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一汽奔腾新能源遇冷,悦意系列销量低迷背后隐藏危机
2025-07-26 14:12 9647次阅读

玩车专家

有关汽车一切玩法尽在其中,带你领略不一样的汽车新体验!还等什么?加入与否她都在等你!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激烈角逐中,呈现出两极分化的鲜明态势:头部品牌销量持续攀升,订单排期延长至数月.

而部分品牌则在竞争中逐渐边缘化,沦为市场 “透明人”。一汽集团旗下的一汽奔腾,便是这 “几家愁” 中的典型代表。

作为背靠大型汽车集团的品牌,一汽奔腾在燃油车时代凭借集团资源支撑,尚能占据一席之地。

但当汽车产业迈入新能源时代,各大车企纷纷加速电动化转型,奔腾却在这场转型中步履维艰。

2025 年推出的悦意系列,本被寄予厚望,却出师不利,上市即遇冷,给奔腾的新能源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

3 月 27 日,悦意 03 作为奔腾新能源阵营的先锋登场。这款紧凑型纯电 SUV,官方指导价定在 9.79 万元 - 12.29 万元,提供 445km 和 565km 两种续航版本,看似瞄准了主流消费市场。

然而,其市场表现却不尽如人意。从销量曲线来看,3 月上市首月仅售出 459 辆;4 月作为第一个完整销售月,销量微增至 749 辆;5 月虽有提升,达到 3015 辆,但 6 月的 3358 辆仍难掩增长乏力的态势。

对于一款全新上市的车型而言,连续三个月月销量在 3000 辆左右徘徊,距离市场预期相去甚远。

为了扭转颓势,一汽奔腾在 5 月 27 日迅速推出第二款车型悦意 07,四款配置的官方指导价为 9.98 万 - 13.99 万,试图通过产品矩阵的扩充拉动销量。

但事与愿违,悦意 07 的表现更为惨淡:5 月销量仅 211 辆,6 月作为首个完整销售月,销量不足 500 辆,仅为 462 辆,这样的成绩在火热的新能源市场中显得格外刺眼。

那么,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升温的当下,一汽奔腾为何会陷入销量低迷的困境?

营销失效:噱头难掩认知短板

在信息爆炸的新能源时代,有效的营销是打开市场的关键,但一汽奔腾的营销操作却屡屡跑偏。

5 月 26 日悦意 07 上市现场,产品 CEO 徐明为证明座椅皮革的环保性,当众喝下浸泡过座椅皮子的水,并直言 “口感不错,我干了!”。

这一激进的造势行为虽在短期内赚足了眼球,登上多个社交平台热搜,但舆论更多将其解读为博眼球的噱头。

消费者真正关心的续航、智能配置、安全性能等核心优势,并未通过这一行为传递出去,曝光量转化为购买欲的效率极低。

此外,奔腾签约张若昀作为代言人,本意是传递品牌年轻化主张,拉近与年轻消费群体的距离。

但代言活动缺乏与产品卖点的深度绑定,既没有展现张若昀形象与悦意系列的契合点,也没有通过代言人故事强化产品记忆点,最终沦为一场 “自说自话” 的品牌秀。

更根本的问题在于品牌认知度的缺失。不少网友表示 “从未听说过奔腾的新能源车型”“甚至不知道品牌 LOGO 长什么样”。在消费者认知空白的前提下,任何营销活动都如同隔靴搔痒,难以撬动购买决策。

产品乏力:性价比陷 “夹心困境”

如果说营销是打开市场的钥匙,那么产品力才是留住消费者的根基,而这正是一汽奔腾的软肋所在。

悦意 03 和悦意 07 在核心性能上未能突破行业主流水平。续航方面,445km-565km 的续航里程在同价位车型中并无优势,面对比亚迪、广汽埃安等品牌动辄 600km 以上的续航表现,难以满足消费者对长续航的需求。

智能座舱方面,功能丰富度和响应速度也与年轻消费者对科技感的期待存在差距,语音交互卡顿、车机系统流畅度不足等问题屡被提及。

产品力的平庸与定价相互叠加,让悦意系列陷入 “高不成低不就” 的尴尬境地。与比亚迪相比,其在三电技术、品牌积淀上存在明显差距;与五菱等主打性价比的品牌相比,价格又缺乏足够吸引力。

这种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的定位,使得消费者在选择时很难将其列为首选。

总结一下:回望一汽奔腾悦意系列的市场表现,销量不佳并非偶然。在新能源赛道上,消费者既看重产品的核心性能,也在意品牌的性价比与认知度。

奔腾若想破局,或许需要从根源出发:正视与竞品的产品差距,重新审视定价策略,找到真正能打动消费者的核心卖点,再辅以精准有效的营销,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立足之地。

否则,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加速洗牌的浪潮中,奔腾的新能源之路恐怕会更加艰难。

# 行情导购 # 江汽集团 # 奔腾 # 和悦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