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3000万辆之后,一汽-大众这样驶向未来
2025-11-01 16:52 3966次阅读

汽湃

汽车内容原创社群MCN平台,构建原生内容传播全体系,服务行车生活

10月30日,长春。一汽-大众第3000万辆整车正式下线,成为中国首家产销突破3000万辆的乘用车企业。那一刻,礼花腾起,灯光如昼,掌声与汽笛声交织在厂房上空——这是属于中国汽车工业的又一次高光时刻。

仪式现场,来自全国的车主代表、供应商、经销商伙伴与媒体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历史瞬间。吉林省委、省政府、中国一汽、大众汽车集团的高层齐声祝贺,现场氛围既庄重又热烈。

有人说,3000万辆是数字的奇迹;而对许多亲历者、包括我而言,它更像一部流动的中国家庭记忆史。

“我的”捷达,“我的”一汽-大众

这场仪式,让我想起了2003年。那一年,我家买的第一辆车,就是一汽-大众的捷达。

我的捷达

那时候的捷达,还保留着浓郁的机械质感——结实、略笨重、却让人踏实。后来,我们无数次开着它跑过成渝高速,去过珠峰大本营,也穿越过南疆的戈壁沙漠。每一次抵达空气稀薄高原,发动机的轰鸣像心跳一样提醒着我:那是一台“开不坏的大众车”。

十年前,尽管我表达了反对,那辆银色的捷达还是被我父亲以8000元的价格卖掉。但时至今日,它仍然存留在我家的相册中,存留在全家人永远的记忆中……

尽管我没有去到一汽-大众长春基地的仪式现场,但当我从视频中看着第3000万辆整车缓缓驶下生产线时,心中那份熟悉的情感同样被唤醒——三十多年前的捷达,竟然已经成为今天一汽-大众庞大体系的起点。而在那之后,一汽-大众从1个品牌1款车型,成长为大众、奥迪、捷达三大品牌并肩前行,三十余款车型覆盖从主流到豪华的全细分市场。

三千万辆,意味着三千万次选择,也意味着三千万份信任——其中,也有我家的一份。

正是这千万份信任,成为一汽-大众不断向新的动力源。更重要的是,在新能源、智能化、全球化的浪潮中,一汽-大众选择了一条不急不躁的“新质生产力”之路:既保持体系稳定,又主动求变;既坚守品质底线,又拥抱电动与智驾。这种稳中有进的步伐,恰恰是中国汽车工业走向成熟的标志。

数字之上,是信任的积累

3000万辆,不只是数字,更是3000万个家庭的信赖。

2014年,一汽-大众迎来第1000万辆整车下线;到2020年突破2000万辆;如今,仅仅五年后,第三个“千万级”目标再度达成。要知道,这五年间全球汽车产业经历了疫情、芯片荒、供应链重构、电动化转折等多重挑战——而一汽-大众依旧稳居国内合资车企销量榜首,燃油车市场份额逆势增长3.5%。这背后,是长期积累的体系力在发力。

一汽-大众的体系力,来自“研发—生产—供应—服务”四位一体的完整闭环。研发端,年均投入超百亿元,形成覆盖中德九地的研发布局;生产端,五大基地实现100%焊接自动化率,涂装车间采用空腔灌蜡防护,“三年不锈蚀、十二年不锈穿”的承诺早已成为行业标准;供应链端,带动1900家合作伙伴协同成长;服务端,900多家经销网络构建起“大众老友记”的品牌共创体系。

这份信赖的积累,也在真实车主的故事中具象化。

广州的吴先生,从宝来到探岳、再到全新揽境,十余年间购入八台一汽-大众车型——跟我家一样,他开着探岳冲上丙察察,直达红其拉甫国门;昆明的邢先生,用八台大众车型陪伴事业起伏,如今又迎来新能源时代的ID.4 CROZZ。这样的故事,在全国还有成千上万个版本,它们共同组成了那3000万辆背后的精神网络。

德系制造的“中国表达”

三十四年的坚守,让一汽-大众成为“中国制造”与“德系品质”的融合代表。这份融合,不是技术的简单移植,而是文化与市场的深度共鸣。

在长春、佛山、成都、青岛、天津五大基地,焊装车间的激光精度已达发丝直径的十分之一;每一辆车在下线前,都要经过45倍暴雨级淋雨测试与193万公里的极限耐久验证;在新疆干热和海南湿热环境中持续暴晒18个月,零部件耐温高达108℃——这些看似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中国家庭“安全出行”的温度。

正因如此,一汽-大众连续斩获中国汽车用户满意度(CACSI)十四项冠军。宝来、速腾、迈腾、探岳、揽巡等主力车型在各自细分市场中均获质量满意度第一。即便在新能源渗透率突破40%的今天,燃油车仍在它手中焕发新生命——全新探岳L成为首款搭载端到端NOA高速领航的燃油SUV,全新一代速腾L则在20万元级市场树立智能化“天花板”。

燃油车并未被时代抛弃,只要技术进步与服务创新同步,仍能闪光。

转型中的“大众方法论”

站在3000万辆的新起点,一汽-大众的下一步布局也清晰可见。

陈彬总经理在仪式现场发布了公司未来战略——以“两高一新”为总体方向,确立“五大领先”目标与十大核心任务,加速向高质量与高开放的新阶段进发。

未来五年,一汽-大众将推出近30款全新车型,其中新能源车型超20款。2026年起,大众与捷达品牌将在中国市场新增11款“量身定制”的新车,包括6款纯电、2款插混、2款增程式与1款燃油车型。

更高层面的变革在于电子架构:CEA平台将实现架构集成度提升30%、成本下降40%、研发周期缩短30%,支持整车OTA与准L3智驾功能。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汽-大众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根本转变——技术共研、生态共建、品牌共创。捷达品牌的本土化运营正成为合资车企新样本,它不仅是入门车市场的守护者,更可能成为一汽-大众的创新孵化器。

在全球层面,一汽-大众已启动“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三步走战略,首批出口车型即将登陆中东市场。以制造为根,以品牌为翼,中国的德系车,正驶向更远的世界。

【结语】

从1991年第一辆捷达驶下生产线,到今天第3000万辆整车驶出智能工厂,一汽-大众用三十四年时间,写下了一部中国汽车工业的成长史。它让“拥有轿车”从梦想变成日常,让德系技术在中国扎根发芽,也让无数普通家庭的生活半径不断扩大。

二十多年前捷达的钥匙,如今已换成ID. 的智能感应卡;方向盘不再随着路况震动,仪表盘不再指针摇摆,但那种“出发”的心情,却依然熟悉。因为无论时代怎样更替,只要有光照进驾驶舱,有路通向远方,一汽-大众的故事,就还在继续。

# 行业解读 # 捷达 # 大众 # 捷达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