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 20日,华为乾昆生态大会的聚光灯下,“启境” 品牌正式发布。这股由广汽集团与华为联手锻造的行业新变量,既承载着传统车企 28 年制造积淀的厚重,又注入了科技巨头千亿研发投入的锋芒。“启境” 二字,不仅是任正非亲自敲定的品牌初心,更预示着中国智能汽车产业从 “技术叠加” 向 “生态共生” 的新时代跃迁。当广汽的制造硬实力遇上华为的智能软科技,这场跨界合作究竟将孕育出怎样的产品?其能否在 30 万元以上高端市场撕开一道口子,成为年轻人追捧的 “Dream Car”?答案藏在品牌诞生的基因、对品质的极致追求与双方优势的深度融合之中。

启境溯源:命名初心、合作底色与产品蓝图
1、“启境” 之名:突破与跃升的双重寓意
“启境” 二字的由来,暗含着华为与广汽对智能出行的共同愿景。据启境品牌 CEO 刘嘉铭在媒体沟通会上透露,这一命名由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亲自提议,寓意 “开启新境界”,精准契合年轻消费群体对突破常规、追求极致体验的核心诉求。“启” 代表突破与新生,象征着打破传统汽车产业的边界,启幕智能出行新征程;“境” 则是体验与追求的载体,意味着在产品力、智能化、驾乘感等维度实现境界跃升。二字相融,既彰显了科技赋能出行的品牌属性,也定格了 “年轻高端可信赖” 的核心定位 —— 瞄准 28-35 岁年轻群体,填补过去其它品牌未能覆盖的个性化市场空白。

2.、项目背景:从战略同频到深度共生的合作革命
启境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华为与广汽集团顶层战略的深度同频。时间回溯至 2024 年 11 月,双方签署深化合作协议,历经多轮高层会晤与体系化筹备,于 2025 年 9 月正式官宣品牌成立。这场合作最颠覆行业认知的,是其跳出了传统 “技术供应商 + 主机厂” 的浅度绑定模式,构建起 “合署办公、同频同步、共同决策” 的深度共生体系。自 2025 年初起,数百名华为乾昆团队成员进驻启境,全面介入产品定义、研发、测试、营销等全环节,形成 “嵌入式协作” 格局。

更关键的是体系层面的深度植入:启境全面导入华为沉淀多年的 IPD(集成产品开发)与 IPMS(集成产品营销服务)体系,华为团队全程陪跑,确保从用户需求洞察到产品落地的每一步都精准高效。正如刘嘉铭所言:“我们跟华为的合作就如同在一张白纸上,写出方案、画出蓝图,再一起攻坚克难。” 这种 “能力共育” 而非 “技术授权” 的合作模式,彻底打破了行业信息差导致的技术落地折扣难题,为产品打造注入了 “1+1>2” 的协同效应。
3.、产品发布计划:2026 年双车攻势,首款猎装轿跑六月登场
根据品牌规划,启境将在 2026 年发起强势产品攻势,全年推出两款新车,精准覆盖中大型豪华轿车与 SUV 两大细分市场。其中,被誉为 “华系最美猎装轿跑” 的首款车型已完成极端高温环境测试与设计定型,计划于 2026 年 6 月正式上市交付。该车型将提供纯电与增程双版本,增程版依托华为高效电驱系统,可实现 CLTC 工况下超 1200 公里综合续航,直击用户里程焦虑痛点。

第二款中大型 SUV 则将搭载 L3 级自动驾驶技术,进一步完善产品矩阵。值得关注的是,全系车型将全栈搭载华为最先进的乾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括 ADS 4.0 智驾系统、HarmonySpace 5 鸿蒙座舱与 XMC 数字底盘引擎,同时标配 192 线激光雷达与 4D 毫米波雷达,构建起 “全时速、全方向、全目标” 的感知网络。目前,启境已启动覆盖核心 40 城的城市招募计划,着手构建独立高端服务网络,并接入华为智能充电网络,为产品上市做好全方位准备。

品质极致:靳玉志的两个故事,看见不妥协的产品哲学
“打造用户心目中的梦想之车,必须坚持‘绝不妥协’的态度。”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CEO 靳玉志在媒体沟通会上的这句话,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贯穿于产品研发的每一个细节。他分享的两个真实案例,生动诠释了启境 “美得出色、驾的热爱、智的自在” 的六边形产品追求。
1、3 厘米的博弈:在造型美学与实用空间间找到极致平衡
“如果只看车高,直接把车身压低 3 厘米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我们要的不仅仅是低趴姿态,更要保证内部空间的充裕。” 靳玉志口中的这场 “3 厘米博弈”,发生在首款猎装轿跑的设计阶段。为了实现 “一眼入魂” 的动感低趴造型,设计团队提出将车身高度降低 3 厘米的方案,但这一改动会直接压缩车内头部空间,影响乘坐舒适性 —— 这是行业内长期存在的设计矛盾,多数品牌往往只能二选一。

但启境团队选择了 “既要又要”。在靳玉志的主导下,华为与广汽的工程师们组成联合攻坚小组,对座椅设计、底盘布局、顶棚结构进行逐一优化:通过重新设计座椅发泡层,在保证支撑性的前提下 “挤出” 3 毫米空间;优化底盘悬架结构,将电池包厚度缩减 5 毫米;甚至调整前机舱盖的曲率,进一步释放头部空间。同时,为了让低趴车身不显得臃肿,团队还增大了轮毂尺寸,通过比例调整让整车姿态更协调。这场跨越数月的细节打磨,涉及数百次仿真测试与物理调整,最终实现了 “车高降低 3 厘米,内部空间不缩水” 的奇迹,让风阻系数低至 0.23Cd 的同时,保证了后排乘客的舒适坐姿。

“用户不应该为了好看而牺牲实用,我们的责任就是解决这种行业痛点。” 靳玉志的这句话,道出了启境的产品逻辑:极致的品质,正是在这种不妥协的博弈中诞生的。
2、超越国标的安全执念:电池测试的 “极限挑战”
“安全是 1,其他都是 0。” 这是启境董事长合先庆确立的核心研发准则,而靳玉志分享的电池安全测试故事,正是这一准则的生动体现。在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频发的当下,启境将电池安全提升到了 “无上限” 的高度,其测试标准之严苛,远超国家强制要求。

根据靳玉志透露,启境的电池安全测试共包含 144 项设计要素与 86 项 DV 测试标准,每一项都直指极端场景。其中,电池浸水试验的标准达到国标要求的 96 倍 —— 国标要求电池浸泡 30 分钟无异常即可,而启境的电池要在模拟暴雨的环境下连续浸泡 8 天 8 夜,电芯仍保持稳定;盐雾试验达到国标 5 倍,确保车辆在沿海高湿度环境下长期使用不出现腐蚀问题;机械冲击测试则达到国标 2.8 倍,模拟车辆发生碰撞时电池的抗冲击能力。

更令人震撼的是,这些测试并非实验室里的 “纸上谈兵”。在新疆吐鲁番的极端高温测试中,启境的电池包在地表温度超过 70℃的环境下,连续行驶 12 小时后仍能保持稳定输出;而在黑龙江的冬季测试中,即便气温低至 - 30℃,电池预热系统仍能在 10 分钟内将电池温度提升至最佳工作区间。“我们要让用户在任何场景下都能放心使用,这种安全感,必须通过极致的测试来保障。” 靳玉志表示,正是这种对安全的执念,让启境的电池不仅通过了所有国标测试,更在华为提出的 “极端场景测试” 中全部达标。
广汽赋能:刘嘉铭眼中的 “制造硬实力” 与 “生态协同力”
“华为的智能技术是启境的‘大脑’,而广汽的制造体系则是‘筋骨’,没有强壮的筋骨,再聪明的大脑也难以发挥最大效能。” 启境 CEO 刘嘉铭作为拥有 25 年汽车行业经验、曾主导汉兰达等明星产品企划的 “老兵”,对广汽在合作中的赋能有着深刻的认知。在他看来,广汽的优势不仅在于 28 年的制造积淀,更在于能够与华为技术深度融合的体系能力。

1、世界级制造体系:从精益生产到品质管控的全链条保障
“一辆车的品质,最终要靠制造来落地。” 刘嘉铭强调,广汽拥有国内领先的世界级精益制造体系,这是启境产品品质的核心保障。启境的生产基地位于广汽智能制造产业园,该基地采用工业 4.0 标准建设,拥有自动化率达 95% 的焊接生产线与智能检测系统,能够实现零部件精度误差控制在 0.01 毫米以内。
在品质管控方面,广汽导入了全球领先的 QCD(质量、成本、交付)管理体系,将质量控制贯穿于研发、采购、生产、交付的全流程。以零部件采购为例,广汽依托 28 年积累的供应链资源,对启境的核心零部件供应商进行严格筛选,要求供应商必须通过 IATF16949 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时建立 “双随机” 抽查机制 —— 不仅广汽会对零部件进行抽检,华为的质量团队也会独立进行检测,双重把关确保零部件品质。

“比如激光雷达的安装支架,我们要求其平整度误差不超过 0.1 毫米,因为这会直接影响感知精度。” 刘嘉铭举例道,正是这种对制造细节的极致追求,让华为的智能技术能够精准落地,避免了 “技术先进但制造跟不上” 的行业通病。
2、三电技术积淀:弹匣电池与华为技术的协同创新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力,三电技术是广汽的传统强项,而弹匣电池技术的赋能,让启境的能源系统更具优势。刘嘉铭介绍,启境采用的弹匣电池架构,是广汽历经多年研发的核心成果,其通过 “超高强度电池舱、极速降温热管理系统、全场景电池安全监控” 三大核心技术,实现了 “不起火、不爆炸” 的安全承诺。

在与华为的协同中,这套电池技术进一步升级:华为提供的智能热管理算法,能够根据不同路况、气温自动调整电池工作状态,在低温环境下提升充电效率,在高温环境下保障散热安全;而广汽的电池结构设计,则为华为的电驱系统提供了更优的安装空间,实现了 “电池 - 电机 - 电控” 的高度集成。这种协同效应,让启境的增程版车型实现了超 1200 公里的综合续航,纯电版车型的快充时间也缩短至 20 分钟(30%-80%)。
“广汽的三电技术不是简单地叠加华为的系统,而是深度融合后的创新。” 刘嘉铭强调,这种融合是双向的:广汽的机械结构设计为华为的电子技术提供了落地载体,而华为的智能算法则让广汽的硬件性能发挥到极致。
3、供应链与渠道优势:为产品落地提供全周期支撑
“一款成功的产品,不仅要造得好,还要卖得好、服务得好。” 刘嘉铭表示,广汽在供应链管理与渠道服务方面的优势,为启境的市场拓展提供了关键支撑。在供应链方面,广汽依托庞大的采购规模,能够实现核心零部件的稳定供应与成本优化,避免了新品牌常见的供应链短缺问题。例如,针对华为提供的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核心智能部件,广汽通过提前锁定供应商产能、建立备用供应链等方式,确保了首款车型的量产进度。

在渠道服务方面,启境采用 “华为智选渠道 + 广汽现有高端渠道” 的双轨模式。一方面,接入华为覆盖全国的智选门店,快速触达年轻消费群体;另一方面,利用广汽已有的高端服务网络,提供专业的售后维修与保养服务。同时,启境还在打造独立的高端服务体系,包括专属服务顾问、上门取送车、免费道路救援等增值服务,为用户提供全周期的优质体验。
“用户买的不仅仅是一辆车,更是一种出行生活方式。” 刘嘉铭认为,广汽在渠道服务方面的积淀,能够让华为的智能技术体验得到延伸,形成 “产品 + 服务” 的双重竞争力。
结语:启境的底气与市场的期待
当广汽的制造硬实力遇上华为的智能软科技,启境的诞生无疑为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市场带来了新的可能。从 “开启新境界” 的品牌初心,到 “不妥协” 的品质追求;从深度共生的合作模式,到全栈赋能的技术底座,启境的每一步都踩在了行业变革的节点上。
这款瞄准 30 万元以上市场的年轻高端品牌,既有华为 ADS 4.0 智驾、鸿蒙座舱等领先智能技术的加持,又有广汽 28 年制造积淀、弹匣电池技术、精益品控体系的支撑;既解决了行业普遍存在的 “设计与实用失衡”“安全标准偏低” 等痛点,又精准捕捉了年轻用户对个性化、智能化、高品质的核心需求。其 2026 年推出的两款新车,能否如靳玉志所言成为 “爆品”,能否真正实现 “六边形战士” 的产品承诺,还有待市场的检验。
但不可否认的是,启境已经展现出了足够的底气:创新的合作模式打破了行业壁垒,极致的产品追求直击用户痛点,强强联合的优势构建了核心竞争力。对于消费者而言,启境的到来不仅提供了一个新的购车选择,更代表着中国智能汽车产业从 “跟随” 到 “引领” 的野心。

2026 年 6 月,首款猎装轿跑的上市将是启境的首次大考。届时,市场将看到这款 “华系年轻品智旗舰” 的真实产品力 —— 是否真的如高管们所说,在造型、智能、安全、驾趣、续航、空间等每一个维度都达到行业天花板水准?是否能在诸多优秀竞品的包围中突围?答案即将揭晓,而启境的探索,也将为中国汽车产业的跨界合作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个值得借鉴的范本。
相关车系
推荐
朱江明回应一汽入股零跑:不管谁投资,实控人还是创始团队
车哥们
定义场景生态新价值,吉利新能源皮卡携生态产品亮相2025广州车展
汽车通研社
中国帝豪—吉利第五代帝豪合肥站上市品鉴会圆满落幕
智电大V
在焦虑的内卷时代,EO羿欧和卡皮巴拉想教你一点“稳定”的哲学
明范儿
年销目标完成率不足两成 广汽自主新能源在行业增长中逆势下滑
海車汇
女士自动挡小型车,预算5-8万入手五菱缤果实用吗?
iData
入选国家级“领航级智能工厂”,五菱汽车打造智能制造新标杆
iData
月销破6万!宏光MINIEV四门版新款上市,成年轻人出行新宠
iData
全新2.0T引擎+华为智驾,全新一代奥迪Q5L下月上市
青橙汽车
缤果S销量强势,诠释了通勤车该有的样子
iData
人间宝藏缤果S和科技酷盖星愿,年轻人的第一台车你选谁?
iData
女士开的合适的汽车,缤果S打造6万级高定美学单品
iData评论
暂无评论,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