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购置税退坡倒计时:新势力“兜底”抢市场,传统车企“静观”谋变局
2025-10-27 17:08 336次阅读

车市睿见

致力于成为**领先的汽车全产业链智库和第三方专业咨询服务机构

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即将在两个月后由“全免”转为“减半”,叠加插混车型纯电续航门槛提升至100公里的新规,形成双重倒计时。在12月12日这一不符合新标车型的申报截止日前抢抓订单,已成为车企必须面对的“生死线”。

在这个关键时间节点上,众多车企陆续推出优惠方案抢订单。10月25日,深蓝汽车推出“跨年交付购置税现金补贴方案”。不仅是深蓝汽车,包括蔚来、小米、理想、极氪等车企均推出了相关方案,为今年锁单消费者兜底购置税。而车企“自掏腰包”兜底的背后,是车市正处于年底放量期,在长交付周期与市场增量下,车企开始利用新能源购置税调整窗口期促销量。而消费者在赶末班车与持币观望间的摇摆,也让这场四季度“黄金窗口期”的较量充满变数。

新势力“锁单倒计时”VS传统车企“现车+折扣”

在北京某蔚来中心,销售顾问正反复向客户强调:“12月31日前锁单,明年提车也能享受全免购置税。”店内全新ES8展车旁,销售介绍跨年交付补贴政策——若因蔚来产能问题导致2026年开票交付,用户可获最高1.5万元差额补贴。这一策略解决了用户的部分痛点:政策切换后,30万元级车型购置税成本将增加1.5万元,而蔚来通过绑定锁单时间与责任界定(仅限企业原因延迟交付),既规避了用户主观拖延风险,又为订单转化提供了确定性。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比亚迪4S店内,销售话术更侧重“现车优势”与“限时折扣”。销售人员介绍,品牌针对全系插混及纯电车型推出兜底政策,只要在12月31日前完成购车开票,就能享受购置税差额补贴,同时部分车型叠加1万元现金优惠和至高8000元置换补贴,算下来综合优惠接近3万元。与新势力聚焦热门车型不同,比亚迪的兜底覆盖了几乎所有在售车型,包括部分即将停售的老款插混车型,“哪怕是续航80公里的旧款,只要能在12月12日前完成申报,补贴照样能享”。

这种差异显示出了车企成本结构与战略导向的区别。新势力品牌如蔚来、理想、小米,其主力车型售价集中在25万-30万元以上,购置税差额补贴直接影响用户决策,还可以通过“兜底承诺”快速建立信任。以小米为例,11月30日前锁单用户可享最高1.5万元尾款减免,政策设计精准覆盖“企业责任导致的跨年交付”,既规避了个人原因拖延的风险,又通过“无感兑现”降低参与门槛。而传统车企凭借规模化生产与供应链议价能力,更倾向于用金融方案(如5年0息)或现车折扣实现同等效果。  

政策焦虑催生“抢购潮”,理性选择渐成主流

据了解,目前我国车辆购置税计算公式为10%×[发票价÷(1+增值税率13%)],4S店一般提供给消费者的快捷计算方式为车辆发票价÷11.3。一位新能源汽车门店销售人员对车市睿见表示:“以购买一辆发票价为33.9万元的新能源汽车为例,需要缴纳购置税为3万元,在购置税减半征收期间该车型将缴纳1.5万元购置税。”这意味着,如果按照1.5万元补贴最高限来计算,新车发票价在33.9万元以上的新能源车型,在2026年需缴纳的购置税将超过1.5万元。

“现在每天能接到十几个咨询电话,90%都在问购置税政策。”北京一家新势力的销售透露,在他接手的订单中,超过60%选择在11月3日前锁单以锁定补贴。这种“末班车心态”在30万元以上市场尤为明显——消费者担忧政策切换后购车成本陡增,且热门车型或高端车型交付周期普遍较长,兜底政策成为消除不确定性的关键。  

然而,并非所有消费者都急于出手。在特斯拉体验店内,一位计划购买Model Y的用户表示:“现在降价空间不大,不如等年底经销商冲量时再砍价。”他的顾虑代表了一部分持币观望群体:车企兜底政策虽能覆盖购置税差额,但若叠加终端优惠,实际成本可能更低。例如,五菱缤果等10万元以下车型,购置税差额仅数千元,车企更可能通过现金优惠而非补贴吸引用户,消费者可选择观望至政策切换后“捡漏”。  

更深层的分化体现在需求场景中。刚需用户(如家庭增购、牌照刚需)更倾向“先购再说”,而改善型用户则更关注长期成本。一位计划购买蔚来ET7的用户坦言:“BaaS电池租用方案已让购车门槛降低7万,购置税差额补贴只是锦上添花。”这种理性选择倒逼车企调整策略——单纯的价格补贴已难奏效,需将兜底政策与产品力升级(如续航、智能驾驶)捆绑,才能真正打动用户。  

购置税退坡与技术门槛提升的双重压力,正在重塑行业竞争逻辑。插混车型纯电续航从43公里提至100公里,将淘汰市场上近30%的低续航车型,倒逼车企加速技术升级。有车企负责人表示,若无法在12月12日前完成车型整改并申报,将失去免税资格,市场份额可能被其他车企抢夺。 

车市睿见观察到,目前市场格局的分化已初现端倪,新势力阵营呈现“两极化”:头部品牌凭借资金实力推出兜底政策,抢占高端市场;尾部品牌则陷入“补贴无力、降价无门”的困境。传统车企中,比亚迪、广汽埃安通过技术迭代(如比亚迪的第五代DM混动系统)巩固优势,而二线品牌则被迫收缩产品线。乘联会预测,2025年四季度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幅或超50%,但利润空间将进一步向头部集中,部分企业毛利率可能下降2-3个百分点。  

四季度的车市正迎来政策红利释放的“黄金窗口期”,乘联会预测10月新能源零售量将达132万辆,渗透率有望升至60%,而整个四季度的提前购买需求可能推动新能源销量突破400万辆。但这种增长态势背后,市场格局也正在变化当中。传统车企凭借广泛的车型覆盖和稳健的补贴策略,有望进一步巩固优势,比亚迪已将四季度销量目标提升至150万辆,试图借助政策东风冲击年度460万辆目标。而对于一些企业而言,若销量在今年11-12月仍无突破,年度目标将基本无望,部分品牌已开始收缩补贴范围,优先保障热门车型的订单转化。

两个多月的政策过渡期,正深度作用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格局走向。对新势力而言,兜底政策是争夺市场份额的短期弹药,但长期竞争力仍取决于技术突破与成本控制;对传统车企而言,政策调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能否将燃油车供应链优势转化为新能源赛道动能,将决定其未来地位。

对消费者而言,在政策红利与产品迭代间的摇摆,实则反映了市场从“价格敏感”向“价值导向”的转变。无论如何,政策窗口期的最后两个月仍是购车黄金期——无论是赶在12月31日前锁定补贴,还是等待年底促销,理性选择需基于自身需求:刚需用户可借政策红利“抄底”,改善型用户则可观望技术迭代后的新品。随着12月12日申报截止日的临近,四季度的“黄金窗口期”也将成为车企竞争的关键战场。

# 行业解读 # 比亚迪 # 蔚来 # 蔚来ET7

相关车系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