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赛力斯上市:不讲故事,All In造车的底层硬功
2025-11-12 16:13 1925次阅读

汽车大观

专供有思想的汽车人!

2025年11月5日,香港初冬清透。随着赛力斯在港交所主板鸣锣上市,这家扎根于中国新能源赛道的整车企业,成为国内首家“A+H”两地上市的豪华新能源车企。赛力斯此次港股成功上市,也彰显了中国智造的实力与技术的定力。

在当天的上市庆祝仪式上,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创始人)张兴海表示,将充分发挥香港国际金融枢纽及高端人才优势,持续跨界合作,激活长板资源,以全球智慧赋能中国智造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符合全球用户期待、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他同时指出,赛力斯正深度探索“人工智能+”移动智能体的产业化应用落地,希望将产品打造为有情感、更智慧、更安全、可信赖的移动智能体和生活伙伴,进一步推动企业向技术科技型转型。

在许多企业将上市视作放大规模与声量的舞台时,赛力斯此次上市背后的举措更具深意——它并不急于放大声音,而是将绝大部分资金投向产品与技术能力建设本身。比起“做大”,它更关注“做强”。

将钱花在“底子”上,而不是“声势”上

赛力斯没有选择盲目扩张,而是将资金和资源沉入技术底盘。它不是包装概念,而是选定六个方向,像打地基一样,将智能安全、三电系统、平台架构、软件与数据工程、关键零部件自研,以及充电网络的补强一层层往下做实,这也正是赛力斯港股上市的深意所在。

赛力斯并没有将智能安全当作锦上添花的高阶功能,而是作为造车的起点和基点。一套覆盖190多个典型用车场景的智能安全体系背后,是赛力斯不靠经验主义推断,而是基于2万起交通事故数据建模推演,并从中提炼出81类典型碰撞模式的结果。340多项安全功能,覆盖从预判到主动干预的完整闭环,让安全成为扎实的工程能力。

在决定整车效率与驾乘质感的三电系统上,赛力斯没有止步于行业通行标准,而是交出了明确的量化答案。全新一代赛力斯超级增程系统,将油电转换效率推升至3.65kWh/L,量产发动机最高热效率达44.8%,处于行业领先区间。在真实场景下,噪音感知频次降低90%,带来更平顺的动力与更安静的体验。

而将整车开发拉入积木化工业逻辑中的,则是平台化架构。赛力斯通过底盘平台的模块化,打通了多车型的协同开发能力,可以像搭乐高一样快速构建。在不牺牲稳定性、不降低制造标准的前提下,实现效率提升与成本优化的同步。

在软件定义汽车的路径下,赛力斯不只拥有全系车辆远程OTA能力,更通过用户实际驾驶行为构建数据闭环,让车辆不再只是产品,而成为能够学习与进化的移动智能体。技术不止于出厂,在每一次驾驶、每一次更新中持续前行。

而至关重要的零部件环节,赛力斯同样选择了攻坚克难的自主之路。针对行业普遍存在的卡脖子风险的核心节点,它将研发投入转向核心零部件的自主设计与深度共研,从热管理模块到电驱系统、从智能控制器到算法芯片,尽可能掌握关键话语权。

智能制造环节,是这套能力链条的最终落地之处。赛力斯目前拥有三座高度智能化的超级工厂,工厂内布设1600余台智能设备,单车可实时采集9万余条工艺数据,并实现装配过程100%在线监测与一车一档追溯体系。这不只是一套看得见的智能制造系统,更是一套管得住的质量闭环系统,让每一辆车的每一颗螺丝、每一道焊缝都留下数据印迹。这是新制造,也是新信任。

赛力斯上市之后,不选择冲向规模战场,而是将资金、资源沉入结构内部,让每一分钱都为产品打底、为制造压实、为用户体验铺路。在别人抢占注意力的时候,它反而将自己收拢在能不能将这车真正造好这一简单但现实的命题中。

答案或许不靠语言回应,而靠那一辆辆真正被造出来、交付出去、用得踏实的车。这,是赛力斯的回答。


不止自我成长,也在拉动整个产业链

在新能源这场变革的滚滚洪流中,有些企业注定不仅是自己奔跑的选手,更是牵引全局的力量。赛力斯,就是这样一条带动链条生长的引擎。在它将资源压向技术底层的同时,产业链的温度也悄然上升,一层层,一环环,仿佛这家车企的每一次技术跃进,都会在看不见的地方,带动链条转动。

技术投入的外溢效应,不是发布会上的一句口号,而是散落在工厂轰鸣声、研发中心灯光下、智能制造终端流转中的真实回响。尤其是在供应链端,那些曾经只负责按部就班生产的零部件厂商,开始重新定位自己。赛力斯在智能底盘、电驱等模块上提出了更高的参数要求、更复杂的协同接口,驱使他们从制造者向共研者跃迁,实现被动供应模式向主动参与模型的升级。

这并不是赛力斯有意拉高门槛,而是技术厚度自然带来的牵引力。当一家车企开始在智控、冗余安全、电驱协同等领域设定新标准,整个链条只有同步提升,才能跟得上节奏。正是在这种升级下,许多上游企业在项目中完成了一次自我刷新,从算法对接到封装设计,变得更像是一场共同工程。这条链,已不只是传输力量,更在传导能力。

而在智能制造端,赛力斯的打法也同样精准且长期导向。它不盲目扩产,而是优化既有工厂的智能与弹性。高度柔性化的多平台联动,这不仅提升了制造效率,更体现了一种以智能和弹性驱动生产的产业哲学。它让生产不再只是线性流程,而变成感知、判断、适应的“自组织”。而AI能源管理系统,则带来可调度、可优化、可节省的变量。在赛力斯智慧工厂里,绿色制造不是未来目标,而是实时运行中的流程节点。

这种绿色制造方式,也在沿着供应链下游传导。当主机厂以更高的环保标准、节能指标作为准入门槛时,链条上的企业开始反思自己的排放系数、能效水平与设备迭代进程。只有完成转型,才能继续留在生态之中。

技术的发展不是孤岛,它带来的岗位变化也在显现出对应的影响。2025年上半年,赛力斯研发投入达51.9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4.9%,其中研发人员占比高达36%。这意味着每10个员工中,就有超过3个是工程师。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车企研发,而是懂算法、懂数据、能跨领域沟通的复合型人才,从传统职能向数据驱动角色升维。

与此同时,新型产线也改变了工人的定义。在智能设备密布的生产线上,技术工人这个词的意义与价值被改写。他们不只要懂机械原理,还要掌握基础数据识别、具备数字化判断能力。他们需要理解设备,而不只是按步骤操作。这种技工向工程转化的趋势,也反向改变了地方的就业结构——低附加值岗位减少了,但高稳定性、高技能成长路径的工作机会增加了。

赛力斯在追求产品力和制造能力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带动了整个生态圈的重构。它并未宣称赋能,也未标榜引领,但就是在它将每一笔资金和资源投入造车这件事的最深层次时,产业链自然生出了变化。

推动行业由“大”向“强”,“鲶鱼效应”呼之欲出?

港股上市不是终点,而是以一套真实的能力沉入资本水面之下,让技术的确定性,成为中国车企在全球汽车市场坚实的注脚。

而在这条长期被惯性带动的赛道上,赛力斯以战略定力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径——没有压低价格去抢夺入口、没有堆叠流量制造话题,而是像一条不言不语却力量暗涌的“鲶鱼”,搅动新能源的一池深水。

所谓“鲶鱼效应”,在于它的存在不仅改变了水的温度,也让身边的生物跃动而起。赛力斯带来的,不是一时的搅动,当看似深藏车内的技术沉到底后,终究会从用户侧反弹出清晰的结果。

2021年,赛力斯与华为跨界合作推出问界品牌,凭借问界M5、问界M7、问界M8、问界M9四款车型,构建起覆盖不同细分市场的高端产品体系。目前,问界全系累计交付已突破80万辆,问界M9上市21个月,销量突破25万辆,并在中保研C-IASI(2023版)安全测试获得首个超4G、C-NCAP(2021版)安全测试获得首个超五星且93.9%综合得分率最高分。

不仅如此,作为辅助驾驶技术的推动者及引领者,截至2025年10月底,问界辅助驾驶里程约38亿公里,避免潜在碰撞风险的次数超200万次,为用户提供主动服务超过20万次,续保费用整体下降30%,节约用户维修时长约37万小时。

服务方面,杰兰路发布的《2025年H1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能力研究》报告显示,问界在所有国产新能源品牌中售后能力排名第二;净推荐值(NPS)与品牌发展信心指数双项排名第一。

正因这些数据经得起检验、结果耐得住落地,赛力斯的IPO进展才如此顺利——港股招股阶段超额认购达133倍,融资认购金额超1700亿港元,吸引22家基石投资者参与认购。资本选择的背后,并非概念驱动,而是技术与市场催生的一条行业“鲶鱼”,呼之欲出。

# 行业解读 # 鸿蒙智行 # 问界M9

相关车系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