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汽车人】一汽奥迪Q6L e-tron的连环碰撞测试“含金量”有点高
2025-07-16 10:02 7514次阅读

汽车人传媒

以人为本,从人出发,执着专业媒体的坚守,专做有温度的行业解读。展示汽车行业先锋风采,还原汽车产业真实动态,传播汽车核心文化理念。这里,汽车行业唯一的人文之地!

对于一汽奥迪,安全不是营销的卖点,而是被呵护的生命线。

文 / 吴毓

一汽奥迪又一次不按套路出牌。

明明可以上班打卡式地完成C-NCAP碰撞试验,它非要基于真实事故进行侧碰+柱碰的“连环碰”;明明可以按部就班地根据国标执行,它偏要提高碰撞质量、翻倍碰撞动能……

根据中国新车评价规程2024版,所有车型均需进行侧面壁障碰撞试验和侧面柱碰撞试验。前者考验车身结构的抗侵入能力,聚焦乘员的生存空间;后者考验车身结构的局部抗压能力,重点是乘员头部和动力电池的安全防护。

隐约可以听到,采用PPE豪华纯电平台的Q6L e-tron说:”我要打十个”!


1

这是一次超越国标的挑战。

侧面壁障碰撞和侧面柱碰撞,两个试验合二为一:一辆自重3吨的轻型卡车,以50公里/小时的速度,侧撞奥迪Q6L e-tron;测试车的另一侧,垂直布置254毫米直径的不变形金属柱,“侧碰”连环“柱碰”,不带歇气的那种。

这相当于一记左刺拳,接一记右直拳,是最简单的招式,也是最难达到的极致。

侧面壁障碰撞,接侧面柱碰撞,很难吗?很难,轻易不敢尝试的难度。不仅如此,这次试验,一汽奥迪还提高台车的试验质量,想想就冒汗。

根据C-NCAP试验标准,侧面碰撞试验使用1700千克的台车、16.667米/秒(60公里/小时)的碰撞速度,碰撞动能约236.1千焦;柱碰试验使用2548千克的测试车、8.889米/秒(32公里/小时)的碰撞速度,碰撞动能100.7千焦。

一汽奥迪直接上强度。

侧面碰撞试验使用3000千克台车、13.889米/秒(50公里/小时)的碰撞速度,碰撞动能289.4千焦,是C-NCAP标准的1.23倍。

侧面柱碰撞试验中,即使以轻型卡车前部溃缩吸能60%,即碰撞能量消耗60%计算,碰撞动能约115.7千焦,是C-NCAP标准的1.15倍。

289千焦的撞击动能,相当于一辆自重1.5吨的轿车从7层楼自由坠落,或是一位100kg的滑雪者以约90公里/小时的速度撞上雪道护栏……

经历侧碰+柱碰的轮流“暴击”后,奥迪Q6L e-tron的车身结构依然保持完整,甚至在没有B柱支撑的“薄弱区域”,柱碰都没能影响车门解锁开启、座椅前后移动;经受住几何形变与短路风险双重考验的高压系统,在毫秒内完成高压断电……

中汽中心给出的结论,“赞许”的浓度远超往日:Q6L e-tron的车身结构完整,乘员舱生存空间充足,A、B、C、D柱均未发生结构性失效;碰撞后高压及时下电,电池包未移位、未冒烟、未起火、未爆炸,电解液未发生泄漏……


2

奥迪Q6L e-tron的挑战成功,并不令人意外。

闭环加强的车顶纵梁、门槛梁和后排座椅支撑横梁,防止乘员舱横向坍塌;底板电池安装区的超高强度钢覆盖率近100%,配合4横3纵布局,更好化解侧碰的侵入。

但客观而言,保障乘员生存,只是奥迪产品被动安全的及格线。超越国标标准+冗余安全设计,提供全场景安全,才是PPE豪华纯电平台的独门绝技。

它独有STOP TP电池阻燃防扩散技术,提前满足电池安全新国标“不起火、不爆炸”的严苛要求,通过底置电芯泄压阀、电芯间气凝胶隔热、电池底部冷却系统、专属的底部通路设计,降低电池热失控风险,实现“永不自燃”动力电池组。

车辆发生碰撞,它还有6个关键动作协助乘员逃生:电断掉(3毫秒内完成断电)、轮刹住(防止车辆滑动造成二次伤害)、门解锁(锁内电容放电解除锁定)、窗下降(降下10厘米保障换气)、带放松(安全带不再锁死而是正常释放)、人帮助(E-CALL紧急救援功能启动,人工客服介入协助报警求医救援)……

不仅如此,奥迪Q6L e-tron全部使用车规级芯片,通过了AEC-Q(汽车供应链的“隐性门槛”)、ISO 26262(车辆电子电气系统功能安全的“圣经”)、IATF 16949(汽车行业质量管理的“通行证”)等认证,不仅是满足耐高温、抗腐蚀、抗冷凝等要求,在振动、电磁干扰等环境下稳定工作,还要确保产品质量一致、降低缺陷率,并持续改进生产效率。

日常使用,它是通勤的工具,舒适又可靠;发生事故,它又变身保镖+保姆,守护与陪伴。


3

安全的本质,是“对抗不确定性风险”。

一汽奥迪如此高标准、大冗余地提高Q6L e-tron的主被动安全,扩大安全覆盖的“场景边界”,体现了企业对于“安全价值”的深层认知,以及品牌对长期主义的战略坚守。

一方面,超越国标的安全设计,需要企业主动预判未来风险,将安全防线前置;另一方面,安全的概念,早已不是单一部件的强化,而是涵盖了车身结构、约束系统、能源安全、智能避险等多个模块的协同,形成主动避险、被动防护、乘员逃生的全场景。

短时间看,采用超越国标的安全设计会大幅增加工艺成本和工艺难度,且很难立竿见影地带来销量与口碑,但其背后是企业对于长期价值的考量。

今天,安全已经成为汽车品牌最底层的“信用资产”。在这一领域树立“绝对信任”,会带来用户的复购与推荐。而事关“安全”的污点,往往具有极强的破坏性,不仅会导致销量暴跌、股价波动,更会带来用户的逆反与抵制。

奥迪Q6L e-tron采用钢铝混合结构,83%高强钢+铝合金,34%超高强度热成型钢,看似增加了制造成本,但可以大幅降低碰撞事故中的人员伤亡、电池自燃,必会全面对冲潜在的事故风险。

今年二季度以来,政府监管与决策部门已经在着力整治新能源汽车行业“内卷”问题,整车结构参数、整车正面碰撞、电动汽车安全要求……都是被重点检验检测的项目,以此督促企业规范生产经营和宣传营销行为。

在这一时刻,一汽奥迪主动进行侧面碰撞+侧面柱碰的连环挑战,不仅是要积极展示自家产品的安全实力,更是主动推动行业标准升级,进而掌握规则标准的话语权,在未来的竞争中设置技术护城河。

采用PPE豪华纯电平台的Q6L e-tron,正在用技术冗余对抗风险的不确定,用长期投入换取品牌长期发展的确定性。对于一汽奥迪,安全不是营销的卖点,而是被呵护的生命线。【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政策动向 # 奥迪 # 一汽 # 奥迪Q6

相关车系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