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都说国内汽车行业“卷”,到底赚不赚钱?
2025-10-06 14:53 6903次阅读

车域无疆

汽车之家说客超级评论员。秉承客观、科学的立场,以数据说话,坚持打造原创高质量汽车自媒体。想更深入地了解汽车,从关注微信公众号《车域无疆》开始!

2025年1-8月,中国汽车行业收入达到68049亿元,同比增长8%,但利润总额却同比下降0.3%至3035亿元,行业利润率仅为4.5%。这一数字不仅低于下游工业企业6%的平均利润率,更是从2021年6.1%的高点持续下滑后的历史次低位。


与整车企业的盈利困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零部件板块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5.70%,展现出强劲的盈利韧性。


1.行业窘境:增产不增收的困局

中国汽车行业正深陷“增产不增收”的发展怪圈。2025年1-8月,全国汽车产量达到2083万台,同比增长11%。产销规模的扩张带动了行业收入增长8%,但同期利润却不升反降。


汽车行业利润率从2021年的6.1%逐步下滑至2022年的5.7%、2023年的5.0%,2024年进一步降至4.3%。 2025年前八个月虽略有回升至4.5%,但整体仍处于历史较低区间。

更令人担忧的是2025年8月的单月表现:行业利润率已跌至3.4%,不仅环比7月明显下降,较去年同期的3.6%也有进一步下滑,创下历年同期的利润低点。


从单车利润看,1-8月汽车产业链总体单车收入32.7万元,单车利润1.5万元,这一利润水平难以支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供应链盈利:零部件板块逆势增长

在汽车行业整体盈利承压的大背景下,供应链各环节的盈利状况呈现显著分化。零部件板块表现尤为亮眼,成为产业链中的利润亮点。

2025年上半年,零部件板块营收同比增长15.7%,环比增长14.5%,增速显著优于乘用车板块的9.37%。盈利方面,零部件板块毛利率为18.2%,较2024年同期上升0.6个百分点。 扣非归母净利率达到6.1%,同比环比双双提升。

其中,智能化、轻量化等细分领域优质公司的营收与利润增速均高于行业平均。 智能驾驶、汽车电子、智能座舱领域的企业扣非净利润增速显著领先。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5年上半年乘用车板块净利润同比下滑7.88%。 第二季度单季降幅更是扩大至25.40%,受价格战拖累尤为明显。

3.利润分配:电池企业截留大量红利

在新能源汽车加速替代的背景下,利润分配向上游电池企业高度倾斜。2024年,十家盈利车企总利润约957亿元,而宁德时代一家的净利润就高达507.45亿元。这意味着,一家头部电池企业的利润就超过了十家整车企业利润总和的一半。


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成本的电池,其利润分配格局长期向上游倾斜。 多数整车企业不具备电池生产能力,即使上游碳酸锂价格出现阶段性回落,成本红利也难以有效传导至整车环节,反而被电池生产企业截留。


这种利润分配格局导致整车企业面临 “上游成本难降、下游成本难控”的双向挤压态势。 2025年1-8月,汽车行业成本总额增至59889亿元,同比增速达8.2%,超过收入增速,正是成本传导不畅的直接体现。

4.整车板块:内部盈利分化加剧

在行业整体盈利下滑的背景下,整车企业之间的分化趋势日益明显。2025年第二季度,乘用车企毛利率表现分化,样本车企毛利率15.0%,同比下滑0.7个百分点。规模效应释放程度、产品结构优化能力成为毛利率核心影响因素。

部分车企通过“技术溢价+精准细分市场定位”获得超额收益。 例如,赛力斯、长安、小鹏、零跑等车企毛利率实现环比提升,长城汽车、赛力斯则凭借产品结构向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了较好的盈利能力。


在A股上市车企中,利润分化尤为显著。今年一季度,比亚迪、上汽、长城、长安四家企业贡献了全行业76.2%的营收和94.77%的净利润,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同时,包括广汽集团、上汽集团等昔日国内汽车产业的巨头,普遍面临旗下合资品牌衰退、自主品牌转型承压等困境。

5.经销网络:全链条承压显现

汽车行业的盈利压力已从制造环节传导至销售渠道。根据流通领域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超1200家4S店濒临倒闭,仅27.5%的4S店完成既定销量目标。


其中,行业龙头中升的数据极具代表性。上半年累计销售新车22.9万辆,毛损却高达23.88亿元,单车亏损超过一万元。 百得利控股新车毛利暴跌98.2%,仅剩300万元。以前4S店的盈利模式是什么?售后保养、保险返佣、银行返点 , 这三板斧现在都不好使了。

6.深层原因:多重因素挤压利润空间

激烈市场价格战是汽车行业利润率下滑的核心推手。 自2023年以来,汽车行业的价格战已从新能源领域全面蔓延至燃油车市场,形成全品类、全价位的竞争红海。过去一年中国上市新车约710款,但月销量过5000辆的只有10%,仅69款达标。

此外,人工、研发、物流等刚性成本的持续上涨,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缓冲空间。 近年来,车企们花费了大量资源重仓新能源、智能化研发,但目前行业在新能源产品上的盈利能力仍然有待提高。

展望:政策引导与结构优化

面对行业困境,国家“反内卷”政策被视为改善行业利润的有效途径。 虽然政策在终端市场的传导仍需时间,但已初见成效。

同时,供应链优化与技术创新成为车企突围的关键,在乘用车领域具备规模效应与高端化布局优势的企业,有望在分化加剧的市场中持续盈利。

从整车制造到核心零部件,从经销网络到售后服务,一场深刻的利润分配格局重构正在展开。国内的汽车行业,未来又会发展成怎样一片景象呢?欢迎关注“车域无疆”,在下方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 新车上市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