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不再是过渡技术,混动“鼻祖”日系车还有机会翻盘吗?
2022-12-01 10:24 1.3万次阅读

新车新技术GT

专业 逼格 缺一不可!


在纯电动技术尚待突破之时,混动一直被认为是由传统燃油全面转向纯电的过渡技术路线。

过去几年,ALL IN电动,成为一众车企的共识。前有特斯拉、蔚来、小鹏等纯电车企,直言燃油车也就还能闻个汽油味,后有丰田、大众,动辄数百亿的投资和十数款全新产品的推出,好像都在显示,内燃机已经走进了“穷途末路”。

另一方面,尽管已经被视作“终极解决方案”,但受制于电化学、材料等技术影响,续航越来越长的纯电动汽车仍未实现“加电和加油一样方便”,在保有量飞速增长的情况下,充电难、里程焦虑成为用户使用电动车最大的痛点。


能够消灭里程焦虑的种种技术,往往能够引起舆论和资本市场的重要关注。譬如被传将量产固态电池,一度引起比亚迪股价飞涨;蔚来早前宣布将应用半固态电池,引起固态电池概念股一路上涨;小鹏、哪吒等车企则开始重注800V电气系统、快充和高倍率电池,力图实现“补能5分钟,续航200km”。

但客观来说,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无论是800V、快充还是高倍率电池,仍旧不是续航焦虑问题的解决方案。近期,奔驰曾发布VISION EQXX概念车,在搭载100kWh电池的情况下,能够实现超过1200公里的真实续航。在这背后,奔驰优化了空气动力学、BMS、电池能量密度等多项关键技术,而这种全方位的优化或许才是解决续航焦虑的终极方案,但这也意味着超高的技术门槛和投入,即便是强如奔驰,在概念车上实现了这一数据,它最终何时能够量产、量产后性能能否和概念车持平或者反超,目前仍要被打上一个问号。


在纯电动车的“尴尬期”,混动一度被视作一种优异过渡解决方案:对于用户而言,可油可电不存在续航焦虑,油电结合还能有效降低使用成本;对于车企来说,采用高效混动系统的产品在使用周期中,碳排放不逊色于纯电动,是满足碳排放标准的有力帮手。

当然,混动作为一种“过渡技术路线”,也有不少财大气粗的车企,在近些年的新能源浪潮之中,选择绕开混动,直击纯电,已图占据未来的先发优势。

但到了2022年,这种混动仅仅是过渡品的情况,似乎发生了一些改变。


比亚迪是国内最早宣布全面转型新能源汽车的企业,但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的全面转型“新能源”,而非纯电:2022年,比亚迪国内销量一飞冲天,连续多月单月销量破20万辆,但在这其中,其混动和纯电的月销量占比几乎达到了50:50。

在比亚迪通过纯电和混动收割市场之时,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企在电动化之余,开始大力布局混动:比亚迪的DM-i之后,吉利推出了雷神混动、奇瑞推出ET-i、长城推出了DHT、广汽推出了钜浪混动,长安则推出了i-DD混动。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份,插电式混动汽车销量达到107.2万辆,同比涨幅达到178%,增速胜过纯电动细分市场。从市场反响来看,被视为“过渡技术”的混动,在用户心中似乎并不比代表“未来”的纯电差。


今年或许还不是混动产品最成功的的一年,在未来的几年的新能源市场中,混动和纯电动汽车在市场规模上平分秋色,并非完全不可能。

首先是混动市场的玩家越来越多。比亚迪能够实现混动月销10万,不仅仅是因为其DM-i混动系统本身的技术优势,它也构建起了目前国内最为完善的混动产品矩阵。从10万元出头的比亚迪秦,到15万元级的宋、20万元以上的唐,再到30万元以上的腾势D9,均提供了混动的选项。

吉利、长城等巨头,也正沿着这一路线演进,哈弗H6、吉利帝豪这些燃油车时代耳熟能详的“神车”,都开始搭载了混动系统。


同时,在动力电池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部分原本专注于纯电的企业,将扩大规模、降低成本的希望放到了混动上。和纯电动汽车相比,无论是串并联式混动还是增程式混动,都能够以更小的电池用量,实现更长的续航里程,同时缓解用户续航焦虑,这使得企业能够在有效降本、提升毛利率的同时,增强产品的竞争力。造车新势力中,除了一开始就采用增程式技术路线的理想外,原本仅提供纯电产品的哪吒、零跑,也开始布局混动产品。

在欧洲,受到能源危机影响,多国充电费用甚至高于加油;同时部分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开始逐步退坡。在纯电成本不占优势,且仍有着续航焦虑的情况下,欧洲用户是否会青睐于使用习惯可以更加接近燃油车,且更加比燃油车更加环保的混动?在纯电趋势看似不可逆转的大势下,仍然具备混动兴起的可能性,毕竟追求性价比,是所有消费者的共性,这无关国别和文化。

过去大力进行电动化转型的海外巨头们,似乎也开始意识到了混动的重要性。


2020年前就喊出ALL IN电动的大众,身体异常诚实,11月6日晚间,欣旺达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德国大众关于HEV项目电池包系统的定点通知,其将作为该产品量产供应商,为大众供应相关产品;去年的慕尼黑IAA上,大众汽车则展出了和舍弗勒联合开发的TQ250混动变速箱,其采用的串并联混动架构,和早前大众使用基于P2架构的PHEV完全不同。

通用汽车也在近期举行的技术日上宣布,将推出全新的强混产品;奔驰、雷诺则选择和吉利合作,开发下一代混动系统。有分析认为,在纯电技术突破仍有待时日的情况下,混动完全有可能先行成为纯燃油汽车的替代品。

但有意思的是,在众多中国车企大举布局混动、欧美厂商补齐过去短板的时候,过去数年里,一直以先进混动技术成为市场普及者的日系车企,却暂未在新一代混动技术上发声。当前,国内市场大部分混动产品,均采用了串并联式混动,同时配备相对更大的电池包,实现动辄200公里以上的纯电续航,这一搭配也收获了用户的认可。

而日系厂商目前似乎仍聚焦于追赶过去几年在纯电上的缺失,并未完全有效利用其一直以来在混动技术上的优势。目前日系在华的混动多集中于不可插电的HEV(这类产品并不被算入新能源汽车,且难以实现长距离纯电行驶),其基于HEV进化而来的PHEV产品,纯电续航里程多为100公里以下,售价则一如既往高于中国品牌产品。在中国品牌技术持续进步,系统效率开始比肩甚至超越日系的情况下,日系混动较短的纯电续航难以满足用户对于电驱化的诉求,加之合资品牌在智能化上的短板,日系混动的竞争力已然不及中国品牌产品。


最后来讨论一下这边文章的主题,诚然,两三年以前,很多人都会认为,纯电是终点,混动只是过渡;那么从今天的视角来看,混动似乎不仅仅是对纯电的过渡和补充,它已经展现出短期内替代传统燃油车的潜力和可能,当混动市场份额能够超过纯电,甚至达到当前燃油车的体量时,它是否还只是一个“过渡技术”?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