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汽车人】十万岗位流失,跨国车企电动化受挫
2025-09-22 16:54 2568次阅读

汽车人传媒

以人为本,从人出发,执着专业媒体的坚守,专做有温度的行业解读。展示汽车行业先锋风采,还原汽车产业真实动态,传播汽车核心文化理念。这里,汽车行业唯一的人文之地!

跨国车企纷纷进行大规模减产与裁员,且趋势仍在持续,甚至有进一步加剧的迹象。

文 / 张恒

近日,欧洲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协会(CLEPA)发布报告称,自2020年以来,欧洲汽车供应链已流失约86000个工作岗位。

仅2024年,欧洲汽车零部件行业就宣布裁员54000人,创下历史新高。进入2025年,这一裁员趋势仍在持续,甚至有进一步加剧的迹象。

跨国车企全球“瘦身”

9月16日,福特汽车宣布,其德国科隆电动车工厂将裁员多达1000人。这座曾被福特寄予厚望、投入20亿美元改造的欧洲电动化核心生产基地,因欧洲电动汽车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将从2026年1月起从每日两班制调整为单班制。

这并非福特汽车的一时之举,早在2024年11月,福特汽车就宣布,受经济逆风、欧洲电动汽车需求疲软、政府支持不足以及来自中国车企的激烈竞争等因素影响,计划到2027年底在欧洲裁员4000人,其中德国承担2900人、英国800人,其他欧洲国家300人。

欧洲作为传统汽车工业的核心区域,正经历着百年难遇的转型阵痛。数据显示,近一年来,欧洲车企及其供应链企业已宣布的裁员计划累计涉及员工总数近10万人。

大众集团的裁员计划规模庞大,2030年前将在德国累计裁员约3.5万人,并削减德国工厂产能;奔驰为实现到2027年削减10%生产成本的目标,计划在2025年底前裁员约2万人,重点涉及非生产性岗位,将采取自愿离职协议方式推进;奥迪宣布到2029年将在德国裁减约7500个工作岗位,主要针对行政、管理、财务等非生产领域;保时捷也宣布未来四年将裁员1900人,主要通过提前退休和补偿性裁员等自愿措施,减少其德国两座工厂的员工数量。

可以说,整个欧洲从大众品牌到豪华品牌,几乎无一幸免。

北美车企也未能幸免。通用汽车旗下自动驾驶子公司Cruise宣布将裁减50%员工,并停止自动驾驶出租车业务,反映出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进程的放缓以及投资者耐心的耗尽。福特汽车除了在欧洲的裁员计划外,2025年8月底在南非启动裁员计划,计划裁减逾470名员工,涉及整车工厂和发动机工厂。

日本车企同样在困境中艰难求生。日产在2025年5月公布的“Re:Nissan”复苏计划中,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关闭7家工厂,将全球产能降至250万辆,并裁减约2万名员工,以大幅削减固定成本和提升制造效率。

9月17日,日产宣布将在2025年度底前关闭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和巴西圣保罗的汽车设计中心,这是其“Re:Nissan”全球重组计划的重要一环。日产还计划在2025年底前将美国工厂的员工数量减少约1500至2000人,主要集中在生产部门,行政部门也将裁减约2300人。

转型路上的“矛盾激化”

跨国车企大规模裁员减产,首要原因其实在于全球电动汽车需求增长不及预期(中国市场除外)。

众所周知,欧洲是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电动车市场。而福特汽车在欧洲的电动化战略令其深陷泥潭,新能源转型加速更是推高了研发与制造成本。2024年,福特汽车欧洲电动车业务亏损扩大至12亿欧元。

2025年二季度,福特汽车电动车业务整体亏损维持在13亿美元,亏损幅度较去年扩大,主力电动车F-150 Lightning和Mustang Mach-E销量双双下滑。福特汽车预计2025年其电动汽车和软件业务亏损达55亿美元,与去年亏损额持平。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竞争压力加剧,也给跨国车企带来了巨大挑战。在过去两年里,全球汽车市场受到能源成本增长、供应链动荡、本土需求持续疲软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

福特汽车表示,若美国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征收25%关税时间过长,将对汽车行业造成巨大冲击,“数十亿美元利润会化为乌有”。全球关税影响将给福特2025财年带来约20亿美元损失,全年调整后息税前利润将同比下降36%。

日产汽车也表示,在不考虑关税前提下,公司2025财年营业利润预计盈亏平衡,净营收将下降至12.5万亿日元,而关税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损失难以预估。

大众集团则大幅下调2025年运营利润率目标,从原先预期的4%-5%降至2%-3%,还将中期销售回报率预期调整至10%-15%,并预计全年汽车净现金流将为零,较此前10亿-30亿欧元的预测大幅下降。

另一个不得不提的问题是,传统车企的组织架构在电动化浪潮冲击下弊病尽显。

奔驰研发一款电动车耗时52个月,而中国车企通常能在一半的时间以内完成;福特汽车欧洲管理层在燃油车与电动车产能分配上分歧不断,导致错失市场机遇。电动化颠覆了传统技术体系,内燃机时代积累的资源在电动车时代价值大幅缩水。

产业重构中的“破局求生”

面对市场变化,全球车企纷纷调整产能布局,优化生产基地。

福特汽车将德国科隆工厂从两班制改为单班制,提升产能利用率,降低运营成本;日产计划在全球范围内关闭7家工厂,将全球产能降至250万辆;奔驰提出未来3年将全球产能保持在200万-250万辆水平,德国将砍掉10万辆产能,控制各工厂产能在约30万辆,并相应减少员工数量。

为降低研发成本,车企们对研发体系进行改革,提高研发效率。日产建立“平台化研发”体系,新一代车款开发周期从52个月缩短至37个月,后续车型更将进一步缩短至30个月;预计通过“设计简化”策略节省约600亿日元,并将零部件复杂度最多降低70%。

放大看

在产品战略上,跨国车企们也做出调整。由于电动汽车需求增长未达预期,奥迪果断调整了燃油车退出时间表,计划在2030年后继续生产部分燃油车型,并优化传统燃油车的电子架构;保时捷表示将延长电动化转型过渡期,继续提供内燃机、纯电、混动“三管齐下”的产品组合;奔驰计划2025年到2027年推出36款车型,在高端市场上,油车和电车产品占比将趋于相等。

眼下的裁员和减产,是汽车行业转型绕不过去的一道坎。痛是真痛,但也逼着行业加快重塑节奏。无论是跨国车企,还是新势力,都在这一轮大洗牌里摸爬滚打寻找自己的出路。【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行业解读 # 日产 # 福特 # 福特F-150

相关车系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