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威马复活疑云!两大神秘力量出手,能逃消亡宿命?
2025-11-16 22:31 2577次阅读

1号车盟

1号车盟为**专业汽车互联网自媒体。1号车盟坚持原创风格,实时**汽车行业**,事件评论,人物访谈,为消费者提供第一手汽车**。

汽车圈曾经有个颇为轰动的赌约。

2020年1月初,美团创始人王兴曾提出未来中国市场将呈现“3+3+3+3”格局,其中造车新势力三强只会是蔚来、小鹏、理想。

彼时风头正盛的威马被排除在外,沈晖“不服气”地回应,“威马一定会是TOP3之一。”

沈晖当时是有底气的,威马是首个完成自建工厂并实现量产的新势力,2019年销量位居新势力第二名,他肯定觉得,威马将会一直留在牌桌上。

可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自2021年站上历史销量最高点(44152辆)后,威马急转直下,销量逐年下滑,烧光了约450亿,负债高达203.67亿元,在2023年便停摆,并进入了法定破产重整程序,成为了车圈淘汰赛中的典型代表。

而沈晖,也在留下一句“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后,便远走海外,至今未回。

最近,消失了近2年的威马,又重新有了动静。

好事将近?翔飞接盘的“伪复苏”

在11月3日,威马在微博发布了一张名为“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海报,并配文“好事将近,敬请期待”的海报。

而这份“回响”的源头,可追溯至9月6日威马发布的“新威马汽车”重组说明。

拆解这份重组说明可见,此次推动威马重组的核心方是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但翔飞背后的实际支撑者是深陷财务危机的宝能汽车——这个自身在汽车市场存在感微弱的企业,显然难以承载威马的复活重任。

饶是如此,威马在艰难之际也藏有不小野心。它制定了复兴-发展-跨越三步走计划,在复兴阶段,9月复产EX5、E.5车型,确保产销1万台,争取2万台,同时寻求海外销路,将目标锁定东南亚与中东市场。

在发展阶段,也就是2027-2028年,要将年销量抬升至25-40万台,同时在高阶辅助驾驶、AI领域大展拳脚,并努力冲刺IPO。

在跨越阶段,也就是2029-2030年,威马致力于挑战年销百万,营收1200亿,誓当行业新标杆。

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从现实条件来看,翔飞初期投入的10亿元资金,对于曾年烧百亿的威马而言不过杯水车薪,连维持基本生产运营都捉襟见肘。

更致命的是威马自身的多重困境——口碑层面,自燃事件、锁电门争议与破产重整经历,早已透支消费者信任,在竞品层出不穷的市场中,鲜有用户愿为“问题品牌”冒险;

技术层面,停摆两年间,汽车行业已迈入三电技术升级、智能驾驶迭代、AI座舱普及的新阶段,威马停滞的技术储备早已脱离主流赛道,毫无竞争优势可言。

即便威马宣称实现复产,国内白热化的竞争与比亚迪、长城等车企在海外市场的稳固布局,也让其无论在本土还是海外都难寻立足之地。

楚能入局:是救星还是新变量?

就在翔飞接盘之际,另一个身影悄然靠近。

楚能新能源被传将出手盘活威马位于湖北黄冈的星晖工厂,这让威马的命运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

要厘清这层关系需明确,翔飞是威马的重整投资人和新股东,代表宝能系资本入主威马核心公司和温州工厂,主导品牌 "复活",而楚能是威马闲置的黄冈工厂的潜在接盘者,目的是开辟自身造车业务,二者并无直接关联,楚能的介入更像是威马资产处置的新路径,而非对翔飞重组方案的延续。

楚能的“接盘底气”源于其雄厚的背景实力。这家成立于2021年的新能源企业,虽属行业新兵,却手握三张王牌。

其一,资金实力雄厚。创始人代德明是湖北宜昌企业家,其掌控的恒信汽车集团2024年营收785.12亿元,位列中国第四大汽车经销商集团,楚能成立至今未依赖外部融资,数百亿投资均为自有资金。

其二,产业基础扎实。楚能核心业务聚焦动力电池与储能领域,目前已在孝感、武汉等地建成总规划产能超350GWh的生产基地。2025年上半年,楚能新能源储能电池出货量超20GWh,位列全球前五。

其三,渠道资源现成。依托恒信汽车集团在全国60多个城市布局的300多家4S店,楚能无需从零搭建销售网络,这为其跨界造车降低了关键成本。

从楚能自身的造车规划来看,其跨界意图已十分明确。目前研发中心已建成,团队规模超百人,整车测试中心、造型研究院等基建已封顶,首款车型定位SUV,计划采用增程式混动系统,对标问界M5。而威马湖北星晖工厂对楚能而言,恰好能弥补其造车资质与产能落地的短板。该工厂总投资超200亿元,占地1045亩,具备轿车、SUV、MPV全品类生产资质,年产能可达15万辆,曾量产威马W6车型,基础硬件条件完备。

但“接盘工厂”不等于“盘活威马”,楚能的介入反而让威马品牌的存续更显渺茫。

首先,楚能的核心目标是获取生产资质与成熟厂房,而非拯救威马品牌,其更可能利用工厂投产自有车型,威马品牌大概率被边缘化。其次,盘活工厂的门槛极高,威马所持星晖工厂母公司60亿元股权已被冻结,楚能需先解决股权纠纷,再承担工厂升级、产线改造等巨额成本。更重要的是,楚能自身仍面临跨界难题,缺乏整车制造经验,且尚未解决工信部生产准入资质问题,这些都让其自身造车之路充满不确定性,更无暇顾及威马的品牌复苏。

车海浮沉,威马难寻归途

威马的兴衰是新势力造车浪潮的缩影。它既享受过资本追捧的红利,也承受了技术迭代与市场竞争的残酷。

翔飞的无力支撑与楚能的借壳入局,都清晰地指向一个结论:威马品牌的价值已所剩无几,其核心资产不过是具备利用价值的工厂与资质。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淘汰赛”深水区的当下,消费者更信赖技术成熟、口碑稳固的品牌,威马的历史污点与技术滞后已使其丧失竞争资格。即便楚能成功盘活工厂,延续的也绝非威马的生命。

最终,这个曾叱咤一时的新势力品牌,终将在车海的迭代中,沦为一粒无人问津的沙砾。

# 新车上市 # 鸿蒙智行 # 威马W6 # 问界M5

相关车系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