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抖音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就是很多人特别喜欢看“粗细”来评价悬架的好坏。
比如都是奥迪A6L,很多人一看老款的后悬下摆臂(图中的H形控制臂,以下简称H臂)异常地粗壮,再对比一下新款纤细的独立下摆臂,就觉得老款比新款好。
类似这样的观点,不仅在消费者之间很流行,甚至很多自媒体和汽修厂员工都这么说,所以实际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悬架越粗越好?
很多人之所以会认同这样的说法,是因为看多了“XX车型断轴”标题的短视频,导致对悬架连杆的粗细特别敏感。
比如经典的三连杆“筷子”悬架,它的三根连杆看起来就非常脆弱,仿佛稍微给一点力就能把它们掰弯一样。
而问界M9、小鹏X9的后悬架就安全感满满,粗壮的后悬H形下摆臂甚至能给人一种抡着就能把承重墙砸烂的感觉。
粗不粗,看设计初衷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区别呢?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设计初衷不一样。
悬架对于汽车来说,就好像公交上的扶手一样。当你站着挤公交的时候,自然是握住的扶手越多,身体越稳当。
但公交的扶手,基本都是朝着一个方向的,所以到了拐弯或者上下起伏的时候,你得再抓一些其它角度的把手,才能稳住身子。
悬架也是一样的,连杆的数量更多,就能给到车身更多角度的支撑,进而让车身在加减速、左右转、上下颠时更稳定。
这种设计非常适合追求操控的运动车型,因为更多的连杆也给到了更多的可调节自由度,也就是悬架可调校的空间非常大。
但这对寻常的家用买菜车来说不一定是好事,如果缺乏调校经验,更多的自由度反而会降低车身的稳定性和舒适性。
所以这个时候,车企就会做出两种选择方案:
一种就是基于车型定位,在设计悬架杆系时减少连杆数量,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保证家用车应有的舒适性。
比如“筷子悬架”,除了担心它会不会断轴,似乎网络上还没有人质疑过它的稳定性和舒适性,说明它在这方面还是很合格的。
另一种就是通过合并连杆的方式来牺牲自由度、换取稳定性。比如开头老款奥迪A6L那个粗壮的H形下摆臂,就是把原先两根独立的下摆臂合并以后,加大加粗的结果。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悬架在面对诸如加减速、颠簸路面时的稳定性更好,可以给到你一种“下盘很稳”的感觉,因为它把纵向自由度给解决掉了。
粗不粗,看研发态度
回到开头部分新老A6L的对比,老款A6L的后悬下摆臂之所以粗壮,是因为它是一台定位成熟稳重的行政级轿车,看重稳定和舒适;而新款更注重年轻运动,所以需要更多的自由度进行调校。
顺带一提,这可并不是奥迪一家的选择,而是欧美系的共同趋势,因为那套粗壮的H臂不兼容大角度的后轮转向,并且对越野能力的兼容也相对有限。
这一点在路虎的身上尤为明显,比如新款揽胜就为了大角度后轮转向放弃了老款粗壮的H型下摆臂;卫士虽然还是H臂,但它的H臂更加修长。
而自主品牌则选择“迎难而上”,比如小鹏X9就在主流H臂结构上进行了二次调整,不仅支持了后轮转向,还加入了CDC、双腔空气弹簧等配置。
从这里,我们也能发现外资品牌和自主品牌,对待悬架研发的不同态度:
外资品牌注重提升内力,他们把悬架研发看做一个体系化工程,既然要做升级,就要从根上升级,不合适的方案从一开始就会放弃。
而自主品牌注重外功,更喜欢在相对成熟的方案基础上做各种叠加和优化,意图达到1+1>2的效果。
孰优孰劣咱们暂且不提,但有一个问题是大家需要重视的,就是在悬架复杂杆系设计的背后,隐藏的是严肃的力学几何问题,这可不是靠升级几根减振和弹簧就能“质变”的。
换句话说,成功的悬架是不可能复制粘贴的,因为它的效果和整个车身是高度绑定的,如果只是简单的“照猫画虎”,悬架就会出现受力不均的问题,短期会影响舒适性和稳定性,长期则影响寿命和安全。
所以光看粗细,就真能判断悬架好坏了?真没那么简单!
相关车系
推荐
岚图高管:明年初岚图知音智能座舱将迎史上最大升级!
直播车市试驾完荣威这款MPV后,我发现有些车在漫天要价
汽车情报B级运动轿车新标杆来了,MG7 2025款智能登场,限时一口价11.29万起
车点滴极星Polestar与Blueglass跨界联名:感恩节共赴 “纯粹” 之约
宇尘说车创富也能轻松高效,江铃汽车新能源为城配用户打造梦想神车
汽车剖析连摘两项权威大奖,全新悍途EV有“电”强!
智电车讯第五代胜达销量继续低迷,北京现代黔驴技穷?
文武车道传奇再续:揽胜的辉煌历史与现代革新
ams车评2025年10月1日-4日,第46届中国(福州)国际汽车博览会定档国庆!
车则红旗金葵花国雅:国车风范 绝世雅韵
极车志TopCar长安马自达MAZDA EZ-6亮相广州 超低起售价13.98万元起
掌尚车市比丰田汉兰达更大更精致,已跌破20万了,福特锐界L值得购买吗?
汽车大师哥评论
暂无评论,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