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保时捷三季度巨亏10亿欧元:时代抛弃你,从来不打声招呼
2025-10-31 16:47 5784次阅读

汽车情报

汽车情报(ID:auto-qbz),由多位具有十年以上从业经历的汽车媒体人联手打造。自创始以来,汽车情报坚持做有态度的**、有温度的传播和有深度的探讨,已成为中部地区影响力最大的汽车全媒体平台。

时间回到十年前,当时的保时捷品牌可谓风头无俩的大众集团“利润收割机”,因为其全球销售利润达到了逆天的34亿欧元,是该公司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一年。

但如果我告诉你,十年之后,保时捷就会面临单季度亏损十亿欧元的困局,你一定认为这是在杞人忧天。但现实是当下的保时捷的确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滑铁卢。

没错,从保时捷公布的三季度财报来看,其单季亏损居然达到了9.6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80亿元,这一举创下了1991年上市以来最大单季亏损,让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财报公布的前几天,保时捷刚经历了换帅风波,现任CEO奥博穆(Oliver Blume)不再担任保时捷CEO,接替他的是迈凯伦前CEO迈克尔·莱特斯。

在舆论看来,这个超豪华汽车品牌似乎意识到了自身当下所处的险境,并且在用力自救。那么,保时捷是如何沦落到今天这步田地,其后续能否在残酷的车市中杀出一条血路?后续我们不妨仔细审视一番。

战略急转:电动化转型的“昂贵刹车”

保时捷的利润崩塌,始于一场代价高昂的战略急转弯。2022年,保时捷曾高调宣布“2030年纯电车型占比超80%”的激进目标,并投入巨资推进自研电池项目和电动车产能扩建。然而到了2025年9月,这一战略却出现重大调整:保时捷宣布推迟纯电718、旗舰SUV等车型的上市计划,延长燃油版911、混动Cayenne等车型的生命周期,并终止了电池自产计划。

这一战略转向的直接代价是31亿欧元的特殊支出。其中,18亿欧元用于工厂改造,8亿欧元投入研发方向调整,7亿欧元用于人员安置。这笔巨额支出几乎吞噬了保时捷2024年全年36亿欧元的净利润。

战略摇摆的背后,是电动化路线的“水土不服”。一方面,核心纯电车型Taycan前三季度全球销量同比下滑10%,即便在中国市场降价18%仍难挽颓势;另一方面,与特斯拉、比亚迪等竞争对手相比,保时捷在电池能量密度、智能驾驶算法等关键技术领域存在明显差距。自研电池项目的终止,更使其失去了在电动化竞争中的核心话语权。

汽车行业分析师梅松林指出,保时捷“提出过于激进的新能源转型计划后,投入巨额资金但收效远不及预期”,最终只能以高成本收缩策略“及时止损”。

市场失守:中国“利润支柱”的崩塌与全球遇冷

中国市场的持续萎靡,成为压垮保时捷的关键因素。作为曾经的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中国曾贡献保时捷30%的全球销量。但2025年前三季度,保时捷在华交付量仅3.22万辆,同比暴跌26%,较2021年巅峰期的9.5万辆缩水超60%,市场份额从30%跌至15%。

更严峻的是,中国本土高端品牌正以“半价平替”策略疯狂蚕食市场。比亚迪仰望、蔚来、问界等品牌,用三分之一的价格提供更先进的电池技术与本土化智能配置,直接击穿了保时捷的品牌溢价。以Macan为例,其裸车价从57万元降至35.8万元,相当于“六折甩卖”,但销量仍难有起色。

与此同时,全球其他市场也接连遇挫。美国市场虽实现5%的销量增长,但因未在当地设厂,需承受25%的高额进口关税,预计2025年将损失7亿欧元。保时捷试图通过提价转嫁成本,却面临特斯拉Model S、Lucid Air等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此前8%的提价已导致订单量下降19%。在德国本土,销量下滑16%,欧洲(不含德国)市场下滑4%,全球仅北美市场实现正增长,但难掩整体颓势。

自救之路:裁员、换帅与本土化破局

面对危机,保时捷启动了多维度自救。在人事层面,公司年内裁减2000个临时岗位,并计划未来几年裁员1900人。同时,CEO奥博穆将于2026年1月卸任,由前迈凯伦CEO迈克尔・莱特斯接棒,结束“双重CEO”的争议管理模式。

在市场层面,保时捷将中国定为“战略校准年”,成立300人规模的上海研发中心,专注开发符合中国用户需求的车机系统,计划2026年搭载全系车型。同时优化销售渠道,将经销商缩减至100家左右,集中资源深耕一线城市。

在产品层面,保时捷调整了燃油与电动车型的配比,延长畅销燃油车的生命周期,试图在转型阵痛期维持基本盘。然而,这些举措能否见效仍存巨大不确定性。一方面,战略调整的“后遗症”仍在发酵——停产燃油版Macan(前三季度贡献30%销量)将引发产品空窗期,电动化技术落后的差距短期内难以缩小;另一方面,市场信心已严重受损,股价较2022年上市时腰斩58%,自由现金流降至-15.2亿欧元,为近五年首次负值。

保时捷CFO约亨・布雷克纳将2025年定义为“业绩低谷”,预计2026年起恢复增长。但业界普遍认为,保时捷要重回两位数利润率,至少需要三年时间。

结语:传统豪华品牌的转型之困

保时捷的困境并非个案,而是传统豪华车企电动化转型的缩影。在“坚守机械基因”与“拥抱智能电动”之间摇摆,在本土品牌冲击与全球政策压力下挣扎,这些百年车企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对保时捷而言,这场“至暗时刻”既是战略失误的代价,也是重新定位的契机。能否在品牌溢价与市场需求间找到平衡,在技术追赶与成本控制间实现突破,将决定这家以性能著称的汽车制造商能否穿越周期,重现昔日辉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从不会为任何人停留,即便是保时捷这样的传奇品牌,也必须学会在新的赛道上重新证明自己。

# 行业解读 # 保时捷 # 特斯拉 # Model S # Macan

相关车系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