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凭智电赛道超车的中国车企 如何在全球化牌桌上找到位置?
2025-08-11 21:24 1431次阅读

鬼斗车

新车上市、汽车维修保养、车展直播、汽车市场综评、车模等 汽车资深媒体人打造,撰写新车测评、车模争霸、车市风云、人物专访、车坛轶事等原创文章,致力于打造东北乃至**最具个性的汽车自媒体平台!

小米汽车发布会上,雷军说“我们坚信,只要开始追赶,我们就走在了赢的路上”。

今年的车圈里,“追赶”已成为国产品牌的集体行动,很多车企公开喊出打造全球化车企,开启全球化新征程等响亮的口号,并在销量上立下FLAG,向国际化车企看齐。

前几天,升级一级央企的长安汽车,目标直指世界一流汽车集团的同时,宣布要在2030年实现500万辆的整车产销规模。刚刚间隔一天,中国一汽宣布,用5年时间,冲击500万年销目标。

之前,吉利汽车集团年度中期经营工作大会上,会上宣布下半年锚定300万辆销量目标。此外,奇瑞放话:2025年卖330万辆车,杀进全球前十!比亚迪更在年初将2025年销量目标为550万辆……

高销量目标背后,是中国车企布局全球版图的野心,试图通过出海战略,在全球化牌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不可否认,智电新时代,中国品牌作为智电技术的领军者,迎来弯道超车的机会,那么,中国品牌真的能“稳赢”吗?

把梦想照进现实 海外市场是必经之路

车企年销500万辆?意味着什么?我们先翻开2024年全球车企销量排名,从榜单上看到,排名第四的Stellantis集团,去年全球销量达到542万辆;比亚迪排名第五位,全球销量达到427万辆,吉利控股集团去年销量达到334万辆,排名第十位。

很显然,国产头部车企计划年销500万辆或是300万辆,等于向全球前五或是前十的位置发起“进攻”,那么,问题又来了,光靠国内车市,能否让中国车企“梦想成真”?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乘联会销量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累计零售2289.4万辆,同比增长5.5%;2025年上半年,全国乘用车市场累计零售1090.1万辆,同比增长10.8%。最新的预测数据显示,2025年乘用车零售销量预计达到2,435万辆,增长6%。

按照当下车市的销量表现计算,车企想要靠国内市场达成年销500万销量目标,基本不可能。国产车企很清楚,只有开辟全球市场才能变梦想为现实。

这两年,国内车企出海“大军”可谓浩浩荡荡,中国汽车流通协会销量数据显示,2025年1-6月中国实现汽车出口348万辆,同比增速18%。现在,比亚迪、奇瑞、吉利、包括新势力中的小鹏、蔚来等品牌,都在大力开发海外市场。

2025年上半年,国内车企出口排行榜上,奇瑞汽车的出口量稳居第一,中汽协数据显示,该品牌实现出口54.8万辆,截至2024年9月,奇瑞乘用车已销往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超过500万辆,形成覆盖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的销售网络。

比亚迪同样势头强劲,上半年,比亚迪出口同比增长1.3倍,达到47万辆,其中,欧洲市场表现非常抢眼,根据调研机构JATO Dynamics的数据,比亚迪4月在欧洲市场的纯电动汽车销量首次超越特斯拉,注册量达7231辆。

吉利汽车通过多品牌并进的方式,上半年海外出口销量达到18.4万辆,交出一份稳健的答卷;小鹏汽车一面拓展印尼的销售服务网络,开发东南亚市场,一面直入欧洲。总之,中国品牌正加速开拓全球市场。

搅动全球市场 中国品牌重新制定规则?

不难看出,崛起的中国品牌想把领先的智电技术与新能源产品推向全球舞台,为中国车企走向世界打开“快速通道”,重构全球车市格局,改变全球汽车产业的游戏规则。

数据更有说服力,市场调查机构Rho Motion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的910万辆销量中,超过六成由中国市场贡献。

尽管,中国品牌新能源车型销量数据确实振奋人心,但想要打破全球车市的旧规则,赢得话语权,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

全球新能源车发展不平衡,在国外,新能源汽车并没那么受追捧,以欧洲为例,欧盟一直大力推动汽车行业电动化转型,但欧洲的电动化进程并不快,2025年上半年,欧洲市场PHEV车型占比仅为8.4%,BEV车型份额占比仅为15.6%。

鉴于市场的实际情况,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下调了2025年纯电动汽车市场份额预测,从27%降至21%。跟国内市场不同,欧洲地区绿电和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慢,而且,电价昂贵,充电桩不足,用车成本不比油车低,而且,还存在里程与补能焦虑,用车体验并不太理想。

美国市场更夸张,新能源渗透率更低,数据显示,美国上半年新能源渗透率只有9%。虽然美国主推纯电车型,但电动车在美国售价很高,电动车均价约6.4万美元,燃油车均价4.8万,电动车比燃油车的购车成本贵33%,没有燃油车划算。

用车方面,美国人普遍不愿接受电动车“需频繁充电的手机式体验”。而且,美国家庭安装私人充电桩需改造家庭电路,比较复杂,公共充电桩数量不足、应用并不方便。

想要改变国外消费者传统购车习惯,惯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正因此,包括BBA、本田、通用、福特在内的多家主流汽车制造商,纷纷缓转型节奏,修改电动化目标。

以上种种情况说明,中国品牌想让海外消费者接受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

此外,出口海外市场,对车企内在实力提出严峻的考验,包括技术、产品、资金三大核心能力,举个例子,车企出口欧盟需E-mark认证,这意味着车企要拥有强大的技术能力,确保产品合规与适应性,而且,产品品质要过硬,才能得到海外市场认可。

当然,钱才是重中之重,出海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比亚迪在泰国工厂、奇瑞在西班牙建立合资工厂、配件供应链及紧急救援网络建设,需要大笔资金投入,只有钱到位,才能持续运转。

海外市场虽然机会多多,并非“遍地黄金”,对车企综合实力提出较高要求,而且,市场需要前期培养、长期持续投入,还可能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状况,需要车企拥有应对的能力与实力。因此,中国这条“鲶鱼”想要搅动全球市场,成为规则的制定者,道阻且长。

鬼斗车观点:中国品牌的全球化是一场马拉松、也是一场持久战。新能源的浪潮虽已席卷全国,但尚未席卷世界,中国品牌正在用硬核技术、优质产品、卓越服务、科技体验,层层过关,点点突破,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注: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侵权,请联系删除

# 行业解读 # 比亚迪 # 五菱汽车 # 五菱征程经典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