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太蓝新能源:为半固态创造另一种可能
2024-09-10 15:17 1124次阅读

NE时代

NE时代(New Energy Times)是为新能源时代而生的汽车产业服务平台,致力于为新能源汽车企业发展提供一站式服务,聚焦产业媒体、研究咨询、会议活动等,以专业化的视角向行业输出深度洞察。

动力电池从液态到固态的进阶,产业链新涌入一大批创业型企业。

其中不乏科研院所起家,被投资机构、政府、车企等多方青睐,将科研成果逐步转化成商业化产品,随后进入大众视野的“新星”企业。

太蓝新能源 就是其中之一。

01.

产业化之路:从半固态开始

“ 我们是一个为产业化而生的团队 ”。

为产业化而生,奠定了太蓝最早的技术路线—— 半固态先行 。

太蓝认为,作为下一代产品的固态电池,相比液态电池,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循环寿命、低温性能等方面均存在巨大潜力。但就现状而言, 全固态量产时机未到,产业化更是遥不可及。

而 半固态作为向全固态过渡的方案,兼容现有工艺设备,兼具安全性、能量密度和经济性优势,最有机会率先进入产业化。

太蓝新能源从成立至今,依靠团队合作、技术创新,在夯实基本盘的同时不断吸纳产业化所需要的其他外部资源。

创始人兼CTO高翔,材料专业出身,先后在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新型功能与能源材料,2011年进入日本精细陶瓷研究所,参与丰田固态锂电项目;2015年进入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在美国能源部项目中成功开发新型薄膜全固态锂电池批量生产工艺。

2018年,博士后生涯结束,高翔作为带头人和科研成果输出者,连同研发团队其他几位国内外科研经验丰富、专业背景的技术VP,正式成立太蓝新能源。

具备丰富企业管理运营及商业化经验、互联网连续创业者CEO李彦配合生产团队高层主流电池厂多年制造经验,主导落地半固态锂电池产线建设,并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和下游客户方建立合作关系。

依靠团队、技术背书,乘着固态电池的东风,太蓝新能源 6年时间完成 7轮数亿元融资 , 获得君联等多家金融机构、政府、车企多方支持 。

用技术实力吸引投资,再通过资金夯实研发能力,叠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日益活跃与成长。太蓝开始科研成果的转换,从实验室走向量产线。

这其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 半固态电池在性能指标上对比现有液态电池,的确有所优化,并且在技术上的难度不及全固态电池,叠加材料、工艺创新带来的降本,为产业化创造了新的可能。

目前,太蓝新能源已经走到了建厂批 产的阶段,投入使用和即将的产能为5.2GWh。重庆两江新区的制造基地一期0.2GWh(小型半固态动力电池生产制造基地一期)已经量产,80%以上生产工艺沿用现有液态锂电池生产技术;制造基地二期2GWh(车规级半固态动力电池生产制造基地二期)同步营建中,安徽淮南工厂10GWh正在规划中。

至此,太蓝半固态电池产品覆盖乘用车、商用车、轻型动力、储能市场领域,越发逼近其“ 以较小的代价推广到商业化应用 ”的愿景。

不可否认的是,不止是太蓝, 半固态产品是现阶段固态电池企业共同的选择 。这一点,从产品和产能布局上可见一斑。

02.

半固态并非“过渡”产品

清陶、卫蓝、辉能等企业先后亮相半固态电池产品,辉能、领新新能源官宣半固态电池产线量产。

新增产能也非常夸张,2024年新增固态电池产业链产能(含规划)超142GWh,总投资金额高达644亿元。 基本上从固态电解质到电芯、PACK,整个产业链都在扩张产能。这其中,绝大部分为半固态电池相关产能。

毋庸置疑,行业各方对于半固态电池的预期以及半固态电池在弥补储能、船舶、新能源车市场潜力的信心,产能布局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点,与太蓝的认知不谋而合。

“全固态电池目前量产不现实,太蓝固液混合电池成本和综合性能相较于当下液态锂电池 具备多重优势”,基于此, CEO李彦认为,未来几年,固液混合电池或许将成为主流,并不只是“过渡”产品。

的确, 行业对于全固态电池产业化的预期在2035年。在此之前,半固态与液态电池共存;在此之后,全固态加入,三种形态的锂电池产品,在不同时间段会呈现不同增长态势。基于整车市场的规模,液态、半固态、全固态将会对应不同的市场需求,占据不同的市场份额。

全固态电池要走到量产,要翻过离子电导率、加工性、安全性、正负极匹配性、稳定性和成本等多座大山,才能与液态、半固态正面抗衡。如果要形成碾压性优势以及绝对性的替代,周期会更长,而且并非有确定结果。

性能、成本以及与产品的适配度等指标,才是决定这三种形态产品生命周期的关键因素。是不是“过渡”产品,博弈决定。

现阶段的重点,一方面是让 半固态上车 ,另一方面,还是要 为 全固态的研发蓄力 。

# 行业解读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