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刚开年40多家品牌齐降价,小心“三电”是隐性减配重灾区!
2025-01-08 16:27 1.2万次阅读

言车有徐

专注车业二十年,一针见血说车事

在新能源这股东风的猛吹之下,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愈发“内卷”,表现得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降价。不降价就没有话语权,似乎也成为了众多车企之间的共识。

据不完全统计,进入2025年,已经先后有40家车企又加入了“价格战”。它们几乎都是打着新年限时购车的旗号在降价,而且政策还非常丰富,有的直接给现金优惠,有的则是免息贷款、置换补贴,还有的会送权益、送积分等等,主打的就是让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

然而,虽然目前价格战打得火热,但车子质量在下降似乎也成为了一种趋势。

去年底,在传出有车企要某家供应商降价10%的消息后,行业内就引发了不少的讨论。因为随着竞争环境的激烈,要供应商降本已经成为了常态。

比如说,一位在零部件企业工作多年的员工就爆料称,其所在的项目组接到了车企“降本”的要求,同时人家态度还非常强硬,表示若是不降价的话就换另一个供应商,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最后项目组决定把之前一直用的40多元一片的车规级芯片,换成另一款稍次一点的品牌,这样一来芯片成本就立马减半了。

不止是芯片,在电池方面同样考验着很多供应商的良心。虽然如今电池的充电技术已经从200V升级到了800V,技术方面是在不断成熟的,但是根据一位国内电池厂商的工程师透露,其连接件几乎没有过去的镀金导体,能用镀锡导体都算不错了。如此种种,等到出问题的时候,成本也会被转接到消费者身上去承担。

不得不承认,无止境的降价并不是一件好事。从表面上来看,其产品的性价比确实在不断提高,消费者也能够买到“物美价廉”的爱车。但从深层次来看,企业能够赚得的利润已经在不断减少,有良心的企业或许还会不断提高技术来降本,而没良心的企业肯定不愿意去做亏本买卖,直接将很多材料进行降档,完全是屡试不爽。

试想一下,原来要卖20万的车,如今降到了12、3万,中间减去的大几万去哪儿呢?其实,大部分都是因为内在材料的更换,使得成本大大降低。像是车辆门板,从业内常用的铝合金材质,换成了钢板;以前悬挂用双冲压式的下肢臂,现在直接用单冲压式的;而电机线铜换铝,车规级换消费级等等现象也开始普遍,新车质量怎么会不下降?

可以说,价格战打到最后,看起来卷的是成本,其实真正卷的是车企的良心。因为现在所谓的减配,基本都是在消费者看不到或者感知不到的地方。而对于整个行业来讲,多轮轰炸式的降价,不仅大部分车企增收不盈利,供应商的利润也是薄如刀片,最终换来的或许就是供应商为降本而偷工减料,使得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写在最后

总而言之,羊毛出在羊身上。而“内卷式”的恶性竞争对于汽车市场来讲,坏处总归是要大于好处。毕竟简单粗暴的价格战,其结果就是偷工减料、造假售假、不合规的无序竞争。所以考虑行业长远发展和利益,车企们还是要尽快回归到“价值战”,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行业解读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