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零跑汽车中期盈利:新势力第二家盈利背后的行业变局与挑战
2025-08-25 16:01 282次阅读

车市睿见

致力于成为**领先的汽车全产业链智库和第三方专业咨询服务机构

近日,零跑汽车正式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公告,成为首家发布中期业绩的新势力厂商,引发行业广泛关注。财报数据显示,零跑汽车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42.50亿元,较去年同期的88.45亿元同比增长174.1%;更引人注目的是,公司上半年权益持有人应占净利润达到0.3亿元,而去年同期则为净亏损22.1亿元,成功实现扭亏为盈,成为继理想汽车之后第二家实现半年度盈利的中国新势力车企。与此同时,零跑汽车的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1.1%大幅提升至14.1%,标志着公司在成本控制和经营效率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营收增长主要得益于整车及备件交付量的激增、战略合作与碳积分交易带来的收入增加,以及整车销量增长带动的相关服务收入提升。这一系列数据不仅反映了零跑汽车自身发展的重大突破,更折射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型。

从生存验证到率先盈利

零跑汽车中期盈利,标志着新势力企业从单纯追求规模扩张的“烧钱”阶段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盈利阶段。财报数据显示,零跑上半年营收增速174%,跑赢销量155.7%的增速,这种营收与销量增速的剪刀差,表明公司在规模扩张过程中实现了收入质量的提升。更关键的是,其销售成本仅增长137.9%,明显低于营收增速,体现了规模效应带来的单位成本下降。这种“营收增速>销量增速>成本增速”的良性循环,正是零跑能够实现毛利率提升的核心逻辑。

零跑汽车的盈利与其销量增长密不可分,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汽车总交付量达到221,664台,其中7月交付量再次突破新高,达50,129台。具体车型方面,C10上市13个月全球交付破10万台,单月交付量最高超过1.4万台;C11累计销量25万台;B10上市次月交付即超万台,成为零跑最快交付破万的产品。这种销量规模的快速扩大带来了显著的规模效应,是公司毛利率提升的关键原因之一。规模效应不仅降低了单位固定成本,还增强了公司在供应链中的议价能力,为进一步优化成本结构创造了条件。

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朱江明预计,当年销量达到50万-60万台时,公司将实现稳定的盈亏平衡。零跑汽车副总裁李腾飞表示,品牌8月销量相较于7月的5.01万辆会有明显增长,第三季度的销量预计在17万辆至18万辆左右,2025年全年销量有望达到58万辆至65万辆,希望在2026年能挑战100万辆的销量目标,可见目前零跑正处于跨越盈利门槛的关键阶段。

全域自研战略的成效在财务数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零跑核心部件自研比例超65%,这种垂直整合模式直接推动了成本控制。2024年,零跑每辆车的毛利从2023年的约555元激增至9163元,增幅达到16倍,而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的进一步提升,表明这种成本优势仍在扩大。与此同时,平台化策略的实施带来了显著效益,同一平台的底盘、电子架构可复用,不仅缩短了新车研发周期,更在采购端通过单一零部件采购量的激增大幅压低了供应商报价。数据显示,零跑C系列车型销量占比已超过77%,产品结构的优化进一步提升了整体盈利水平。

零跑的盈利也引发了行业对新势力盈利模式的重新思考。从财务结构看,零跑上半年242.5亿元营收中,净利润占比仅为0.12%,利润规模极为有限。更值得注意的是,公司非车业务收入合计近11亿元。这意味着如果剔除这些非经营性收入,零跑的主营业务仍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盈利。这种盈利结构反映出新势力在盈利初期对非经营性收入的依赖,也揭示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盈利门槛之高。

从行业竞争格局来看,随着头部企业相继实现盈利,行业将从"野蛮生长"的增量竞争转向"精耕细作"的存量竞争。零跑汽车在实现盈利的同时,也在持续进行研发投入。上半年研发开支达到18.9亿元,较2024年上半年的12.2亿元增加54.9%,主要用于加大智能驾驶方面的投入,计划在2025年年底前实现城市NOA组合辅助驾驶能力。

资本市场对零跑盈利的反应呈现出谨慎乐观的态势,截至8月22日,零跑港股股价为71.0港元,总市值达949.25亿港元,较此前有所回升。市场分析认为,尽管盈利规模较小,但这一突破为零跑在港股市场启动再融资创造了有利窗口,有助于提升其再融资时的估值与市场认可度。与蔚来、小鹏等仍未实现稳定盈利的同行相比,零跑的盈利突破无疑为其在资本市场赢得了更多话语权。

盈利持续性仍面临多重考验

尽管零跑汽车实现了历史性盈利,但公司未来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盈利的持续性受到多重因素考验。从毛利率水平来看,虽然零跑汽车上半年毛利率达到14.1%,较去年同期有显著提升,但与行业头部企业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数据显示,特斯拉2025年第二季度毛利率为17.2%,比亚迪2025年第一季度毛利率则达到20.1%。这种差距反映出零跑汽车在成本控制、产品溢价能力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更重要的是,毛利率的提升部分受益于外部环境的有利变化,如动力电池价格的下降。据东吴证券数据,2025年上半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均价为0.69元/wh,同比下降13%,储能电池均价为0.59元/wh,同比下降20%。这种原材料价格下降带来的红利是否可持续存在不确定性,一旦电池价格反弹,将对零跑的毛利率构成直接压力。

市场竞争加剧是零跑汽车面临的另一大挑战。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从蓝海变为红海,价格战愈演愈烈,各大车企纷纷通过降价促销来争夺市场份额。并且,公司需要在保持价格竞争力的同时,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否则盈利空间可能被持续压缩。从销量结构来看,零跑汽车的主力车型仍以中低端为主,如何提升高端车型占比、提高产品均价和毛利率,是公司面临的重要课题。

技术研发与创新压力仍在持续加大,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从“电动化”向“智能化”转型,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成为新的竞争焦点。零跑汽车虽然加大了研发投入,上半年研发开支同比增加54.9%,智驾团队规模和算力资源投入均提升近100%,但与特斯拉、华为等巨头相比,在技术积累和研发实力上仍有差距。

公司计划在2025年年底前实现城市NOA组合辅助驾驶能力,但这一目标面临技术瓶颈和时间压力。智能化领域的竞争不仅需要持续的高投入,还需要强大的人才储备和生态系统支持,这对零跑这样的新势力企业构成了严峻挑战。如何在有限资源下实现技术突破,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是零跑汽车必须解决的问题。

除了国内市场,全球化布局也逐渐成为零跑汽车第二增长曲线。官方数据,2025年前7个月零跑汽车出口新车2.50万辆,稳居新势力“出海”销量榜首。截至6月底,零跑国际已在欧洲、中东、非洲和亚太等约30个国际市场建立超600家销售及售后服务网点,其中欧洲网点超550家,亚太近50家。

零跑的案例表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盈利门槛不仅在于销量规模的突破,更在于盈利质量的提升。对于零跑而言,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盈利,不仅需要完成50万-60万辆的销量目标,更需要优化盈利结构,提升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构建稳定的生态协同体系。对于整个行业来说,零跑的盈利既带来了希望,也敲响了警钟——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只有平衡好规模与利润、短期与长期、成本与技术的关系,才能更长久地留在“牌桌”上。

# 行业解读 # 零跑汽车 # 零跑C11

相关车系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