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iCAR V23:以“赛博”为名,打开年轻世代的情绪盲盒
2025-09-05 12:06 3438次阅读

高氏观市

专注汽车领域,深入评析汽车市场

在电动车逐渐走向同质化的今天,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智能”“续航”“算力”成为衡量一台电动车的核心指标。然而,当越来越多的车型陷入参数内卷与功能堆砌,一个根本的问题浮出水面:汽车,除了作为交通工具,还能是什么?

本届成都车展上,iCAR 以一场高调亮相,给出了它的回答。V23赛博版的首发,不仅是一款新车的登场,更是一场关于纯电个性主义的态度宣言——车,可以是情绪出口,是风格标签,更是与用户共同生长的“移动人设”。


纯电赛博主义:从科幻走进现实的美学革命

当“银翼杀手”般的哑光银车身出现在展台灯光下,V23赛博版迅速成为视觉焦点。这不是后期改装店的作品,而是原厂即定型的“合法赛博战车”。加宽前杠、车顶平台、矩阵射灯、Y字形拉花……这些曾经只属于后市场或概念车的元素,被 iCAR 一次性整合进量产框架中。


这意味着什么?并不仅是“好看”那么简单。

它意味着,个性表达不再必须以牺牲质保、验车合规性或安全性为代价。iCAR 通过V23赛博版,实质上是在重新定义“原厂改装”的边界——把最大程度的个性化,前置到了出厂之前。这是一种系统性的产品思维变革:车不再是交付即固定的商品,而是从设计之初就预留了情绪接口和风格端口。

从燃油时代到纯电时代,赛博文化始终代表一种对未来世界的想象与抵达。iCAR 将其落地,不是简单地贴标签,而是把机械美学、电子视觉与功能性融为一体。内饰的“幻境白”配色、电镀饰件与耐污面料的混搭,也从细节处强化了这种统一性。它似乎在告诉我们:电动车不必只是极简主义的信徒,它也可以复杂、强烈、充满叙事感。


生态共创:从“造车”到“造境”的品牌升维

如果只是出一款特色车型,或许还不足以构成一个品牌的护城河。iCAR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它试图构建的一整套生态逻辑。

车展现场,V23 复古版、军迷版、咖啡版等多场景改装车同台展出,它们并非全部出自厂商之手,而是来源于用户共创与玩车社群。与此同时,iCAR 玩车嘉年华、改装会客厅、快闪秀等活动的设置,也显示出品牌正在从“输出产品”转向“运营场景”。


更值得留意的是 iCAR Life 严选商城的发布。从合金车模、联名自行车到定制数码套装,这些生态产品共同指向一个方向:iCAR 不希望用户只是在“用车”,而是在“用 iCAR 的方式生活”。这种“1+N”的场景扩展,本质上是对品牌忠诚度和用户粘性的深层运营。

它让人联想到某些以生活方式立身的消费品牌——不只是卖东西,而是输出一套审美体系和生活主张。iCAR 似乎正在尝试同一条路径:通过车作为入口,连接改装、周边、社群、内容,最终形成闭环式的用户身份认同。


用户数据背后,是一场沉默的消费平权

官方披露的一组数据极为耐人寻味:iCAR 用户中女性占比超45%,改装率超80%,转介绍率高达35%。这三项指标,在传统汽车品牌中极为罕见。

它们说明什么?

女性用户的高占比,意味着 iCAR 的设计和定位成功击中了以往被主流车企忽视的群体——她们并非不需要个性,而是市场上缺乏真正为她们准备的、不妥协于“女性车”刻板印象的个性产品。

高改装率,则反映出用户并不满足于“基础款”。他们愿意投入时间、创意和资源去进一步表达自我。而这恰恰与 iCAR 提供的原厂改装基础形成正向循环。

转介绍率更是用户用脚投票的结果。当一款车能成为社交货币、能带来身份认同、还能激发创作欲望时,用户自然愿意分享——而这,是任何广告都无法替代的传播动力。

这一切,本质上是一场消费平权:iCAR 通过设计开源、玩法赋能和生态支持,让原本属于小众圈层的改装文化、个性表达,变得普惠、可及、易入门。它降低了个性化的门槛,却提高了表达的天花板。


全球化与本土化:iCAR 的“双轨思维”

在深耕中国市场的同时,iCAR 也正式启动了全球化战略。海外品牌“iCAUR”的发布,意味着它并不打算只做一个本土特色品牌,而是希望把这种“特色新能源车”的理念推向全球。

这背后是一种双轨思维:在国内,凭借对年轻人群的深刻理解和快速响应的生态机制;在海外,则依托奇瑞集团的制造底蕴与渠道能力,输出产品与文化。而无论是哪一种市场,iCAR 都坚持同一套价值观——拒绝平庸,拥抱个性。

从 V23 开始,iCAR 计划布局 V/X/S 三大系列共6款新车。产品矩阵的扩展,将是其能否真正站稳“全球第一特色新能源品牌”的关键。但无论如何,它已经迈出了从“造车”到“造文化”的第一步。

结语

iCAR V23 赛博版的出现,或许会被一些人视为一场营销事件或设计实验。但我们更愿意将其看作一个信号:汽车产业的价值链,正在从“制造—销售”向“定义—共鸣—共创”迁移。

当年轻人不再只把车看作代步工具,而是将其视为生活方式、社交身份与情感寄托的载体时,像 iCAR 这样愿意与用户共同成长的品牌,就有机会跳出传统竞争的泥潭,开启一个新的赛道。

V23 赛博版不只是一款车,它是一个情绪盲盒、一个风格接口、一个等待用户共同完成的作品。而 iCAR 所做的,就是把这个盲盒,郑重地交到每一个“高能玩家”手中。

# 行业解读 # 战车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