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捷途纵横 G700 横渡长江的视频近期全网刷屏。不可否认,这场营销事件极具视觉冲击力,既展现了产品特性,也让不少网友为中国品牌的技术探索感到骄傲,从传播层面看,捷途无疑是赢家。
但褪去流量光环,这场 “横渡” 事件背后,潜藏着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与认知风险,甚至可能给用户带来误导。

营销与用户认知的错位,易引发危险模仿
捷途纵横 G700 的 “水上航行” 能力,在营销中被塑造成 “硬核亮点”,但普通用户很可能因此产生认知偏差。部分消费者可能会认为,既然车辆能横渡长江,日常去湖泊、海边 “体验航行” 也没问题,甚至想通过直播、发朋友圈炫耀。

这种认知忽略了关键前提:横渡长江是车企在受控条件下的专业演示,而非日常使用场景。普通用户缺乏专业操作经验,也不了解水域环境风险,若盲目模仿,极可能出现车辆故障、失控等问题,最终酿成车毁人亡的悲剧。
同类案例已预警:“高性能” 营销需匹配 “安全边界”
类似的风险并非首次出现。此前小米汽车以 “强劲动力”“赛道刷圈” 为营销重点,突出车辆的性能优势。但部分用户因高估自身驾驶能力,盲目尝试 “极限操作”,导致事故频发,同样出现了多起车毁人亡的案例。
这两个案例本质上存在共性:车企通过 “极限场景” 展示产品能力,却未充分传递 “普通用户无法复刻” 的安全边界。即便车企在宣传中附带了风险提示,也难以抵消 “极限演示” 给用户带来的心理暗示 —— 当 “能做到” 的印象盖过 “需谨慎” 的提醒,安全风险便会被放大。
“水陆两栖” 不该是汽车的 “鸡肋功能”
面对质疑,可能会有声音反驳:车企已尽到提醒义务,出问题是用户自身责任。但换个角度思考:若一项功能需要用户付出极高的学习成本和风险成本才能使用,甚至可能威胁生命安全,它的存在意义何在?

汽车的核心属性是 “陆地交通工具”,安全是其第一准则。若为了制造噱头,强行叠加 “航行” 功能,不仅脱离了汽车的本质定位,更将用户置于不确定的安全风险中。想要造 “能下水的载体”,完全可以深耕船舶领域,而非将两种截然不同的交通工具属性强行捆绑 —— 这种 “跨界” 看似新奇,实则得不偿失。
对于汽车而言,“好好造车” 的核心,从来不是堆砌吸引眼球的功能,而是在自身定位内,为用户筑牢安全防线。毕竟,任何脱离安全的 “亮点”,都只是经不起考验的噱头。
推荐
舒适加身、V6的最后倔强,测试新一代奥迪A6 Avant
ams车评全球华人汽车精英联合年会暨“中国拥抱世界”汽车产业创新论坛
车视头条26款秦L DM-i上市,刷油耗新低,再次成为中级车的新标杆
DearAuto
从用户中来,到研发中去!问界与用户共话“新豪华”
汽车大事记
缔造方盒新生活,奇瑞风云X3家族深圳上市
汽车大世界网
电混浪潮下的命名博弈:Frontier Pro如何承载日产90年技术积淀?
车网传媒
吉利汽车增加火力 加推三款重磅轿车 银河星耀7对标凯美瑞?
鬼斗车2026款宋L DM-i/宋Pro DM-i上市,纯电续航200km,油耗3.2L
DearAuto
从纠结到坚定,车主表示问界始终懂得用户需要什么!
BigDriver2026款宋L/宋Pro DM-i上市 9.98万起破油耗与续航天花板
BAO爱车工作室
玩出强大 iCAR全新超级V23,将于10月26日济南上市丨SDTV汽车生活
SDTV汽车生活
赛力斯张兴海:聚焦用户需求,让用户买得放心、用得舒心、开得安心
车域无疆评论
暂无评论,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