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想汽车年内最大跌幅50%、小米集团跌幅40%,比亚迪跌幅33%,这些明星股光环正在褪去。
文 / 张恒
传统观点认为汽车行业“强者恒强”,头部车企优势稳固。然而,2025年新能源市场出现变化,理想、小米、比亚迪等“明星股”接连陷入调整。
理想汽车H股11月26日收跌0.42%,报71.70港元。今年6月份以来,除9月小幅反弹外,其余5个月均下跌。股价自今年2月高点138.30港元跌至11月21日的68.40港元,累计跌幅超过50%,市值蒸发约1500亿港元。

小米集团H股11月26日收跌0.59%,报40.10港元。股价自今年6月高点61.45港元一路下滑至11月21日的36.62港元,累计跌幅达40%,市值蒸发超过6400亿港元。

比亚迪A股11月26日收盘95.09元,11月份累计下跌5.66%。今年4月至今,除8月短暂反弹外,其余7个月均呈下跌态势。股价从5月23日的年内高点137.67元回落至11月21日低点91.70元,累计跌幅超过33%,市值蒸发约4100亿元。

乘联会数据显示,10月国内新能源车零售达128.2万辆,同比增长7.3%,渗透率升至57%。同期,汽车板块股价整体上涨,但头部明星股纷纷掉队,这并非简单的“行情不好”。市场格局正在悄然重塑,投资者对龙头企业的预期也面临新的考验。
转型“顾此失彼”的代价
前几年,增程和插混车型在新能源市场风头正劲,“城市用电、长途用油”的设定恰好击中了用户的续航焦虑,比亚迪和理想也凭借这一赛道快速上位。但到了今年,这条“捷径”,反而成了它们的包袱。
理想汽车的情况最具代表性。曾几何时,提到增程车,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理想。但今年开始,增程市场明显降温,理想汽车销量下半年出现下滑趋势,尤其是8月份大幅下滑,同比大跌40.72%,9月和10月继续下跌,同比下降36.8%和23%。
另一方面,理想的纯电产品没能及时衔接。首款纯电车型上市后,不论是技术表现还是市场热度,反馈都不如预期,撑不起增程车下滑后的空缺。理想就这样陷入“增程力不从心,纯电跟不上”的被动局面,股价下滑也就顺理成章。

比亚迪的挑战更加复杂。作为插混领域的绝对销量王者,10月插混车型销量下滑超过31%,直接拖累整体表现。而明年实施的购置税新政,把插混的纯电续航标准从43公里提高到100公里,意味着比亚迪现有大量车型需要技术升级,时间紧、压力大。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产品结构、品牌定位和成本压力。
秦PLUS曾是网约车市场的“常胜将军”,但如今网约车市场已趋于饱和,全国活跃司机接近3000万,换车需求减弱。秦PLUS在网约车渠道的占比已从45%掉到28%。而大量出现在街头的网约车,也无形中削弱了比亚迪的品牌形象,使其冲击15万-25万元主流家用车市场时,始终摆脱不了“工具车”的标签。

同时,比亚迪的高端化布局也并不顺利。腾势、仰望、方程豹三个高端品牌,加起来的销量占比不到10%。仰望月销仍然只有几百辆;方程豹为了冲量降价促销,甚至偏离了高端定位。
智能化方面的短板更加明显,比亚迪中低端主销车型仍使用骁龙690芯片,算力不足导致车机和智驾表现不如竞品。在如今这个“买车看智能”的时代,这些弱点最终都会体现在销量和估值上。
成本端同样吃紧。2025年三季度,碳酸锂价格突然上涨38%,电池成本直接抬升,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比亚迪二季度毛利率降到18.7%,依赖规模优势的比亚迪,销量一旦下滑,利润立刻就会承压。数据显示,比亚迪9月销量同比下降5.52%,10月销量更是同比下降12.13%。
被流量反噬的信任危机
如果说比亚迪和理想面对的,是产品路线和行业周期性的“慢变量”,那么小米遇到的,则是情绪和口碑引发的“急变量”。
作为跨界造车的新势力代表,小米在上市初期确实赢在了起跑线——流量拉满、话题拉满,甚至连资本市场的期待都被拉满。依托雷军的个人影响力和“科技生态”叙事,小米SU7一度锁单28万辆,成为新能源车市场罕见的“现象级新品”。但短短几个月后,市场开始从“关注它”转向“审视它”。

让舆论风向转折的,不只一件事,而是来自全国各地网友和用户的产品反馈,以及营销文案的深挖。就拿最近的焦点来说,海口市美兰区人民法院对一起小米汽车购车定金纠纷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小米汽车《购买协议》中“未验车即需7日内付尾款,否则没收定金”的格式条款无效,要求小米相关公司向消费者双倍返还定金共计10000元。
围绕宣传话术、交付标准、功能兑现等问题,更多用户开始提出质疑,这让“小米汽车”的品牌口碑进入了一个更高门槛的审视阶段。
随着陆续交付,产品体验也开始进入真实的消费者视角。车主讨论逐渐从“配置、性能”转向“智驾体验、车机流畅度、售后响应速度,以及品控稳定性”。有个别用户晒出的车辆交付前存在维修痕迹的案例,虽然最终通过补偿解决,但从侧面反映了供应链和交付管理的问题。

更贴近市场的则是小米汽车在二手车市场的快速贬值,让消费者和二手车商都开始谨慎。一些车商反映,原本囤下的SU7卖不出好的价格,有的只能亏钱甩卖,部分车商干脆暂停收车。
与此同时,一些新车用户也开始观望,担心提车后车辆的贬值问题,有的甚至选择放弃提车,宁可损失定金。二手市场的波动,让交付节奏进一步受到影响,甚至打乱了小米汽车的产能节奏。
资本市场对“小米手机+汽车”双引擎模式的可持续性,也开始保持谨慎。产能与市场需求的错位,让投资者对造车板块的稳定性产生疑问。
格局重塑期 要靠真功夫
新能源车渗透率超过57%,但三家新能源明星股最近集体下跌,是市场正在经历的又一次调整。
以前,企业只要抓住风口,一款热销车型或者热门技术,就能做到快速增长。但进入2025年,情况不同了。今年前十个月,有30多家车企加入价格战,新能源车型平均降幅超过10%,仅10月就超过11%。在五花八门的产品面前,消费者也变得挑剔,买车不仅要看智能化水平,也更关注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

增程车型退潮、纯电车型上位,这些技术路线的变化只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现象。真正的竞争是造车的核心技术,包括三电、底盘、安全、操控、智驾、智舱等。噱头的功能和营销方式,越来越被成熟的消费者嗤之以鼻。即便曾经是龙头,如果功夫不够,也有可能被超越。
简言之,市场对产品力的要求越来越直接。理想的纯电转型跟不上,小米汽车品控问题突出,比亚迪在智能化方面还有差距,这些都反映在销量和股价上。
理想、小米、比亚迪的股价回落也是一种理性调整。过去新能源板块的高增长预期推高了估值,部分企业市值脱离了实际业绩。现在市场在重新评估企业价值,把资金投向更具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对行业发展反而是件好事。【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车系
推荐
2025广州车展观察:技术内卷加剧,淘汰赛进入下半场
车业杂谈
在岭南风味里,品出雷克萨斯扎根中国的秘密
星车场宝马让电动车成为电网的“智慧海绵”,引领车网双向赋能
汽车相对论
启境 亮相 华为乾崑生态大会, “境”系列宣告开篇
这车值么
比亚迪全能神车海狮06刷新行业速度,100天,100000辆,每天1000辆
双簧线
奕境“三重境”:东风华为“ALL IN哲学”诠释何为境系列旗舰
功夫汽车
魏牌全新旗舰SUV,2.0T插混,还有六座布局
车动态
论性价比还得看配置!元UP对比启源Q05,谁更得人心?
出行局「 爱车空间 」岚图泰山订单爆棚,合作伙伴吹响保供冲锋号
爱车空间
新款吉利星愿谍照,升级怀挡,还是纯电小车的王
车动态
新款迈腾17.99万起售,高快NOA,但本质还是油车
车动态
吉利新能源皮卡携生态产品亮相广州车展, 定义场景生态新价值
新车新技术GT评论
暂无评论,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