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新势力第二轮生死局,威马复产后还能闯进淘汰赛吗?
2025-09-10 18:22 4123次阅读

城市汽车

向读者展示一派汽车与城市和谐相处的愿景,“Better City, Better Motility”(城市,自在移动)。八卦汽车业发展动态、努力做最真的汽车**。

新股东深圳翔飞入局,威马复活计划能否兑现?

曾经与“蔚小理”并肩的威马汽车,在停产两年多后突然宣布重返市场,背后是一家名为深圳翔飞的新股东以及雄心勃勃的五年计划。


9月6日,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与新威马项目组联合发布《致供应商白皮书》,宣布作为威马四家核心公司的重整投资人和新股东,计划在今年9月恢复EX5和E5车型的生产。

这份白皮书为威马汽车描绘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从今年确保年产销1万辆起步,到2030年挑战100万辆产量目标,营收达到1200亿元。

威马复活计划与新股东背景

曾经位居造车新势力第二位的威马汽车,在消失公众视野两年多后,如今试图重返市场。根据《致供应商白皮书》,威马计划在今年9月恢复EX5和E5车型的生产。

根据法院2025年4月3日的裁定,威马四公司重整计划获得批准,终止了实质合并重整程序。该计划明确了对普通债权的清偿安排:债权金额在15万元及以下的债权人,将在计划批准后6个月内获得全额现金清偿;超过15万元的部分,则通过信托受益权受偿。这一安排为威马复工复产创造了必要条件。


新股东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承诺初期投资10亿元用于设备升级、供应链恢复和产品开发。与此同时,新股东还为威马汽车制定了颇为宏大的五年规划。按照三阶段发展目标,2025年至2026年为复兴阶段,计划于9月复产EX5和E5车型,确保年内实现产销1万辆争取2万辆的目标,并布局泰国KD工厂,开拓东南亚、中东等海外市场。到2026年,计划实现10万辆满产运行,预计收入近百亿元。

从2027年至2028年,新威马计划进入发展阶段,年销量目标为25万至40万辆,推动高阶辅助驾驶车型量产并启动IPO筹备。到2030年,力争实现年产100万辆、营收1200亿元,构建智慧出行生态圈。这些目标展现了新股东的雄心,但也引发市场对其可行性的质疑。


在产品方面,新威马将覆盖纯电与增程两大技术路线,未来五年计划推出超过10款新车型,涵盖从A00级到C级的轿车、SUV、MPV和跨界车等类别。市场策略包括老客户置换、大客户合作、海外拓展及多元化渠道建设。

现实挑战与市场竞争力

威马汽车虽然有着雄心勃勃的计划,但面临的市场环境已经今非昔比。2015年,沈晖凭借其在汽车行业的深厚积累创立了威马汽车,短短一年后便组建了超过600人的专业团队,成员分布在德国、上海、北京、成都等地。2018年首款SUV车型EX5量产上市,以其亲民的价格和实用的配置迅速打开市场。2019年,威马曾交付1.69万辆,位居造车新势力第二位,仅次于蔚来。2021年威马销量约为4.4万辆,其中EX5车型销量为25597辆,约占总销量的58%。


然而从2022年起,威马汽车连续被曝出店面大面积关门的消息,随后陷入停产、停薪等困境。2019—2021年,威马汽车净亏损分别为41.45亿元、50.84亿元及82.06亿元,三年亏损合计高达174.35亿元。


新威马计划率先复产的EX5和E5车型,在产品竞争力方面面临严峻挑战。这两款车型在产品周期、技术水平和设计理念上,与当前市场主流产品已有明显代差。

特别是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消费者极为关注的领域,威马需要迎头赶上。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新威马“复活”后不仅将面对老对手“蔚小理”,还将面对小米、鸿蒙智行等新势力。

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不言而喻,根据预测,2025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有望实现27%的增长,销量达到1570万辆,市场份额跃升至56%。据统计,目前国内市场共有51个新能源品牌在售,其中近半数品牌月销量低于3000辆,这意味着市场窗口或许已经关闭。


威马要想实现年内产销1万到2万辆的目标,最可行的路径可能是低价策略与出海战略相结合。新威马计划布局泰国KD工厂,开拓东南亚及中东市场。按照规划,2026年其出口占比将达30%。这些市场对价格较为敏感,威马的原有车型可能仍有竞争力。

新股东背景与行业复苏模式

那么,接手威马汽车的到底是谁呢?天眼查信息显示,翔飞汽车2023年成立,法人代表为黄晶。同时,深圳欣硕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同样是黄晶,该公司对外投资的企业出现昆山宝能汽车有限公司的身影。


虽然项目组联系人否认了翔飞与宝能的关系,但公开信息显示深圳翔飞的主要股东为深圳卓凯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和深圳凤宇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深圳卓凯的法定代表人和实控人均为黄晶,而在黄晶的关联企业中,则出现了昆山宝能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身影。

宝能汽车本身负债超过百亿,其能否成功复活威马确实令人存疑。虽然地方政府提供了广泛的政策、财务和运营支持,但如果没有真金白银投入,规划可能只是纸上谈兵。

多位威马前员工都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其复活并不靠谱。

其实威马的案例只是近年来造车新势力困境的一个缩影,不少曾经风光一时的品牌都在寻求重组与复活之路。


哪吒汽车也在经历破产重组过程。2025年6月,哪吒汽车正式进入破产重组程序。此前,由于零部件供应商停止供货,生产一度中断;全年销量由2022年的15.2万辆大幅下滑至6.45万辆。

极越汽车则选择了另一种生存路径,今年6月13日,极越汽车发布消息称已与领克达成售后协议,指定的领克门店将为极越车主提供售后服务。对于车主最为关心的售后零部件缺乏的问题,极越表示问题已基本解决,能及时满足车辆维修需求。

高合汽车也迎来了所谓的“白骑士”。2025年5月,高合汽车母公司华人运通与海外企业EV Electra Ltd共同出资成立了江苏高合汽车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4亿美元。然而高合汽车想“无债一身轻”恐怕并非易事。截至2024年8月31日,华人运通江苏公司等52家公司合并口径账面资产总额59.83亿元,账面负债总额157.81亿元。

新入局者与海外市场战略

当一些造车新势力陷入困境时,仍有新玩家进入汽车行业。2025年8月28日,追觅科技正式宣布进军汽车领域,计划打造全球超豪华新能源汽车品牌。

其首款超豪华纯电产品对标布加迪威龙,预计2027年亮相。追觅科技进军汽车领域的目标,是凭借“中国品牌”身份,在超豪华汽车市场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追觅科技选择从超豪华车型切入市场,这与其他新势力的策略明显不同。这种差异化定位可能帮助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找到生存空间。

追觅科技的全球化渠道将成为其汽车业务出海的重要优势。目前,追觅业务已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6000家线下门店。这一成熟的全球营销网络,将为追觅汽车的国际化推广提供支持。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些新入局者或复活后的品牌可能会更关注海外市场。像威马计划中提到的,布局泰国KD工厂,开拓东南亚及中东市场,这种策略可能成为后来者的共同选择。

结语

威马汽车在温州基地已经部分复产,首批十余台车辆完成下线并进入销售环节。工厂已组建400余人的生产团队,涵盖从一线工人到管理层的全体系架构。新威马计划在2027—2028年启动IPO筹备,但这个梦想能否照进现实,取决于其能否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

未来五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进入洗牌整合期,威马、高合、哪吒等品牌的复活努力,将成为观察行业格局变化的重要窗口。在智能化、电动化转型的大潮中,只有那些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精准把握市场需求的企业,才能在这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笑到最后。

# 行业事件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