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奇瑞IPO:入场券下的新考题
2025-09-05 18:27 2886次阅读

扉旅汽车

汽车生活新知。


起势,加速,弯道超车。

9月2日,奇瑞公布8月销量数据,卖了24.3万辆,同比增长14.6%。其中,新能源汽车7.12万辆,同比增长53.1%,进入月度国内企业行业四强;出口12.9万辆,同比增长32.3%,创下单月出口新纪录,继续保持中国汽车出口第一。

与此同时,8月27日,奇瑞汽车港股上市有了最新进展,证监会显示,“奇瑞境外发行上市及境内未上市股份全流通已获备案。”而这也意味着,奇瑞的上市之路,最终等到最后的临门一脚了。如无意外,奇瑞接下来只要能顺利通过港交所聆讯,或将成为今年港股最大的汽车IPO。

 

“意难平”

 

一等就是21年。

作为国内少数尚未上市的车企之一,奇瑞汽车一直有个“上市梦”。

毕竟能够登陆二级市场,不仅能为奇瑞构建稳定的长期资本补给,还能促进其股权激励机制的有效激活,加速新能源战略转型。

但相较于吉利、长安、长城、比亚迪和广汽,奇瑞汽车的上市之路着实坎坷。

 

 

奇瑞的首次上市尝试,可以追溯到2004年。彼时,奇瑞计划通过借壳方式登陆资本市场,但因股权问题,计划被迫搁浅。随后几年,奇瑞面临高达300亿元的资金缺口,几次试图启动IPO,但都因外部环境和内部问题折戟。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导致国内股市低迷,证监会一度暂停IPO,再加上奇瑞2008年业绩亏损1.94亿元,导致其上市计划搁浅。尽管2009年,通过出售股权引入战略投资者曾被视为IPO前奏,但因关联交易问题,最终未能成行。

或许也是这种种的问题让奇瑞有些“累了”,2011年,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开始改口,表示由于奇瑞汽车存在一些关联交易等问题,暂不考虑上市。

 

 

时间一晃就来到了2016年。在新能源“新人”不断讲述资本故事时,奇瑞新能源也试图通过海螺型材“借壳上市”,但依旧未能成功。

接着,奇瑞就上演了混改“连续剧”。2019年,青岛五道口出资196亿,分别收购奇瑞控股51%的股权和奇瑞股份35.58%的股权,成为两家公司第一大股东。尽管,青岛五道口后续出现不利传闻,无力解决后续百亿摘牌资金,但立讯精密立即补位,成为奇瑞新的战略投资者。

 

 

一波N折,屡试屡败。不管是借壳、混改,各种手段用尽的奇瑞,终究是没有实现上市。而背后的缘由并不复杂,更多的源自于其大幅波动的业绩。

从2003年到2010年,奇瑞曾连续八年拿下自主车企销量第一的头衔。但十几年后,这位自主品牌的“老大哥”却频频消失于江湖。彼时,沉迷于“多生孩子好打架”的奇瑞,不断陷入自我内耗,相互竞争中。2020年,奇瑞销量仅为73万辆,与10年前68万辆的销量已相差无几。

产品策略上的摇摆,也导致奇瑞一直处于亏损转态。扉旅汽车查阅数据显示,2005年-2018年期间,奇瑞汽车营业利润大多为负,仅有2006年、2007年、2013年和2017年4年营业利润为正。

与此同时,奇瑞汽车还存在常年高负债率的问题。根据企查查,2014年至2018年,奇瑞资产负债率一直在75%上下,直到2019年和2020年才分别下降至73%和70.2%。而高负债率叠加自身“造血”能力不稳定,让IPO进程屡屡败北。

 

“王者归来”

 

“下半年要卖200万辆车,全年营收冲击6000亿。”

 

 

业绩爆发,让奇瑞近年来频频出圈,且再上C位。

数据来得更为直观,从2021年的96万辆到2024年的260万辆,奇瑞用三年时间实现了销量的近三倍增长。今年上半年,其累计销售汽车126.01万辆,同比增长14.5%,再创历史同期新高。

与此同时,奇瑞的财务表现也迎来了历史性突破。2024年,奇瑞实现营收48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创下了成立以来的新高。这种“销量与业绩齐飞”的表现,无疑成为奇瑞重提IPO的最大底气。

 

 

但飙升的业绩构成背后,也揭开了其暗藏的风险因素:海外市场与新能源领域。

众所周知,奇瑞汽车堪称“中国汽车出海王”,以2024年为例,奇瑞出口销量约为114.46万辆,同比增长21.4%。而且出口这一块,销量持续增长。最近5年,奇瑞汽车的国内销量只增长了一倍,但出口量却增长率10倍。

但如今,海外市场面临的地缘政治、汇率波动、供应链稳定性等多重风险不断加剧,对于海外业务收入占比过半的奇瑞而言,风险不容小觑。

 

 

不过,当下最紧迫的考验,还是来自于新能源的“掉队”。

数据显示,2024年的营收中,燃油车贡献的收入占比奇瑞的7成,新能源车占比仅16%。不但营收占比较低,其毛利率也只有不到15%。早期,尹同跃也公开承认奇瑞在新能源方面“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据悉,奇瑞新能源在2010年就已经成立,早在2014年年底,奇瑞就以QQ车型平台为蓝本,推出了eQ电动车。但比较佛系的奇瑞,未能及时抓住市场爆发的最佳窗口期,被不少后来者反超。

 

 

而意识到错失风口的奇瑞,也开启了追赶模式,不仅喊话“不再客气”,更是动作频频:近年来,其新能源产品像雨后春笋一样密集上市,并宣告五年砸1000亿元搞研发,瞄准芯片、混动、电池、无人驾驶等前沿技术。同时,奇瑞还与华为深化智界2.0合作,在智能化领域加码。

奇瑞深知,要讲好资本故事,不仅取决于其当前的销量和业绩,更取决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尤其是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奇瑞需要证明自己不仅能跟上行业趋势,还能在某些关键领域形成护城河。

 

 

这是一次久违的圆梦,亦是一场考验的开端。这次备案,或将终结奇瑞21年的上市长跑,但资本市场并非终点,而是将对其战略定力、智能化转型和出海扩张等提出了一套更为残酷且全面的新考题。

# 行业解读 # 奇瑞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