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华为乾崑 × 启境:一次不按传统套路而来的深度共创?
2025-11-20 22:50 1729次阅读

爱玩儿车EverCar

一档叫“爱玩儿车”的综合娱乐节目,包含各种新车无头脑评测。我们有萌新妹子也有油腻大叔,更有奋进的青年男女......不喜欢知识分享,神吐槽行业现象,但就是爱玩儿,与汽车有关的就跟我们有关。

在智能汽车行业里,“合作”这件事一直没少发生,但大多数时候都只是技术给一点、供应一套方案、再按流程走一下那套老路子。而这次华为乾崑和启境品牌的联手,明显不是这么回事。简单说,它更像是两个团队决定一起“合租办公”,连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都要全盘共享的那种深度绑定。

技术不是只给你一套,而是整套“工具箱”都打开

华为乾崑给启境的不是点到为止的“技术输出”,而是把自己的整个技术体系都摊在桌面上:每年百亿级的研发投入、几千人的团队、WEWA 架构、激光雷达、4D 毫米波雷达这些配置通通上齐。具体点说,这个 WEWA 架构的核心点在于让车不再只靠“自己一个脑袋”思考,而是能和云端互通,把经验共享出来,从单车智能进阶到“群体智能”。

更关键的是,这些技术不是停留在 PPT 里。到 2025 年 9 月,华为乾崑智驾已经装进了上百万台车中,几十亿公里的数据回流。算法怎么优化?怎么避坑?都是从真路况里砸出来的经验。这些实打实的数据,基本解释了为什么华为乾崑愿意把这套底盘、安全、智驾的“技术家底”拉来启境一起玩。

合作不只靠文档靠接口,而是把团队揉在一起

光靠技术共享还不够,华为乾崑这次直接把协作做到“合署办公”的程度。从产品规划、研发、测试到营销,连决策都一起开会讨论。行业里常见的“派几个人来盯着”那种方式,在这里完全不顶用。

这种模式的目的不是替启境“带孩子”,而是让启境学会自己“造血”。华为乾崑把自己的开发体系、营销流程、产品方法论都一起带过去,让启境团队不只是能做一款新车,而是未来能按自己的节奏继续迭代、更新,真正具备独立发展能力。

如果说技术是外在装备,那这种流程和能力的传递,就是在给启境搭一套“内功心法”。

有争论,但争论不是坏事

深度合作不可能没有摩擦。两个背景不同的团队,会为了一个功能怎么做、一个体验要不要做得更激进争得面红耳赤也很正常。但这种“吵架”,建立在共同的准则上——用户体验优先。

只要大家吵的是“怎么让体验更好”,而不是“到底谁说了算”,这种摩擦反而能碰撞出更好的方案。合作最终要走向长期主义,而不是做出一台爆款车就结束。

启境的产品思路:务实但不保守

回到产品本身,启境计划在 2026 年同时推出一台 SUV 和一台轿车,设计风格不走夸张路线,强调“顺眼、耐看、用得住”。华为乾崑的技术全系搭载,包括数字底盘、智驾系统、宁可多做也不愿冒险的电池安全设计等,让启境在智能化程度上起点就不低。

此外,启境还提出了“移动智能体”的概念,不再把智能理解为“多加几项功能”,而是让车能主动感知人、主动联动设备。比如根据路况帮你提前规划路线、在接送孩子的时候自动检查安全情况,甚至能与家里的鸿蒙设备无缝沟通。

行业意义:不是一次合作,而是一个模式原型

整体来看,华为乾崑和启境的这次合作,突破的不是某个具体技术,而是科技企业和车企之间的深度合作方式。从“买技术”转向“共建体系”,从“合作一款车”变成“建设一个长期运转的能力体系”。

当然,这种深度绑定也不是没有挑战:

1.企业文化能否一直匹配?

2.磨合期过后,两家企业能否依然保持高效协同?

3.启境的线下终端网络是否能做到全国覆盖?

这些疑问都需要时间来验证。

写在最后

这场华为乾崑与启境的深度共创,更像是一次行业模式升级的试验。未来两款新车上市时,启境能交出怎样的答卷,将决定这种合作模式能不能成为智能汽车行业的新标准。

但至少目前看,这次合作已经给行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样本:技术共享只是起点,共建能力才是核心。

# 行业解读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