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不免费”的智驾如何让消费者买单?
2025-07-31 14:49 608次阅读

车市睿见

致力于成为**领先的汽车全产业链智库和第三方专业咨询服务机构

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博世智能驾控中国区总裁吴永桥呼吁“高阶智驾必须收费”,称免费普及将导致行业灾难,这一言论引发行业争论。在特斯拉FSD(完全自动驾驶)以6.4万元高价占据市场、华为ADS(高阶辅助驾驶)构筑技术壁垒的背景下,中国车企正面临“增收不增利”的行业困境。

支持者认为,收费模式能支持技术升级;反对者则担忧,强制收费将加剧市场分化,甚至阻碍智能驾驶技术的普惠化进程。在安全性存疑的当下,收费与免费之争可能掩盖了技术缺陷与责任归属的核心矛盾。

测试数据撕开智驾幻象

当前,中国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已超50%,但技术能力与用户认知存在显著落差。懂车帝的实测显示,36款主流车型在15项高危场景中,无一车型全项通过。例如,高速场景下“消失的前车”通过率仅14%,城区“儿童横穿马路”场景通过率58%。特斯拉Model X虽以89%的城区综合通过率领先,但其高速场景仍出现“莽撞横穿障碍物”等失误。  

其中,感知系统局限性成为重点:激光雷达在夜间施工场景中误判率高达42%,摄像头对非标障碍物(如临时锥桶)的识别准确率不足60%。其次,多数系统在紧急避让时优先选择变道而非减速,决策逻辑问题导致二次事故风险增加。

具体来看,15个事故测试场景覆盖高速、城区道路,高速道路下的测试场景主要包含“高速事故车”“施工路遇卡车”“消失的前车”等6个场景,城区道路则主要包含“开进大转盘”“转盘内汇入”“故障车躲避”等9个场景。

实验结果显示,在这15个场景中,上述车型平均通过率只有35.74%。高速夜间遇施工+卡车场景,仅47%的测试车辆能安全避让;儿童突然冲出过马路场景,58%的测试车辆能有效刹停。

国产品牌在这一场测试表现失利之时,特斯拉却在各大评价指标中脱颖而出。懂车帝发布的视频显示,特斯拉Model X和Model 3在6大高速场景测试中表现较为出色,均成功通过了5项场景测试。在城市9大场景模拟测试中,Model X通过了8项目,Model 3通过了5项。

数据显示,2025年6月,中国乘用车市场NOA(领航辅助驾驶)功能的标配率已攀升至24.1%。这一数字在2024年12月仅为9.5%,渗透率激增态势显著。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车质网投诉数据,智能驾驶相关投诉量已连续7年同比增涨,主要集中于“自动刹车误触发”、“辅助驾驶故障”及“紧急制动失效”等问题,近年来,随着部分高级辅助驾驶搭载量逐年上升,其相关投诉也在不断上涨。

商业逻辑与公共安全该如何平衡

在商业维度,吴永桥点明了产业困局:中国零部件供应商中仅华为、宁德时代具备溢价能力,博世等国际巨头深陷价格战泥潭。免费策略看似降低用户体验门槛,实则摧毁研发造血功能。

当多数车企正通过“免费策略”(如标配城区NOA硬件、赠送数年或终身免费软件服务)在激烈的市场争夺战中吸引用户时,这种模式却在持续削弱行业的造血能力与创新根基,即顶尖技术若无法获得合理的商业回报,研发投入的良性循环将如纸牌屋般坍塌。这不仅是博世等头部供应商的痛点,更是整个中国智能辅助驾驶产业链必须直面并超越的关键成长瓶颈。

吴永桥的核心论点在于:免费模式导致车企缺乏持续投入研发的资金,最终削弱行业整体安全性。他表示,只要把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做到极致,为用户带来极致的体验、安全和自信,就一定能够穿透价格竞争的迷雾,让用户真金白银自愿买单。

以特斯拉FSD为例,特斯拉FSD的6.4万元买断价中,约40%直接用于算法迭代和数据标注,其全球用户每公里贡献的标注数据量是免费模式车企的3倍,全球用户渗透率13%创造的现金流支撑了端到端神经网络迭代;华为ADS通过订阅制与买断制结合的模式,有效反哺激光雷达与高精地图研发,使其城区NOA通过率达到98%。

“免费派”则通过规模化摊薄成本,这种模式的底层逻辑是:以硬件预埋换取用户数据,通过数据反哺优化算法,最终实现技术溢价。不过,麦肯锡2024中国汽车消费者调研显示,用户对智驾付费意愿显著下滑,深层原因在于功能体验未达预期。

目前,国内一些头部车企的“硬件预埋+有限软件服务免费”模式成为主流。它们普遍认为,消费者对智能辅助驾驶价值的认知尚浅,长期订阅付费的意愿薄弱,因此试图通过降低用户的初始决策门槛,率先抢占用户体验高地。

智驾收费争议的表层是商业模式之争,深层则是产业价值链的重构。当德国P3 Group的标准化测试显现中国智驾的技术代差,当懂车帝的压力测试暴露出安全短板,特斯拉FSD的中国落地与华为ADS的市场认可证明:消费者始终愿意为可靠技术买单,但前提是企业必须担起收费背后的责任。

当前中国汽车产业的真正突围,不在免费与收费的形式选择,而在于构建技术标准与责任体系并行的新型机制。随着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汽车芯片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等政策密集落地,智能驾驶即将迎来强监管时代。在未来五年,高阶智驾或将如同安全带般成为出行标配,而那些在安全价值与商业回报间建立良性循环的车企,终将成为这场技术长跑的真正赢家。

# 行业解读 # 特斯拉 # Model X

相关车系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