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2025中国车市:价格战退场,服务战打响!
2025-08-11 12:32 559次阅读

百姓评车

**最早的汽车新媒体之一,最接地气的汽车媒体集群!

2025年的汽车市场早已不是温水煮青蛙的舒适区,而是刀光剑影的角斗场。车企和经销商们正被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按在地上摩擦——当价格战打到刺刀见红却再也撬不动销量时,这群玩家终于回过神来:靠降价续命的老套路早就成了明日黄花。

如今越来越多的玩家把算盘打到了服务上,试图在政策调整和体验升级的赛道上重新洗牌。毕竟,当价格战的硝烟散尽,能留住用户的,从来都是那些藏在数字背后的真功夫。

返利政策大调整,为经销商“松绑”

经销商作为汽车产业链连接车企与消费者的关键环节,其生存状态直接关乎行业整体健康。过去,价格战的恶性蔓延不仅造成新车价格倒挂,更导致经销商从车企获得的销售返点滞后兑现或变相缩水,严重侵蚀了经销商的资金链与经营动力。

在此背景下,广汽集团率先响应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倡议,携旗下五大整车品牌承诺两个月内完成经销商返利兑现。紧随其后,宝马、北汽新能源、上汽通用、一汽奥迪、悦达起亚等车企纷纷跟进,均承诺60天内支付销售奖励及返利。这一举措对资金承压的经销商而言,堪称及时有效的“强心剂”。

返利账期缩短的价值显而易见:一方面,能让经销商及时回笼资金,缓解周转压力,规避资金链断裂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可显著提升经销商的销售积极性,促使其更主动地开拓市场、优化服务以获取更多返利。正如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章弘所言,及时的返利兑现是激活经销商动力、推动市场良性循环的关键。

除缩短账期外,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进一步呼吁车企优化返利政策:需明确返利标准,简化设置,杜绝模糊条款;取消返利兑现与使用的过多限制,以现金形式直接返还,确保经销商可自由支配;同时避免设置过于苛刻的考核条件。这些建议直指返利政策的核心优化方向——唯有让经销商真正受益,才能推动其切实提升对消费者的服务质量,这是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

服务升级成主流,打造用户新体验

在返利政策调整的同时,众多车企已将服务升级视为提升品牌竞争力的关键抓手,在服务质量上加大投入。上汽大众2025年对经销商考核体系进行重大改革,彻底摒弃单纯考核批售的旧模式,转而以零售为核心指标,且将服务质量在考核中的权重大幅提升至50%以上。为切实提升服务品质,上汽大众不仅搭建起完善的数字化营销体系,更在组织架构上实施突破性改革,首次将用户服务部门独立设置,为整体营销工作提供全维度支撑。

上汽大众相关负责人表示:“服务质量的提升绝非经销商单方面的责任,而是整个企业营销服务体系的系统性重塑。通过设立独立的用户服务部门整合各方资源,最终目标是为用户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体验。”这种服务理念的转型获得了经销商的积极响应,让他们看到企业坚持长期发展的决心,也对自身的健康运营充满期待。

在出行服务领域,各车企纷纷推出差异化政策以应对假期等出行高峰。蔚来在五一期间实现全国换电站、超充站24小时运营,同步提供一键加电及免费拖车至最近换电站的道路救援服务,并在官方APP内为车主配备专属旅行路线规划与景点充电地图;比亚迪则在特定时段内免除自营充电桩服务费,为混动车型提供100公里范围内的免费送油、充电车支援服务,同时在全国200余个服务网点开设快速检修通道。

传统品牌同样积极布局:吉利(含极氪、领克)提供24小时热线救援服务,符合条件的用户可享受免费酒店住宿及接送车服务,极氪自建站点免除服务费,同时为车主提供第三方充电桩8折优惠;长城汽车(哈弗、坦克、欧拉)针对坦克车型用户提供专业越野路线救援(需提前报备行程),针对欧拉车型用户推出充电排队超30分钟赠送积分的政策,着力优化特殊场景下的用车体验。

其他新势力品牌亦各有侧重:理想汽车为其L系列车型提供高速服务区免费燃油添加服务,限时开放车内娱乐系统的亲子、露营主题内容包,强化家庭出行场景的体验感;小米汽车则为五一期间的首年车主提供每日两次的品牌超充桩免费使用权,同步开展车载智能设备的免费检测服务,凸显其智能化服务特色。

从返利政策的调整到服务体系的深耕,从经销商考核的革新到出行场景的精细布局,车企们的一系列动作清晰地指向一个核心:当价格战的硝烟渐散,服务已成为汽车行业竞争的新战场。无论是上汽大众对服务权重的提升、组织架构的重塑,还是蔚来、比亚迪、吉利、长城、理想、小米等品牌在出行场景中各显其能的差异化服务,本质上都是对“用户至上”理念的践行。这场围绕服务的角力,不仅考验着车企的资源整合能力与创新魄力,更将推动整个行业从“卖产品”向“卖体验”转型——谁能真正读懂用户需求、筑牢服务壁垒,谁就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主动,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百姓评车

2025年车企与经销商对服务政策的集中调整,本质上是市场压力倒逼下的行业破局。当价格战耗尽利润空间、消费者对单纯低价的敏感度下降,行业被迫从“重销售”转向“重服务”,这并非主动选择的温情转型,而是生存驱动的必然之举。从返利政策的优化到服务质量的全面升级,与其说是“适应市场”的温和调整,不如视为“避免淘汰”的战略转向:车企通过缩短账期、简化规则缓解经销商资金压力,实则是为维系渠道生命线;而服务维度的加码——无论是上汽大众将服务考核权重提至50%以上的制度重构,还是蔚来、比亚迪等品牌在出行场景中推出的差异化举措,本质上都是对过往“重销量轻体验”模式的纠偏,是在补用户运营的必修课。

这些变革虽暂解经销商困境、为消费者带来实际便利,但仅是开始。当市场竞争聚焦于服务,行业将进入更残酷的精细化比拼阶段:那些将服务停留在话术层面、依赖短期营销噱头的参与者必然被淘汰,唯有真正以用户为核心、将服务能力内化为体系竞争力的车企与经销商,才能在洗牌中留存。而整个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终究要建立在这场服务升级的深度变革之上——这不是温情的演进,而是适者生存的必然结果。

# 行业解读 # 大众 # 欧拉 # 欧拉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