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破产新势力“复活潮”:一场资本与市场的生死博弈!
2025-11-19 13:32 368次阅读

百姓评车

**最早的汽车新媒体之一,最接地气的汽车媒体集群!

近一段时间,破产新势力迎来了一股“复活潮”。

先有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接手威马温州工厂,后是湖北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被传将接手威马位于湖北黄冈的星晖工厂。与此同时,山子高科也在积极推进与哪吒汽车母公司合众新能源的重组事宜。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接盘者也不是慈善家,背后都是有着明确的目的。最明显的是,破产新势力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作为“壳”的稀缺准入资质和现成产能,这是穿越政策壁垒的快速通道。因为工信部已经收紧了资质审批,实现“借壳造车”是最快途径。

其次是资本运作。资本采用“技术入股+债务转化”的组合模式,降低现金投入风险,并将复活目标设定为可量化的二级市场预期。以最小现金流代价获取潜在收益,并将复活进程与资本市场故事绑定。

还有就是其主业与新能源汽车存在强协同效应,实现自身核心业务(如电池、销售渠道)的价值最大化,将造车作为完善自身产业拼图的一步棋。

综合来看,这波复活潮的本质是一场各取所需的精密交易。

接盘的深层逻辑

我们来看一下,这些接盘者背景。

接盘威马黄冈工厂的楚能新能源是储能电池领域的新锐力量,截至2025年,楚能新能源已在孝感、武汉、宜昌三地相继建成总产能超过110GWh的储能和动力电池生产基地,总规划产能超350GWh。2025年上半年,楚能新能源储能电池出货量超20GWh,位列全球前五。其背后的恒信汽车集团是全国第四大汽车经销商集团;山子高科也在积极推进与哪吒汽车母公司合众新能源的重组事宜,山子高科由银亿股份转型而来,它此前的主营业务是房地产,后跨界转型至汽车行业。2023年,银亿股份更名为山子股份,山子股份以公开摘牌方式受让了邢台龙冈90%股权(其主要资产为河北红星汽车),宣告正式开启造车进程。

如今,山子股份把手伸向了哪吒汽车,其背后的目的也昭然若揭。一方面是财务投资(以极低的现金流代价,撬动巨大的潜在收益),一方面是把哪吒汽车视为自身核心零部件业务的“出海口”。但是面对哪吒汽车高达260亿的债务总额,如何化解是巨大考验。

表面上看,楚能新能源和山子股份都有着汽车产业布局,其主营业务和新能源有着很强的关联性。但是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形态还能允许有更多的新人加入进来吗?

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形成高度集中的竞争格局,前五名车企市场份额达到55%,其中比亚迪、特斯拉、吉利、长安等头部企业占据主导地位。这种集中度表明市场已从"野蛮生长"阶段进入"淘汰赛2.0阶段"。新进入者面临的门槛显著提高。一方面是研发投入照比几年前只高不低,这对资金链的考验非常强大。另一方面,核心零部件如芯片、三电、智能智驾产品,这些肯定都是优先供应头部企业,非头部品牌需要等待更长的交付周期。更何况还是此前名声已经扫地的复活品牌。

以上任何一条都能把脖子卡死。不知道威马和哪吒的接盘者们能否扛得住?

算盘敌得过现实吗

在接盘者的眼里,威马和哪吒还是有着相当不错的价值。比如我们上文提到的生产资质,自从2023年国家全面收紧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后,通过收购破产车企获取其“双资质”成为了新入局者唯一可行的捷径。这就像在土地供应有限的市中心,获得一块已经规划好用途的地皮,其本身的价值就远超地上建筑物。

还自建工厂,从选址、审批到建成、调试,周期长达数年,且需要巨额资本开支。接手威马、哪吒的现成工厂,意味着接盘者能立刻获得生产能力,节省大量的时间成本。

但是,甘蔗只有一头甜,凡事都是有两面性的。威马和哪吒的接盘者必须同时吞下与之捆绑的巨额债务、崩塌的信誉和严重脱节的产品这些“毒丸”。

汽车制造是资金密集型产业,而接盘方自身的投入能力备受质疑。例如,威马负债高达203亿元,而新股东深圳翔飞的首期投资据称为10亿元,这对于需要持续“输血”的造车事业而言可能只是杯水车薪。更值得警惕的是,深圳翔飞背后浮现的“宝能系”自身也深陷债务危机,其被执行总金额巨大,持续投入能力存疑。试图用有限的资金去撬动一个无底洞,这在2025年已经变得非常不现实。

因为在2025年的中国车市,一个品牌要想立起来,已经不仅仅是资金的问题,资金链再强大,也敌不过信任问题。威马、哪吒等破产品牌如何取信于消费者,是接盘者面临的首要难题。前不久,就有不少年轻人低价抢购威马、哪吒、高合、极越等倒闭品牌烂尾车,当低价和烂尾车这两个词组组合在一起,就足以说明破产品牌在品牌信心这块已经降到什么地步了。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接盘者还需提供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威马计划复产的EX5、E5等车型,其技术平台已比当前市场主流产品落后近五年,消费者根本就提不起兴趣。别说威马了,就说头部的新势力品牌的最新车型,大家也是为了差异化而绞尽脑汁。如果说头部的零跑、小鹏、小米等品牌要拿出120分的努力来创新,那么威马、哪吒等品牌要拿200分的努力出来,要不然新车出来马上就淹没在茫茫的车海当中。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看看月销几百台,几十台的新车数不胜数。

所以,无论出于造车还是资本布局的目的,接盘者和消费者都需要谨慎。

百姓评车

这波“复活潮”本质上是资本和市场规律之间的一场复杂博弈。资本计算收益,最终的审判权还是掌握在用真金白银投票的消费者手中。

如果无法跨越品牌信任重建这座大山,前期布局做得再好也是徒劳。对于那些“复活”的品牌,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开始。那么问题来了,大家觉得在这些接盘者中,谁最有可能重建信任呢?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