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流量狂欢"与"生存游戏":谁在让中国车市更焦躁?
2025-07-29 13:06 997次阅读

百姓评车

**最早的汽车新媒体之一,最接地气的汽车媒体集群!

中国的汽车市场大戏一场接着一场,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大新闻出来,而且是那种地动山摇的那种。

先是重庆汽车论坛上,车企大佬们对行业的内卷式竞争开炮,口水战打得用“惨烈”二字形容都不过分,然后是相关主管部门出台各种政策进行纠偏,试图遏制这股不正之风。正当所有人以为,车市将进入一段平静期。没想到,某车帝又搞一个大的。把20多个品牌近40款车型拉到一起搞了个智能驾驶大比拼。这里不论结果如何,但确实在车圈掀起了滔天巨浪。

从车企、到主管部门,再到媒体机构,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囊括其中。

中国的车市正经历一场深度变革与激烈博弈,各方势力轮番登场,从车企间的激烈交锋到政策层面的强势干预,再到媒体掀起的舆论风暴,每个环节都牵动着大家的神经。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产业转型期的结构性矛盾与全球化竞争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换一个感同身受的词语就是——焦躁!

是的,中国车市变得很焦躁。既有中国品牌突飞猛进的优越感,又有大家都想进步的急切情绪,还有向海外市场突破而又面临重重阻碍的郁闷。

从野蛮生长到高质量发展

过去十年,中国汽车市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到存量竞争的“新常态”,从燃油车“一统江湖”到新能源车分走“半壁江山”。2018至2024年,是中国自主品牌快速崛起与市场结构加速调整的新阶段。主要体现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

自2021年开始,新能源车的市场渗透速度明显加快,至2024年,渗透率已达到44.6%。在这个过程中,纯电车曾经一股独大,而现在,插混正快速追赶上来。插混销量从2021年的49万辆增长至2024年的390万辆,而增程销量则从2021年的10万辆飙升至2024年的123万辆。插混和增程市场成为了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

一方面,新能源车型在产品和体验层面,确实展现出对燃油车的全面超越,比如电动机快速的动力响应使新能源车起步加速远超燃油车,比如智驾和智舱技术已形成对燃油车的代际超越,这种差距源于电动化平台与智能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中国的新能源品牌相比以往的燃油车型在开发周期上缩短了近一半,甚至更具效率。新车型的不断更新和持续上市不仅满足了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也进一步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正是因为如此,中国新能源车市也出现了“萝卜快了不洗泥”的副作用——无序竞争、产能过剩、行业利润率过低等一系列挑战也随之出现。

这也是所有新兴行业的“通病”。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亟需从追求规模和速度转向质量效益型发展模式。高质量发展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需要在政策法规、产业结构、市场生态和国际竞争等方面实现系统性提升。

从长远角度来看,中国汽车行业需要完成产业结构优化。改变当前散、小、乱的局面。因此,主管部门通过各种手段进行调控,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引导高质量出口,发挥资本市场作用,上下游产业链也需要加强协同发展……,这种产业结构优化不是简单的"大鱼吃小鱼",而是通过资源整合实现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短期阵痛的必然经历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规模已经达到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2024年数据),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这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大关。

好的方面是,市场盘子做大了,车型变多了,消费者可选的范围变大了,坏的方面是,各家为了争夺市场蛋糕,终端折扣率一再加大,从10.6%升至14%,反映车企为争夺市场份额被迫加大促销力度。与此同时,行业总成本从2017年的6.45万亿增至2024年的9.3万亿(原材料、研发、硬件及营销费用上涨),但销售利润率却从7.8%腰斩至4.3%。利润率腰斩的主要原因包括:车企通过大幅降价争夺市场份额,导致利润空间压缩,燃油车利润萎缩(部分企业严重亏损),新能源车虽高增长但普遍亏损。这是一个无限循环,利润空间被挤压到极限,降价求生成为各家车企的常规操作。而越是降价,利润空间就越稀薄。

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层出不穷。所以,我们看到了车企大佬吵架、主管部门出手,甚至媒体方面都要搅和进来,来赚取流量。而这种情况在以往的燃油车时代是真的不可想象。

以前燃油车时代,各方势力遵循的是一种默契平衡的原则。表面上温良恭俭让,别说大佬吵架了,就连竞品对标都做得含蓄至极,竞品名字不提,竞品国籍不说,反正是懂的都懂。现在则是彻底撕破脸皮,各品牌之间可以在同一场会议或者论坛上贴脸开大,对竞争对手进行或明或暗的舆论攻击,将企业矛盾直接暴露在公众视野。

媒体生态也发生变革。以前是"专业报道",现在是"流量争夺"。有数据显示,负面事件的网络声量可达正面评价的3倍,形成显著的"破窗效应"。这种对负面信息的偏好传播,加剧了行业竞争的对抗性。

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旧的秩序崩溃,新的秩序还在建立当中。产业生态正在经历系统性重构,而非从前的小打小闹。当然,中国汽车行业的大方向是明确的,所以,乱象所产生的代价也是暂时的。对此,我们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这样的代价是不可避免的。

百姓评车

中国汽车市场的"焦躁"情绪,本质上是产业快速变革带来的适应性反应。我们要看到中国汽车产业突飞猛进的成就,也要接受转型阵痛的代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有办法判断谁对谁错,因为这本身就是代价的一部分。我们能做的是,要多角度看待问题,不要偏听偏信。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证自身权益。消费者如此,行业的其他参与者也是如此。

# 开瑞 # 优越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