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字 | 秦方辉
设 计 | 胡 旭
当电池成本持续下探、充电网络日益完善,有一批技术乏力者却选择在增程赛道中寻找避风港,上演着新能源时代最讽刺的转型大戏。
近期我们注意到,一批在纯电赛道上销量疲软、缺乏核心创新能力的车企集体转向,智己、别克、小鹏、昊铂等不约而同官宣发力增程式技术。仿佛一夜之间,增程就成了救命稻草,从“过渡技术”一跃成为“终极答案”。
首先必须厘清的是,本文并非是对增程技术路线的全盘否定,问界和理想在中高端市场的成功,证明了增程在特定场景下的价值。
我们真正要拷问的,是后来者这场战略投机的本质——当一家企业缺乏电驱技术硬实力、没有自研电池或高效整车能耗控制能力时,转投增程是否成了掩盖创新短板的遮羞布?
跟风者的算盘:低门槛赛道上的技术平移术
业内人士普遍心知肚明的是,增程不是一个很难做的技术路线。尤其对于本就扎根纯电的新势力而言,无非是在“三电”系统(电机、电控、电池)之外,塞进一个负责发电的内燃机。于是,这些“电动先锋”们纷纷摇身变为“务实增程派”,图的是更短的上市周期、更低的技术投入,以及一个看似“政治正确”的万能卖点:解决续航焦虑。
那么,新入局者究竟带来了什么颠覆性创新?翻看宣传文案,核心卖点依旧在卷续航、拼快充。
例如,智己本月首发的“恒星”超级增程技术,最大亮点就是“行业最大的66kWh 800V增程电池方案”,号称纯电续航超450公里、综合续航超1500公里。然而明眼人一看便知,这不过是靠堆砌电池容量换来的数字游戏。老牌增程玩家若想跟进,简直易如反掌,何谈构建长期技术壁垒?
问题的核心在于:这些匆忙转型的车企,既无理想般精准的产品定义能力,也缺问界级强大的技术整合实力与品牌信仰光环。而在消费者端,主流增程车企在软件、OTA、智驾乃至用户社群上的多年沉淀,已筑起高墙。后来者若无真本事,仅靠配置堆砌换来的短期销量,注定是空中楼阁。
残酷的真相是,一个稳健的纯电产品线,能带来程序化降本、软件迭代和生态建设的复利效应;而盲目押注“增程”、幻想销量拐点的做法,实则是放弃构建长期护城河。市场早已证明:靠单一爆款突围的奇迹凤毛麟角,持续研发与场景打磨赢得的信任,才是生存根基。
因此在笔者看来,纯电卖不好的车企,换增程依旧无解。
增程幻象:解决老痛点,还是制造新焦虑?
最新数据撕开了繁荣的表象:2025年7月,中国乘用车市场整体销量增幅已放缓至2.1%,新能源板块分化加剧。当纯电车型仍保持24.5%的同比增长时,增程式车型却遭遇两位数暴跌,同比下滑11.4%。增速放缓的背后,是增程技术固有短板在成熟市场中的集中暴露。
起初,消费者选择增程的核心诉求是缓解“里程焦虑”,动辄过千公里的续航数据是首要考量。但随着市场成熟,用户需求已升级为对经济性、平顺性、智驾稳定性、NVH表现及全生命周期效能的综合评判,此时增程的软肋便无处遁形。
增程式动力的短板在于,由于能量在经过“燃油发电→电池储电→电机驱动”的转换时存在效率损耗,导致在长途高速或高负载场景下,增程油耗显著高于PHEV插混动力车型甚至纯燃油车。且增程器本身就已增加车身重量,若为提升纯电续航而进一步堆砌电池,反而陷入“车越重→能耗越高→需要更大电池”的恶性循环。
而插电混动支持发动机直驱,能更高效地利用电驱与内燃机的各自优势区间,实际能效更优。之前在魏牌全新高山的发布会上,长城汽车总裁穆峰曾直言“长城汽车打死也不做增程”, 其底气正源于对PHEV技术路径效率优势的笃定。
更讽刺的是,增程可能正在制造一种“新型里程焦虑”。
对于消费者而言,在选购阶段,增程的确是一种看似能解决里程焦虑的方案。然而在日后长久的使用中,用户反而会在心理层面,受困于增程车较短的纯电续航和高得离谱的馈电油耗(及恼人的增程器噪音),逼迫自己尽量充电避免用油。其充电频率,甚至可能高于续航更长的纯电车主.而PHEV车型因馈电油耗相对可控,且无超大电池包的拖累,综合体验反而更易被接受。
最后补充个冷知识:增程老车主换车时,超半数最终投向了纯电阵营。曾经的“里程焦虑”,已被日益完善的充电网络、电池技术化解。当补能不再成为障碍,纯电的静谧、低成本和极致能效,便成了更理性的选择。
技术投机者的末路
增程路线近期突然被众多新势力追捧效仿,其背后有清晰的商业逻辑: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研发周期短、成本更易控制。企业无需攻克复杂的多挡混动专用变速箱(DHT),内燃机部分也可选用技术成熟的现成产品。由此省下的巨额研发费用,可转向“冰箱彩电大沙发”等显性配置,并通过“移动的家”等情感营销弱化技术短板。
然而,市场的残酷终将揭穿皇帝的新衣。纯电阵营在续航、超充和智能化体验上狂飙突进;PHEV则凭借高效直驱与多模智能耦合,在全场景适应性上对增程形成了碾压之势。某些低质增程车“无焦虑”的优势正被逐渐肢解。
而消费者的觉醒,则给了投机者致命一击。二手市场上,而头部PHEV(如比亚迪DM-i)保值率显著高于增程式车型,这便是用户用真金白银投下的选票。
结语
技术路线竞赛的终极赢家,永远属于那些以用户真实需求为中心,不炒作概念、不回避短板的车企。在纯电、PHEV或高端增程的每条路径上,都扎扎实实构建起技术与品牌的护城河。
至于那些在纯电领域“深耕”多年却依然难见起色的玩家,妄想通过转投低门槛的增程赛道“逆天改命”,恐怕依旧难以如愿。
当潮水退去,这场自我感动的狂欢终会现出原形。
推荐
小米汽车单季盈利在即!Q2净利暴涨75.4%,交付困局仍然待解?
车圈能见度新款日产奇骏下月首发,升级三种外观,还有“奇骏王”
车动态基础流量权益被擅自更改?吉利承诺了,不会有任何变更或减配
车宇世界智界首发隔窗对讲功能,实用性和趣味性都有的重磅体验
燃擎频道Myautotime一汽-大众的“清道夫”,捷达品牌为何沦为沉重的包袱?
扉旅汽车奔驰全新GLA纯电版,入门级豪华SUV新选择?
Report汽车15万级合资SUV诚意答卷:全新途胜L打破选车焦虑
AM车镜iCAR 03焕新升级为风云X3系列,开启风云品牌新使命
燃擎频道MyautotimeiCAR03焕新升级为风云X3系列,开启风云品牌新使命啦
知乎车也首次半年度盈利,市值一度破千亿!零跑提升年目标,成新势力领跑者
明镜pro单车导购丨10.99万起的奇瑞风云X3 PLUS,首推520km版本
汽车公告板试驾猛士M817,可城可野还智能
行车视角评论
暂无评论,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