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三季度利润暴跌99%,亏损高达80亿元!保时捷为何不香了?
2025-10-29 11:44 2930次阅读

汽车点评AC

知名KOL车叔领衔打造,让你成为懂车帝!汽车领域新媒体代表,分享汽车知识,购车秘籍,选购技巧,行业**,热点事件。精选内容,独到观点,深度评论!

2025年第三季度,保时捷交出了一份令人咋舌的财报,营业利润同比暴跌99%,仅剩4000万欧元,较去年同期的4.035亿欧元近乎“归零”。

这一数字创下自1991年上市以来的最大单季跌幅,也让这家曾被誉为“豪车印钞机”的品牌陷入舆论漩涡。

全面承压

保时捷的业绩滑坡并非单一指标失守,而是营收、销量、利润率的全线退步。2025年前三季度,其全球营业收入为268.6亿欧元,同比下降6%;累计交付量21.25万辆,同样下滑6%。更严峻的是,营业利润率从去年同期的14.1%骤降至0.2%,几乎触及盈亏平衡线的边缘。

从区域市场的表现来看,保时捷的市场分化尤为明显,其中该品牌在北美市场销量逆势增长5%,达6.44万辆。但中国市场仅交付3.22万辆,同比锐减26%,德国本土市场销量也下降16%。可以看出,中国作为保时捷昔日最大单一市场,连续多年的增长势头戛然而止,成为拖累全局的关键因素。

保时捷官方将此次危机归因于战略调整成本、关税压力、需求疲软及竞争加剧。其中,战略转型的“学费”高达27亿欧元,成为亏损主因。保时捷曾立下“2030年纯电车型占比超80%”的激进目标,但现实骨感,2024年其电动化车型(含混动)销量占比仅27%。面对市场接受度不足,CEO奥博穆公开承认目标“不切实际”,并叫停了电池子公司Cellforce的扩产计划。这一转向导致前期投入的数十亿欧元付诸东流,同时引发裁员与项目搁置。

其次,美国对进口汽车加征关税的政策,使未在当地建厂的保时捷付出沉重代价。前三季度,其关税支出已达3亿欧元,预计全年损失将达7亿欧元。尽管北美销量微增,利润却被政策成本吞噬。

在车叔看来,全球高端消费市场降温已非秘密,但保时捷的困境更源于电动化进程中的定位模糊。在特斯拉与比亚迪等品牌抢占电动豪华细分市场的同时,保时捷的纯电车型未能复制其在燃油领域的统治力。此外,面对中国本土高端品牌的崛起,保时捷所坚守的品牌溢价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去年“帕拉梅拉降价30万”的清库存举动,已然是彻底暴露了其渠道压力。

自救行动

绝境之下,保时捷启动全方位自救。其中成本收缩首当其冲,该品牌计划2029年前裁员1900人,今年先裁减2000个临时岗位,目前正与工会协商第二轮裁员方案,力求通过组织优化止血。

管理层换血则被寄予厚望,财报发布前数日,保时捷宣布CEO奥博穆将于年底卸任,迈克尔・莱特斯2026年接棒。奥博穆身兼大众集团与保时捷双CEO的三年间,战略聚焦不足的争议从未停歇,此次换帅被外界解读为战略纠偏的关键信号。

与此同时,意识到在中国市场的落后,保时捷正在加速本土化进程。保时捷近期在上海成立研发中心,投入300人团队开发专属车机系统,计划2026年覆盖全系车型。其渠道端则启动瘦身计划,目标将经销商从现有数量缩减至100家左右,资源向一线城市集中。这些措施旨在提升产品本地适配性和用户体验,但成效仍需时间验证。

毫无疑问,保时捷的困境绝非个例,法拉利、奥迪等品牌近期纷纷暂缓电动化目标,这暴露出了传统豪华车企的共同焦虑,即电动化研发投入占比飙升与盈利压力的矛盾日益尖锐。更深刻的挑战在于,这些豪门在燃油车时代积累的品牌溢价,在智能化浪潮中正在快速稀释。个人看来,对于保时捷而言,其破局关键在于平衡传统基因与时代趋势。其宣布停产燃油版Macan等三款车型,同时扩充插混阵容的举措,显示出了渐进式转型的思路。但上海研发中心的技术转化效率、渠道整合的客户流失风险,都将决定其能否在2026年如期复苏。

车叔总结

总的来看,当电动化从口号落地为现实,传统车企已不得不面对投入产出失衡的阵痛。保时捷近期推动的战略回调并非否定电动化,而是对市场节奏的重新审视。值得注意的是,保时捷并未放弃技术多元化,而是选择纯电、混动与燃油三条路线并行,这或许更符合当前过渡期的消费需求。然而,能否在品牌调性与市场趋势间找到平衡,将是保时捷能否重返巅峰的关键。毕竟,当灵魂与现实碰撞时,即使是传奇品牌,也需学会弯腰!

# 汽车文化 # 保时捷 # Panamera

相关车系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