船所需的船员数量相对较少,而陆运和铁路运输则需要大量的司机、乘务人员以及相关的后勤保障人员,人力成本居高不下。
凭借这些优势,雷克萨斯通过海运将车辆出口到中国,成本控制得相当出色,自然也就没有迫切的国产需求。
其次是品牌光环的坚守。在许多中国消费者的认知中,进口车往往代表着更高的品质和档次,这种固有思维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
而雷克萨斯作为早期进入中国市场的豪华品牌,从上世纪 90 年代以 “凌志” 品牌进口销售开始,就巧妙地利用了这一心理,成功塑造了 “进口豪华车” 的高端形象。
多年来,雷克萨斯凭借出色的产品质量、独特的设计以及贴心的售后服务,不断强化这一品牌形象。消费者们相信,雷克萨斯的进口身份意味着它遵循了更高的制造标准和工艺要求,能够提供更优质的豪华属性,可谓情绪价值拉满。
以雷克萨斯的九州工厂为例,这座工厂按照丰田最高级别的 A 级标准制造,被称为 “白金工厂”。
在这里,工人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才能上岗操作。仅仅内饰皮革缝线工艺,工人就需要接受 6 个月左右的专业训练,并且要在 90 秒钟之内,用非惯性手完成一只小猫造型的折纸,以确保能够将缝线与针脚间距控制在规定误差之内。如此严苛的工艺要求,无疑让消费者对雷克萨斯的品质更加信赖。
对雷克萨斯来说,维持“进口豪华车” 的品牌附加值,是其在中国市场立足的关键。
一旦实现国产化,消费者可能会对其品牌形象产生质疑,担心品质会下降,进而影响销量和市场份额。
此前一些豪华品牌国产化后出现的质量问题,以及销量不升反降的案例,也让雷克萨斯对国产化持谨慎态度,前车之鉴让雷克萨斯明白,保住品牌光环,才是留住中国消费者的关键。
最后是过往成功带来的惯性。回顾雷克萨斯进入中国市场后的发展历程,可谓一帆风顺。
自2005年第一家中国经销店开业以来,雷克萨斯在中国的销量一路攀升,在2021年达到了22.7万辆的巅峰。
在这期间,雷克萨斯不仅无需为销量担忧,甚至还出现了经销商加价、提车周期长等现象,最夸张的是消费者对其有着极高的容忍度。
毕竟凭借稳定的质量、舒适的驾乘体验以及独特的品牌魅力,雷克萨斯满足了消费者对豪华车的需求,其油电混合动力技术也在市场上独树一帜,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青睐。
而在市场竞争方面,当时的新能源汽车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对传统燃油车市场造成太大冲击,雷克萨斯在豪华车市场中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日子过得十分滋润。
这种长期的成功,让雷克萨斯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认为维持现状就能够继续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
所以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国产吗?
我想答案大概率是:“可以,但没必要。”
态度反转:是什么让雷克萨斯动摇?
曾经对国产化坚决说“不” 的雷克萨斯,如今却毅然踏上了国产之路,是什么让雷克萨斯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
在深入探究后,你会发现雷克萨斯其实并没有动摇,我们所熟知的雷克萨斯豪华车,大多都是属于燃油车的范畴,而本次雷克萨斯在中国建厂,生产的是新能源汽车。
雷克萨斯之所以对燃油车和新能源车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这背后展现的其实是新能源时代的巨大浪潮以及中国强大产业链引力的双重作用。
简单概括就是,雷克萨斯的转变,既是无奈之举,也是顺势而为。
首先,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导致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豪华品牌的优势逐渐被削弱,市场格局也随之重塑。在这个全新的赛道上,消费者的需求和购车偏好发生了显著变化,曾经在燃油车时代备受追捧的豪华品牌,如今在新能源市场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以奔驰、宝马、奥迪这三个传统豪华品牌的代表为例,它们在新能源领域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奔驰的EQ系列车型,虽然凭借品牌的影响力在上市初期吸引了不少关注,但在实际市场竞争中,销量却一直未能达到预期。
例如,奔驰EQB在2025年5月的销量仅为419辆,EQE的销量更是仅有123辆,宝马的i系列车型同样面临困境;宝马i3在市场上的销量表现也较为平淡,虽然在经历多轮降价后取得了销量突破,但也难以与宝马在燃油车市场的辉煌相媲美,在2025年5月,宝马i3的销量为2605辆,而3系的销量高达15480辆,对比非常直观;奥迪的新能源车型也未能在市场中脱颖而出,e-tron系列的销量也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在豪华巨头纷纷陷入转型困境的当下,雷克萨斯也没能幸免,其旗下的新能源车型,无论是纯电动车还是插电混动车,销量都未能达到预期。尽管雷克萨斯在燃油车时代拥有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但在新能源领域,这些优势似乎并没有得到延续。
究其原因,一方面,传统豪华品牌在新能源转型过程中,存在着“大象转身” 的困难。它们长期依赖燃油车技术,在新能源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相对滞后,导致产品在技术水平、性能表现和智能化程度上,与新势力和国产新能源品牌存在差距。
例如,许多传统豪华品牌的新能源车型,在行业初期采用“油改电” 的方式,这种在顶层设计上就先天不足的产品,存在着布局电池空间受限、续航里程不足、侵占车内空间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
这种做法导致他们丧失了第一波口碑,而到了现在,虽然大家都在补课,但国产新能源的发展已经突飞猛进,占据了大多数用户的消费心智,让这些转型者的追赶难度大幅提升。
例如,特斯拉以其先进的电控技术和智能驾驶辅助技术,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领导者;比亚迪凭借自主研发的刀片电池和DM-i超级混动技术,在国内新能源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蔚来、理想、小鹏等新势力品牌,也通过打造智能化、个性化的产品,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
在这样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雷克萨斯等传统豪华品牌的生存愈发艰难,一方面要在燃油车领域守擂,一方面又要弥补新能源领域的不足。
好在,雷克萨斯意识到,要想在这个新时代实现转型和发展,就必须借助外部的力量,而中国强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成为了雷克萨斯的最佳选择。
在中国,从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到中游的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制造,再到下游的整车生产,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
以动力电池领域为例,在 2024 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 Top10 排行中,中国有 6 个企业上榜,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更是包揽了前两名。
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以其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和长续航里程等优势,成为众多新能源汽车企业的首选,比亚迪的刀片电池通过了全球最严苛的针刺测试,为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能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些中国动力电池企业,不仅在技术上领先,而且在成本控制方面也具有巨大优势,能够为雷克萨斯提供高品质、低成本的电池产品。
再看智能化方面,中国同样走在了世界前列。
因为中国拥有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和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为汽车智能化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中国的智能驾驶技术、智能座舱技术以及车联网技术等,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许多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具备了L2 +级别,甚至是更高级别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智能座舱也实现了人机交互的智能化和个性化。
而日本在互联网大潮中逐渐落后,在基础的程序员储备上存在不足,导致其在汽车智能化发展方面相对滞后。
早在2015年,丰田就提出了Mobility Teammate Concept这一自动驾驶理念,并于2016年邀请了谷歌机器人部门联合发起人James Kuffner加入,试图在智能化领域取得突破,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丰田的决心。
但是在几年的努力之后,广汽丰田的铂智3X却搭载了Momenta 5.0智驾辅助系统,一汽丰田bZ5也搭载了继承Momenta 5.0系统的Toyota Pilot智能驾驶辅助,并且两款车还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如铂智3X在2025年5月,就取得了4344辆的销量,为丰田的新能源发展带来了曙光。
通过以上案例不难看出,丰田也不是不想补足这些短板,而是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同时,铂智3X的成功,也让丰田意识到了中国产业链的强大实力,为后续的雷克萨斯国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为了更好地利用中国产业链的优势,丰田还推出了现地化工程师开发制度,让中国的工程师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制造和研发过程中,使产品更贴近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雷克萨斯作为丰田旗下的豪华品牌,在新能源转型过程中,延续这一法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毕竟在中国建厂,雷克萨斯可以更充分地利用中国完善的产业链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实现新能源转型的目标。
尾声
雷克萨斯的新能源国产化,是其在时代洪流中一次艰难而果断的战略转向。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市场环境瞬息万变,消费者需求也在不断升级,曾经的优势或许转瞬即逝,而雷克萨斯的转变无疑是明智之举,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企业在面对挑战时的勇气和决心,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唯有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变革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未来。
市场从不相信眼泪,只认可与时俱进的勇者。当昔日光环逐渐褪去时,敢于转身,拥抱变革,才是真正的豪华魄力。
虽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雷克萨斯的新能源国产之路注定不会平坦,但其迈出的这一步,已是对时代最深刻的回应。
推荐
风云A9L全球上市,真C级旗舰13.99万元起
车辙15万级价格50万级配置,风云A9L上市
车算子网上都在唱衰合资车,但看完一汽丰田的上半年销量,我沉默了
汽车情报比亚迪率先实现媲美L4级智能泊车 官方承诺为安全兜底
车哆哩享界新车标发布 与用户共塑豪华新范式
车圈薛可奈比亚迪率先实现媲美 L4 级智能泊车,官方承诺为安全兜底
车界江湖蔚来与江淮彻底分道扬镳,“江来”本就没有将来
汽扯扒谈上市9分钟大定破万台,小鹏G7到底切中了国人哪些用车需求?
火星说车刷新用户体验上限 奇瑞风云A9L如何书写品牌新篇章?
Auto小蜜蜂光环褪去的特斯拉,这条“鲶鱼”如何面对自主围攻?
禾颜阅车新用户主义浪潮下,享界以豪华重构高端智造
引擎密码新势力上半年销量出炉,亏损千亿的蔚来不是最惨
汽扯扒谈评论
暂无评论,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