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雷诺,打不过就加入中国队
2025-11-20 11:34 3016次阅读

汽车商业评论

**汽车商业**第一刊,**汽车的意见领袖。

撰文 | 杜咏芳

编辑 | 黄大路

设计 | 甄尤美

南美车市迎来重磅合作!

11月18日,中国吉利与法国雷诺集团共同宣布,将向巴西市场注资38亿雷亚尔(约合7.14亿美元),建设一个新的工业园区,共同开发新车型。

这一消息距离双方11月3日正式签署巴西战略合作协议,仅过去半个月时间,足见两大汽车巨头推进合作的迫切与决心。

这笔巨额投资的用途已明确划分。

一部分将投向吉利全新的零排放及低排放汽车平台,用于支撑两款新车的研发,预计2026年下半年就能实现量产。

剩余资金则计划在明年完成对雷诺现有车型的升级,并于2027年推出另一款全新车型。

并且,此次合作的股权结构也早已敲定。根据双方签署的巴西战略合作协议,吉利以收购26.4%股份的方式入局雷诺巴西公司,而雷诺将继续保持控股地位。

对吉利而言,这意味着其能直接整合雷诺在巴西已深耕多年的成熟分销体系与本地化工程研发资源,从而有效规避市场初入期的壁垒,实现快速落地。

而对雷诺来说,合作则打通了其获取吉利先进新能源汽车平台技术的路径,不仅能加速旗下车型的电动化转型,在销售、融资和服务方面开拓新的增长机会,还能显著提升其位于库里蒂巴的埃尔顿·塞纳工业园区的产能利用率。

据悉,埃尔顿·塞纳工业园区约40万辆的年产能仅发挥了50%,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目前,吉利的EX5和EX2车型已通过雷诺的经销商渠道引入巴西市场,并迅速获得了巴西消费者的青睐。

接下来,双方将构建更完善的本地生态系统,增强本地化生产、供应链运营、销售和售后服务能力,以支持长期市场发展。

在南美,变成中国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雷诺与吉利此时在巴西“牵手”,其意义超越了简单的优势互补,更是双方洞悉产业变革趋势后,为抢占未来制高点所布下的关键一子。

“汽车制造商正受到中国品牌的冲击,所以我们选择在南美变成中国品牌。”雷诺CEO弗朗索瓦·普罗沃斯特(Francois Provost)在11月6日于巴黎举行的一次活动间隙,抛出了这句耐人寻味的话,精准点出了双方合作的底层逻辑。

虽然雷诺对欧洲市场的依赖使其在很大程度上免受美国总统特朗普关税的影响,但也使其容易受到欧洲地区经济疲软的影响。

在欧洲主打的平价车市场遭遇中国品牌激烈竞争后,雷诺亟须将业务拓展至南美、韩国、土耳其及印度等欧洲以外地区。

而巴西作为雷诺的第五大海外市场,顺势成为这一转型战略的核心支点。

吉利的考量同样清晰。作为中国车企出口大户,吉利的主战场原在欧洲,但如今,它既要面临国内汽车市场的价格内卷,又遭遇美国、欧盟等发达市场的关税壁垒。

作为南美第一大汽车市场,巴西市场的潜力适时为吉利规避贸易风险、开拓增长新曲线提供了理想选择。

“中国人发现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将巴西打造成中国汽车西化的中心。”毕马威巴西汽车行业合伙人兼负责人里卡多·罗阿(Ricardo Roa)说道。“从巴西出发,更容易进入其他南美市场:阿根廷、智利、哥伦比亚,甚至秘鲁。”

根据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介绍,去年巴西是中国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出货量翻了一番多,达到15.2万辆。

全球合作的战略纵深

普罗沃斯特指出,巴西合作并非雷诺和吉利首次携手,而是他们“在国际战略方面迈出的决定性一步,它建立了一种基于卓越工业和技术领先地位的灵活合作模式”。

早在2022年1月,吉利控股就与雷诺签署框架协议,宣布面向韩国市场推出全新车型系列。

同年5月,吉利以约2亿美元收购雷诺韩国分公司略超三分之一的股份,交易核心围绕混合动力汽车合作展开,相关车型将在雷诺韩国年产能30万辆的釜山工厂投产。

经过两年打磨,2024年下半年,双方在韩国合作的首款量产车雷诺大科雷傲(Grand Koleos)正式上市,这款基于吉利CMA架构打造的车型,正是吉利星越L的“姊妹车型”,成为双方技术融合的首个标杆成果。

作为雷诺韩国4年来的首款全新车型,大科雷傲凭借融合双方技术优势的产品力,一经亮相便好评如潮:上市15天即斩获韩国市场7000多台订单,4个月内销量突破22000辆。

这份亮眼成绩直接推动雷诺韩国去年销量同比暴涨80%,彻底扭转了其此前因产品线单薄、技术迭代滞后导致的销量低迷困境。

要知道,在此之前,雷诺韩国的国内销量仅为2010年巅峰时期的七分之一。

与此同时,雷诺和吉利技术合作的版图还在扩大。

2024年5月31日,吉利与雷诺正式成立动力总成技术公司HORSE Powertrain Limited,总部落户英国伦敦,双方各持50%股份。

据规划,这家新公司年收入预计将接近150亿欧元,动力总成装置年产量可达约500万套,为双方全球合作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可以说,雷诺和吉利从韩国市场的股权合作到动力总成的联合布局,这种多层次、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关系,为巴西项目的快速落地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国车企技术出海成为趋势

更具行业信号意义的是,路透社援引高管消息称,雷诺与吉利的合作协议达成后,它正与奇瑞等更多中国汽车制造商探讨在联合生产和销售汽车方面开展合作的可能性。

“这种类型的合作显然是双赢的,因为我们正在扩大对不同平台、工业工具、工程和分销网络的访问。”雷诺集团首席增长官法布里斯·坎博利夫(Fabrice Cambolive)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并且,他进一步补充:“这并不排除与其他制造商达成协议,奇瑞就是我们正在接触的对象之一。”

这一动向折射出一个更深刻的行业转变:过去,中国车企多以合资方式从海外引进技术;而如今,国际品牌正越来越频繁地主动寻求与中国企业合作,以在电动化转型中获取竞争优势。

“如今他们已站上技术前沿。”乔治·华盛顿大学工程系中国电动汽车专家约翰·赫尔维斯顿(John Helveston)指出。

他认为,中国企业通过过去十年在自动化与供应链优化上的持续投入,已建立起显著的成本与技术效率优势。

“现在有些欧洲公司达成协议说,如果你把电动汽车技术给我们,我们就能帮助你进入欧洲市场。”总部位于华盛顿的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智库副总裁斯蒂芬·埃泽尔(Stephen Ezell)这样描述当前的技术互换逻辑。

除了雷诺之外,越来越多跨国汽车制造商也正加快节奏,试图将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制造实力与技术能力,转化为自身参与全球竞争的新筹码。

# 行业解读 # 吉利汽车 # 星越L # 科雷傲(进口)

相关车系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