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爆料说,监管层在酝酿禁用隐藏式门把手。看来,这是隐藏式门把手要迎来大幕收场了?我也发了微博,留言区很多人表示认同。
好,那我们就来聊聊汽车门把手的那些事儿吧!
在隐藏式门把手出来之前,世界汽车的拉手是这个样子的:
他们通常的方式是通过外力直接拉开,但是来到新势力的时代,特斯拉带头挑战了这一项规则,它采用的方式是这样的:
特斯拉为什么要做这样大胆的设定?根据官方的说法它可以减少风阻系数。
在过去油车的时代,风阻系数影响并不大,但是在电车里,风阻系数是可以改善续航里程的。
在电车上,设计师们把每一丝风都当成电量来抠:流线型车身能把续航多薅出30-50公里,轮毂罩一盖又能添15-20公里,主动进气格栅(AGS)一开一合再攒5-10公里。于是,隐藏式门把手顺理成章地成了这张“风阻抠电清单”里最便宜的一项。
但对消费来说,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巨大的心理暗示,如果今天做一台新能源车却还保留着一个传统的门把手,这看起来仿佛就有点落后于时代,就像你用着一个最新的iPhone手机,却需要拔出一根天线接上。
所以隐藏式门把手就变得“新势力正确”起来,尽管被吐槽,但很少被怀疑。
但隐藏式的门把手确实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比如东北老铁都会遇到的冰冻问题,当汽车的余温把覆盖的雪融化成水,再次被冻结成冰,整个门把手就被一整块厚厚的冰块覆盖。
不过即便如此,汽车厂家的做法也没有因此发生改变,他们习惯用一个错误来弥补另一个错误——不断增大隐藏式门把手的弹出力。
经过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供应商们已经可以把弹出力从80N做到200N,并号称再坚固的冰块也阻挡不了隐藏式门把手——这里就有点像周星驰《食神》里面的那道由几种鱼做出来的菜了,我需要的是弹出力吗?我需要的仅仅是一拉就能打开的一道门而已啊。
而真正把这个质疑上升到高点的是几次撞车事件,因为隐藏式门把手没有及时弹出,车门无法打开,造成了被困人员的危险,诸多的质疑开始在媒体上发酵了。
不过基于这个问题,供应商依然用的是叠buff的方式进行解决,他们会在门把手的下方做一个内扣的拉锁或者扳手,并声称如果车门发生危险,依然可以在车门内侧找到一个机械开关。当然这仅限于车内的人员,车外的施救者是没有办法帮助开门的。
制造麻烦,遇到质疑,解决麻烦。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一个循环——但哪怕是遵循第一性原理的马斯克也不曾去回到原点思考:我们究竟需要这个平整的门把手为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那么隐藏式的门把手到底能够带来多少的风阻降低呢?这个问题我还真请教了风动实验室的师弟,他说,理论上来说是会有很大的影响,但实际上来说它也仅仅只能影响几个counts,对风阻的贡献其实非常有限。
尽管我也曾在微博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但人们心中的成见仿佛一座大山——没有人去深究它到底能带来多少帮助。它只需要平整地出现在门板上,给到心理暗示,这,就已经足够了。
真正让用户和车评人开始质疑的其实是小米SU7,雷军表达了对隐藏式门把手的不满,这首先是带来了米粉的欢呼,也被认为是产品之王和营销之王的深入洞察。于是大家再次找到了隐藏式门把手的诸多不足:
1、不安全
2、容易脏
3、不熟悉的朋友只能等待弹出,俗称“车前罚站”
4、发生碰撞的时候被质疑是否可以正常弹出
诸多问题带来了门把手的行业性思考,一批车型再次琢磨出了内扣式的门把手等等一系列的方式,比如小米YU7也修改了半隐藏式的门把手而变成了一块盖板,加上内抠式的设计。
而另一些受成本控制的车企,干脆删掉了200~500元的BOM成本,例如吉利声称自己拥有隐藏式门把手的专利,并免费开放给同行,但依然在银河M9上选择了传统式的门把手,其后续车型也会坚持。
这一场“门把手之争”,所暴露出的是汽车产品定义的思考,是要酷炫噱头为主,还是要回归使用场景?
我常说一句话:科技是以人为本还是以搞死人为本?
在今天的汽车上开始出现了一批又一批打着科技之名来搞死用户的设计,例如大批实体按键的集体灭绝,这一过程可能比恐龙灭绝的过程还要来得更快,当一个个按钮都需要进入到二级甚至三级菜单才能调用的时候,工程师们发明了语音调度,但后面让人再次质疑:我们用复杂的问题解决简单的需求,这是否是最为合理的解决方案?
我们在消灭不合理的物理按键的同时,是否意味着需要矫枉过正地消灭所有按键?
有人说国家为什么不出手管管?一来只要不触及到安全国家就没有管辖的必要;二来,创新先行、用户纠正、法规滞后,如果这个顺序反过来,那么创新就不会拥有土壤,所以法规是用来修正已知的错误,这在全球都是如此。
全世界都有过无数类似的设计,比如X光被发明的时候,美国有很多百货公司皮鞋柜台把它拿来替代试穿鞋子,你敢想吗?买双鞋就照了好多次X光机——但在当时,大家并没有发现这有什么不妥,直到射线伤害逐渐被发现,才慢慢进入公众视野,并且快速纠错。
创新是面向各个方向的无序试探,而发现问题才能由法规进行有效引导,这很正常,也无需抱怨,政府的动作已经算是非常快的捕捉到民意了。
从一个小小的隐藏式门把手,看到了中国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我们遇到了别人遇不到的问题,并迅速形成了自我的纠偏机制。
相关车系
推荐
全能“狮”力再进化 比亚迪海狮06双车天津媒体试驾会实测
爱玩儿车EverCar吉利银河星耀6全球首秀,“划时代电混家轿引领者”来了!
SDTV汽车生活军工黑科技赋能民生!北京越野牵引技术实现“全场景适配”!!!
BigDriver不到10万的家用SUV也这么“卷”?蓝电E5 PLUS在智博会搞大事
车市红点捷途山海L7 PLUS强势登陆济南车展,新势力风范成全场焦点
车市观察吉利银河星耀6全球首秀,“划时代电混家轿引领者”来了
车市观察新世代BMW iX3揭面纱,中国专属版年内亮相
踢车帮中国唯一全系标配2.5吨牵引资质,北京越野BJ40燃油够硬核!
买车网德国精工迎来平权,不到十万起售的捷达VS8要降维打击谁?
汽湃重大突破 !比亚迪引领欧洲新能源市场
汽车简报品鉴官丨10万级全能选手,第四代CS55PLUS出牌,锋兰达没法接
1号车盟多款新车登场,体验科技魅力!比亚迪成都车展秀硬核实力
汽车大世界网评论
暂无评论,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