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目标年内盈利,先冲线的是小鹏还是小米?
2025-09-03 14:05 1.3万次阅读

车壹条

一个在碎片化信息时代推崇深度阅读的汽车自媒体。这里不仅传递最真实和鲜活的行业重磅**,还提供理性看待问题的视角并给出建设性的问题解决之道。

继理想、问界、零跑之后,下一个盈利的新势力几乎已经确定将从两家中诞生。

随着8月进入末旬,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集中公布年中财报数据。继零跑汽车之后,小鹏汽车与小米汽车也在同日发布了二季度成绩单,前者以10.3万辆的交付量刷新单季纪录,后者则以26.4%的汽车毛利率超越特斯拉的17.2%,成为全球最赚钱的电动车企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两家企业不约而同宣称将在年内挑战盈利,小鹏立下“四季度扭亏”的军令状,小米则断言“下半年单季盈利在望”,从年中财报信息来看,二者也的确拥有如此断言的底气。

然而,相似的宣言背后,两家车企是两条泾渭分明的路径:小鹏继续通过规模效应摊薄成本,小米则以高端溢价和声量杀出重围。这也为这场盈利入围赛增加了更多看点。哪条赛道更胜一筹,谁又会先填平最后一公里的亏损鸿沟?

规模效应+大众,小鹏盈利的两把利剑

对小鹏而言,实现盈利的核心逻辑首先是规模制胜。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小鹏汽车斩获182.7亿元营业收入,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25.3%。更重要的是,在量产摊薄成本的前提下,小鹏汽车的毛利率也迎来了小幅上涨,连续八个季度攀升至14.3%。

这一成绩的基石是第二季度10.3万辆的交付量,其中爆款车型MONA M03系列占比过半,以“走量”策略摊薄研发与制造成本。值得注意的是,MONA系列已连续11个月交付破万辆,其中Max版本占全系订单超80%,成为支撑销量的核心支柱。

与此同时,小鹏汽车在王凤英加盟两年后依然走在“省钱”的路上,这也为其实现盈利创造了必要条件。财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小鹏汽车费用控制成效显著——总费用率从去年同期的41.8%压缩至24.0%,这个数字已经十分接近传统车企水平,其中销管费用率骤降至11.9%,也为后续技术投入腾出了更多空间。

然而,规模驱动背后的隐忧同样不容忽视。财报细分数据显示,小鹏汽车目前单车收入仅16.4万元,不足小米25.3万元的65%;单车毛利为2.3万元,仅为小米(6.7万元)的三分之一。这进一步证明了MONA系列低价策略虽能够打开市场,却也挤压了利润空间,导致净亏损仍达4.8亿元,毛利率与理想、问界、小米等20%以上的高端新能源品牌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因此,小鹏汽车盈利的破局点已经十分明晰,除了继续扩大规模效应和降本之外,更多的筹码被押注于高端化与技术变现层面。从近期来看,其8月底推出的30万元级新P7预售订单超过预期,四季度40万元级增程版X9的到来也是重中之重。

而从技术层面来看,小鹏与大众的合作仍在进一步深化中。双方电子电气架构合作已从纯电车型拓展至燃油车平台,这为小鹏汽车带来了至关重要的“副业”收入,其技术服务收入毛利率高达60.1%,上半年贡献13.9亿元,成为了新的利润支点,也为其后续实现盈利提供了关键的“助攻”。

毛利几乎追平赛力斯,小米挑战“最快盈利”路径

与小鹏汽车不同,小米汽车的盈利路线完全是“高阶速成”模式,由高毛利来驱动盈利。尽管8.1万辆的交付量不及小鹏,但其单车均价达到了25.4万元,毛利率更是已经达到26.4%,与主打30-50万市场的赛力斯已经位于同一水平。

支撑这一溢价的是SU7 Ultra等高端车型的成功,尽管在网络上陷入了争议,但从实际表现来看,62.99万元的“竞速套装”与81.49万元的“纽北限量版”都卖出了越来越好的的成绩,拉动ASP同比提升10.9%。

更重要的是,放眼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小米汽车的亏损收窄速度也是绝无仅有的,仅半年时间,其单车亏损就已经从去年四季度的1万元降至0.37万元,经营亏损仅3亿元,比成立已超十年的小鹏更接近盈亏平衡线。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的底气不仅来自产品定位和市场声量。根据财报显示,小米集团手机业务Q2净利润108亿元,这一充沛的现金流储备也在为汽车研发持续输血,规避了新势力常见的资金链危机。

这种生态协同也正在从汽车业务反哺到小米集团的更多生态链,从财报中可以看到,今年第二季度其大家电业务收入同比增66.2%,雷军口中的“人车家全生态”正在从战略转变为现实。

因此,尽管小米汽车的高速增长依然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但产能的跟进与网络舆论的压力仍是不可忽视的潜在隐患。6月26日正式上市以来,小米YU7在7月份的交付量却仅有6042台,进一步引发了准车主们的等待焦虑。

目前,小米YU7的提车等待时长最高已经到58周,多数车主需要等待10个月以上,等待的焦虑也间接引发了黄牛市场乱象与车主网络维权风波。此外,网络声量的“双刃剑”已在上半年令理想再次吃到苦头,而同样严重依赖粉丝经济的小米显然需要以此为前车之鉴,谨防成为下一个被群起而攻之的对象。

写在最后:

今年上半年,小鹏与小米交出的答卷各不相同,但又鲜明地代表了新势力走向盈利的两种模式。在此之前实现盈利的理想、问界与零跑,也无非出自两条道路中的一种。

从市场角度来看,无论谁先撞线,行业分化的大趋势已不可逆。当盈利门槛变得越来越确定,尾部玩家的淘汰赛也将加速到来。而对于任何一家成熟的企业来说,实现盈利也只是标志着“离开襁褓”的另一个起点,在“活下去”之后,谁能定义新规则,才是真正的终局。

# 行业事件 # 小鹏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