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哪吒“停服”推倒行业牌墙
2025-09-22 18:32 2591次阅读

车界江湖

是非黑白终须明,车行江湖自有道。车界江湖,聚焦车界为您而来!

因为“被断网”,哪吒汽车在热搜榜上已经待了快半个月。

故事高潮要等到9月28日,届时债权人会投票表决哪吒汽车破产重整期间是否继续营业。

这不是月度销量下滑或者季度财报亏损那种可以被公关话术轻轻带过的负面新闻,而是“现在能不能活下去”的生存问题。

哪吒危机的病根,首先在于行业普遍存在的“定价真空”现象。

燃油车时代,大家遵循一套被百年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制造业逻辑,产品从冲压、焊装、涂装到总装,成本构成清晰可见:物料成本是A,研发摊销是B,生产制造成本是C,加上利润D,构成最终售价。

稳定且风险清晰的“一锤子买卖”模型。

到了电气化时代,大家却心照不宣地采用一种危险模式:在定价时,只计算了看得见的A、B、C,选择性遗忘看不见的E——单车全生命周期的OPEX(运营成本)。

我称之为“希望驱动定价法”。

新能源汽车的本质是“硬件产品(水面之上)+ 持续性数字服务(水面之下)”,把车子卖出去仅仅是服务的开始。

水面之上,车企仍在比拼一体化压铸技术、自建电池工厂、高算力芯片、激光雷达这些传统项目,成本虽然高昂,但有限且可被预估。

水面之下,云服务、AI与智驾、OTA与车联网、软件与生态维护的开销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随着技术迭代和数据规模的扩大永无止境增长,它们是巨大的财务黑洞,特斯拉的Dojo超级计算机就是最极致的例子。

我们来算个账:

用户每一次语音唤醒、每一次在线导航路径规划都在调用云端服务器资源,假设每月需20元,一台车10年的生命周期,就是 2400 元;

智能驾驶的进化依赖于海量数据的投喂,这些数据的存储、清洗、标注、模型训练保守摊销到每台车上,每年需300元,10年就是 3000 元;

每次大型OTA升级,背后庞大的软件开发团队和巨大的带宽成本假设成本为100元,10年就是 1000 元。

仅这三项,一台车的隐形OPEX就超过了6400元。

如果再考虑到研发人员的持续维护成本和服务器的扩容成本......总数轻松过万。

在“希望驱动定价法”中,这笔未来负债被直接抹去了。

为什么?假设A品牌老实地把这1万元OPEX计入成本,将车定价为16万,而B品牌无视成本选择定价15万,在只关注眼前价格的用户看来,A品牌就是“没性价比”,在竞争中直接出局。

唯一的理性选择,就是大家一起假装这笔成本不存在。

某种程度上,车企们卖出的每一台车都附带着一份长达十年的无息贷款,只不过贷款人是车企自己。这种“寅吃卯粮”的行为,在叠加了“卖一台亏一台”的负毛利现状后,构成了荒谬的商业闭环:“卖车”这项车企最核心业务的性质从创造利润变成了消耗现金。

这种模式下,哪吒“被断网”就变得极其容易理解。

健康车企的硬件销售利润是蓄水池,可以从容支付日常的OPEX,而负毛利的车企,现金流本身就是个伪命题,持续不断的OPEX就相当于一张催命符,用户的每次“你好,XX”都在无情燃烧着车企所剩无几的现金。

当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每天进行数亿次这样的微消耗时,压垮车企现金流的最后一根稻草就产生了。

燃油车时代,车企牢牢掌握着“三大件”的核心技术和集成能力,车企和供应商的关系是“长期深度的联合研发”;如今决定一辆车是否智能的云平台、AI算法和高精地图服务很大程度上掌握在供应商手中,车企和供应商的关系变成了“基于服务等级协议的甲乙方”,一切都围绕着合同条款进行,服务可用性达到99.99%,按流量和算力计费,按月或按年结算。

这种关系高效灵活,同时又脆弱冷酷,因为供应商不再是“伙伴”,当合同到期或甲方欠费,乙方有权也有义务随时“拉闸”。

跟着,全新的权力结构诞生:供应商拥有并运营着庞大的数据中心,是“数字地主”;绝大多数新势力没有财力和技术自研,只能选择向地主租赁,在租来的土地上构建自己的应用,而租户的生死完全取决于“地主”的意愿和租户支付租金的能力。

哪吒“被断网”可以看做整个行业在这种全新权力结构里集体交的一次学费,同时还将所有车企都推到了残酷的战略十字路口——自研还是外包?

外包是过去大多数新势力的唯一选择,它能迅速利用行业顶尖的技术,但代价是时刻面临被“断供”风险;自研需要投入数百亿建立自己的智算中心和云平台,这无异于豪赌。

对于资金普遍紧张的新势力而言,这几乎是一道无解的生死题,外包可能死于未来的某一次“欠费停机”,自研可能死于短期内的现金流枯竭。

很难选。

当然,哪吒“被断网”给用户带来的最大冲击,还是“我的车究竟谁说了算”。

购买一台智能汽车,用户所获得的可能不再是完整的不受干涉的物权,而是物理硬件的使用权外加随时可能被拉闸的软件服务。

“软件定义汽车”的本质,是将汽车的核心功能与价值从物理硬件剥离,意图是没错的,但也由此衍生出了汽车孤儿2.0。

过去一个品牌倒闭,车主大概率面临的是维修保养找不到原厂配件的困境,受影响的主要是车辆的长期维护,本身的基础功能依然完整;现在一个品牌倒闭,车辆将面临系统性瘫痪,联网、导航、远程控制等所有智能化功能瞬间价值归零。

高情商的说法是“集体变砖”。

这不再是简单的维修成本问题,而是用户核心资产的系统性毁灭,一台不智能的智能汽车,在二手车市场的价值趋近于零。

传统汽车行业从未出现过这种由单一企业倒闭引发的波及数十万用户资产安全的系统性风险,“我的车究竟谁说了算”对整个行业的信誉和潜在用户的购买信心都是毁灭性打击。

如果更阴谋论地去猜想后续故事的发展,还能牵扯出数据与隐私的终极拷问。

很简单的道理,当车辆的完整控制权不再完全掌握在车主手中,隐私和数据安全该如何得到根本性保障?毕竟,供应商既然可以远程拉闸,也可以远程访问车辆数据,而且还是最高权限的那种。

数据的控制权与支配权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权力的一体两面,无法避免,对广大用户来说,这种结构权力极为不对等,但凡有车企甚至供应商信誓旦旦地承诺“100%安全”,你都会觉得这是在侮辱智商。

换个角度来理解,当智能汽车成为7x24小时运行的数据采集器,用户的身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质变:从物权的完整所有者被悄然降级为数据生产者,是被硬件和算法圈养的数字牛马。

这时候用户就会想:这次是远程“断网”,下次会不会是远程数据访问甚至数据泄露?或者当黑客攻击、内部管理失控时,导致数据不可避免地出现隐私泄露的洪流。

这是最令人不寒而栗的结局。

哪吒“被断网”不是纯粹的坏事,至少对整个行业来说,哪吒很幸运但又很不幸地成了刺破巨大泡沫的吹哨人。

在哪吒事件之前,整个智能汽车行业都很默契地玩着皇帝新衣的游戏,关于OPEX的无底洞,关于软件付费在中国市场的空中楼阁,关于“卖车亏钱、融资续命”的庞氏循环,这些话题并非无人知晓,只不过始终停留在“水面之下”,而在“水面之上”,行业玩家们更热衷于把精力投入到每一场灯火辉煌的发布会中,然后兴致勃勃地去炫耀“零百加速又快了0.1秒”、“屏幕又大了2英寸”、“激光雷达又多了几颗”,最终,利用销量增长拖延即将到来的结构性崩盘。

哪吒出人意料地成了不稳定因素,46万块瞬间变黑的屏幕第一次将“水面之下”的话题推到了公众面前:OPEX不是可以被选择性遗忘的会计科目,而是维系数十万用户资产安全的生命线。

到这里,一个新的里程碑已经达成:以后任何无法回答“我如何为用户未来十年的服务买单”这个问题的品牌,都会被市场和用户提前打上“高风险”标签。

结果就是,潜在用户买车时除了咨询续航和加速,可能会提出很多灵魂拷问:

“你们的车联网服务,是自建的云平台,还是租赁的第三方服务?供应商是谁?”

“你们最新的汽车销售毛利率是多少?现金储备能支撑多久的运营?”

“如果公司出现经营风险,是否有针对存量用户的服务托管或资产保障方案?”

......

当越来越多用户开始提出这些问题时,就意味着真正的价值回归已经开始,这将倒逼所有车企从浮夸的军备竞赛转向构建可持续的长期服务能力。

这无疑是对行业健康发展最强大的推动力。

所以,严格来说哪吒事件并不算彻头彻尾的灾难,46万块瞬间变黑的屏幕完成了任何营销或媒体评论都无法企及的深度市场教育和行业修正,这声代价高昂的“哨响”,最终可能催生出更健康、更透明、也更值得信赖的智能汽车新时代。

至于接下来会不会引来监管强力介入,理论上,哪吒事件几乎必然会成为催化监管介入的标志性事件,毕竟它暴露的问题远远超出了单一企业的经营范畴,已经上升到公共安全层面。

可以预见,短期内一系列针对性的“游戏规则”将会被提上议事日程。

我开始期待了。

江湖车评:

哪吒的危机与其说是孤立事件,不如说是整个智能汽车行业的一剂休克疗法,它撞碎了“只要参数领先,就能赢得未来”的幻觉,然后重新理清智能汽车时代的价值锚点,为疯狂的军备竞赛强行切换了赛道。

不管9月28日的投票结果如何,哪吒都将在中国汽车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或许是目前最值得慰藉的好消息了。


# 远程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