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车企频频加码新能源产能,“2000万电动车市场梦”谁来买单?
2018-10-11 16:48 4.4万次阅读

张秋语_汽车头条

🎺

http://cools.qctt.cn/1539248350487.jpeg?imageMogr2/size-limit/1024k!

在年产能规划总数突破2000万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高温仍未能阻止投资者的脚步。近日,江苏省环保局的官方公示处信息显示,长安汽车将在南京成立一个年产能规划为24万辆的新能源整车制造基地,这一基地将成为长安汽车“香格里拉”计划33款新能源产品的重要支撑。

http://cools.qctt.cn/1539247849401.png

新能源产能“军备竞赛”正当时

在新能源产能布局这件事上,长安汽车的“大动作”绝非独此一家。事实上,倘若翻一下各车企近年来的产能扩建计划就不难发现,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大批火热的资本争先恐后地寻找着投资的途径,而传统车企们在这一领域则更有着先天优势,扩建起产能来只能用大刀阔斧来形容。

http://cools.qctt.cn/1539248348922.jpeg?imageMogr2/size-limit/1024k!

自2016年正式公布了包含新能源规划的“20200战略”以来,吉利汽车就在不停地抛出筹建新能源项目生产基地的消息。截至目前,吉利集团为旗下吉利汽车与沃尔沃汽车规划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已有数十家之多,投资超过千亿,产量总数也早已突破100万大关,可谓是最“财大气粗”的入局者。

http://cools.qctt.cn/1539248349934.jpeg?imageMogr2/size-limit/1024k!

另一方面,长安汽车在年初发布“香格里拉”之后的产能布局规划速度也在明显加快,除了迅速进入落地阶段的江宁区30万辆整车规划之外,长安汽车还与重庆两江新区达成了102亿的新能源产业园区规划,据了解,这一园区预计年产能合计不低于50万套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值超400亿元。

与吉利和长安相比,长城汽车在新能源产能的规划上稍显单薄,目前正在规划中的项目主要是一家预计年产能在16万台的产业基地。不过,不能忽略的是长城汽车与宝马的合作重点仍是新能源领域,二者共同规划的新电动车品牌光束汽车目前也已启动了16万产能规划的基地建设。

产能“大饼”背后的市场忧虑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往往对未来持有高于理性预期的乐观态度,而这种态度常常会造成当下决策的偏差。而这样的偏差在新能源市场显得尤为突出。面对车企在新能源产能布局上的不断加码,我们不禁要问:市场真的能够消化如此多的新能源汽车吗?

http://cools.qctt.cn/1539248348790.jpeg?imageMogr2/size-limit/1024k!

在过去的9个月中,新能源市场在哀鸿遍野的车市中逆市上行,被看作是拯救中国车市的最后希望。然而,对于一个新兴产业而言,处于成长期关键阶段的新能源汽车增长速度却已呈现出了下滑趋势。

与去年同期相比,2018年的新能源市场销售增长并未达到预期。截至8月份,国内新能源汽车总销售量刚刚突破10万辆,这样的成绩显然与数百家新能源车企投入的心血不成正比。

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最好的车企是比亚迪、北汽与上汽乘用车,在8月销量中,仅有比亚迪1家车企突破2万辆,第二名上汽突破1万辆,其余车企销售均未能过万。而从吉利汽车目前月销8000辆的水平来看,要在2020年达成超百万辆的年销目标显然极为困难。

http://cools.qctt.cn/1539248346372.jpeg?imageMogr2/size-limit/1024k!

更糟糕的情况还出现在了以北汽新能源为代表的部分车企身上。作为国内第一家单独出台燃油车停产时间表的车企,北汽对新能源的热衷开始得比长安、吉利等巨头更早,而北汽新能源的销量却在政策补贴退坡的影响下提早遭遇了“滑铁卢”,仅完成了预定目标的46%。

潮水退去后,过剩产能该如何收场?

电池技术难关未解、维修保养成本过高、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保值率过低……种种弊端尚未解决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距离获得消费者们的认可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妨来预判一下,当新能源热潮褪去,最终市场份额无法达到预期时,面对这些疯狂规划的产能,各车企又该如何收场?

http://cools.qctt.cn/1539248348940.jpeg?imageMogr2/size-limit/1024k!

首先,车企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决定了其能否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目前多数车企的新能源产业规划都尚处于初级阶段,距离实际投产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在规划与落地之间的过程中,许多车企就会因为缺乏预期的回报而相应缩减产能布局,最终调整到一个合理的范畴。而这也会是产能过剩问题的最理想解决方案。

http://cools.qctt.cn/1539248349258.jpeg?imageMogr2/size-limit/1024k!

而对于那些已经建成一定规模的新能源生产线的企业来说,为其他企业做代工厂也是一个无奈但现实的选择。众所周知,在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资质问题上,目前市面上的几百家企业仍旧面临着“僧多粥少”的局面,而政府对资质放开越发谨慎的态度也让有造车研发热情的“新势力”们与传统汽车工厂的合作具备了更多可能性。

市场永远不会亏待真正的强者。可以肯定的是,尽管新能源产业额扩张的泡沫终将随着政策的收紧以及市场调节而破灭,但它仍将为那些具有实力的车企提供机会。总体来看,要想不让规划中的产能成为一纸空谈,让产品在市场站稳脚跟才是这一问题的最优解。

推荐

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