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在墨西哥总产能达58万辆/年,约70%(40.6万辆)直接瞄准美国市场。加税后,将美作为出口目标,已面临现实困难。
文 /《汽车人》齐策
1月31日,美国总统川普表示,自2月1日起对前三大贸易伙伴墨西哥、加拿大和中国,分别加征25%、25%和10%关税。
同时,日韩和欧盟都被列入观察名单,新的加税行动(特别是针对钢铁和汽车产品)已在路上。
川普在上台之前就多次放话要这么做。等到落实的时候,变化的只有针对中国加税幅度,从2024年3月的1000%,到如今的10%。和第一任期相同,关税仍是川普最偏爱的对外政策工具。
从2月1日到2日,这三国先后都宣称将对美采取反制或报复措施。加拿大调子最强硬,声称即将发起对等报复;墨西哥更多要求“协商“;而中国则表示将反制,但未提时间。
目前新关税的细则尚未出台,海关按新税目调整也需要两三周,因此各方理论上仍有谈判时间。
着眼于内政
传统上,关税应该是调节贸易结构与平衡的工具。但在川普手里,则变成政府财政工具。这就意味着它有对内政策的功能。
最大的理由是,新增关税也很难让美国找到贸易替代,而本土制造业回归的诉求,在第一任期的时候,已被证明收效甚微。川普已经否认关税是(其他诉求的)谈判手段。
传统上,关税考虑总和贸易替代、供应、产业转移、通胀相关。但川普这一次没有重复上一任期的做法,即专门针对中国加税,而是对两个最大贸易伙伴下手,实际上是一种内政先行的考虑。作为对即将发起的企业减税对冲,加关税可以大体上维持政府财政收入。
白宫并不认为,加关税必然引发通胀。现在的白宫认为,从2021年开始的大通胀,更多和疫情迫使的宽松财政政策有关。从通胀走势看,去掉党争部分,也有些道理。
显然,加税行动不会找到加墨两国对美汽车、零部件、石油出口。后两者要么强化出口退税或者降低利率(货币市场也支持这一点),对冲增税,这就意味着关税主要由出口方承担;反之,如果导致终端同幅同频涨价,则意味着由终端消费者承担加税成本。
加墨两国很难持续对抗
目前,墨西哥有80%的出口商品(汽车、机械、水果、蔬菜和医疗设备等)都销往美国;而加拿大的70%出口商品,被美国人买走。在USMCA(美墨加三国协定)体系下,美国认为自己相对南北伙伴拥有优势筹码。
如果墨西哥不采取反制行动,美国研究机构认为单方面加税将令墨西哥GDP下降16%,而加拿大GDP将下降10%,都是巨额损失。
墨西哥生产的汽车,有80%销往美国。墨西哥就相当于美国南部境外的低成本汽车生产基地。
既然加墨两国对美国贸易依赖如此之深,美国单边加税,必然严重削弱USMCA的权威性和可信性,但彻底摧毁USMCA机制可能性非常低。这种小概率结果发生的前提,是加墨两国持续发起强烈政治对抗行动,《汽车人》深刻怀疑加墨两国有此意愿。
加墨两国的贸易体系与美国嵌合太深,寻求出口替代和多元化布局,旷日持久且很难奏效,那么无论加墨两国喊得多么凶,无非试图寻求局部条款冻结或者谋求重新谈判。无非是当年NAFT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变为USMCA的翻版。
中美直接汽车贸易不多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24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直接总额为5247亿美元,在中国全年出口总额35772亿美元中的占比为14.67%;另外,2024年中国从美国直接进口商品1636亿美元,在全年进口总额25851亿美元中占比为6.33%。
目前,美国对中国整车仍征收27.5%的关税,而对电动车则征收102.5%的关税。考虑到IRA(削减通胀法案)的影响,这些政策总和大大削弱了双方汽车生产成本差距。中国直接出口汽车到美国,赚钱很难。
2024年,中国对美整车出口只有12.8万辆,金额48亿美元。其中,新能源车(EV、PHEV)占据65%,约8.3万辆,金额35亿美元;燃油乘用车占5%,其余为商用车。
2024年,中国对美直接出口的零部件约为276亿美元,比整车高得多。原因在于,美国在2024年对中国电池PACK等紧缺的零部件暂缓加征关税。
不过,中美汽车直接贸易相比中国汽车出口的整体占比偏低。中国车企在美国设厂的努力,基本都陷入停滞。
中企借道墨西哥受影响
迄今,中国车企在墨西哥积极布局,未改弦更张(也来不及反应那么快)。
奇瑞2023年在墨西哥建立独资工厂,规划产能10万辆,目标是北美和拉美。奇瑞在墨西哥的第二工厂在2024年底投产,新增10万辆产能(聚焦混动)。目前,奇瑞在墨产能20万辆,为中企当中最多。
而江淮和墨西哥当地企业合资成立组装厂,规划5万辆,计划60%销往美国。
比亚迪在2024年初宣布在墨西哥新莱昂州投资建厂,规划年产能15万辆,目标直指美国市场。目前该厂已投产,本地化率60%。
长城2025年1月在墨西哥投产首个工厂,设计年产能8万辆。
宁德时代在墨西哥奇瓦瓦州规划建设50GWh产能;国轩高科在墨西哥北部规划建设20GWh,主要服务美国市场。中企在墨的零部件生产还涉及电机、电控、轮胎、玻璃等,这些零部件本地化率在40%-50%,其余仍靠从中国进口。
截至2025年1月底,中国车企在墨西哥总产能达58万辆/年,其中约70%(40.6万辆)直接瞄准美国市场。
此前,为实现对美出口,需要满足汽车75%零部件在北美生产方可免税。中国多家在墨西哥投产的车企,计划在2025年内达到78%的本地化率。
这个数字即便全部落实,现在对墨加税,继续将美国作为出口目标,已经面临现实困难。
假定75%原产地规则不变,在墨西哥生产的中国品牌整车,也面临25%的关税。如果出口价2万美元,加税后到岸成本就增至2.5万美元。市场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零售价格上涨20%,相关需求可能下降30%。
中企损失可承受
这几年中美、美欧贸易争端的结果表明,缺乏替代的单纯售价上涨(即加税全部由最终消费者承担),引发的需求下滑远远少于理论值,原因是其中部分刚性需求无法被折叠或推迟。
消费者最多将压缩其他消费项目的支出。食品消费刚性最强,在美国市场,汽车产品的刚性排得“相当靠前”(并无权威排名数据)。
倒推过来,墨西哥和加拿大也就有了叫板的勇气,也意味着中企与加墨两国因为共同利益站在一起。
有人据此推论出促使“中墨加”形成更紧密的“非美贸易联盟”。老实说,这个推论走的太远了。各方固然因为川普的关税走到一起,但是如果解决不了终端需求替代(哪怕是部分的),什么联盟都是脆弱的机会主义。
在整个美洲(包括北美和南美),都无法找到哪怕30%的美国市场替代,也就是说,大家可以形成谈判联盟,但无法排斥美国形成贸易联盟。
在汽车这一块,面对潜在联盟,美国的招数也很简单,就是要求在美国拥有重大商业利益的车企(主要是美日德车企)将生产迁回美国。如果有10%产能迁回,就可以节省5亿美元关税成本,还是有点诱惑力的。
而中国车企则无法跟进,联盟也就不攻自破。
问题就在于,迁移成本+美国相对墨加成本水位差,是否能在4年内覆盖新增关税成本。不考虑迁移的时间成本,粗略地估计一下,彼此相差无几。除非在一轮又一轮升级的关税报复与反报复当中,后者成本持续上升,以至于迁移变得不可避免。
简单说,中企能够接受加税10%导致的中美直接汽车贸易带来的缩水(大概率小于5%),也能够接受对墨加税引发的20%美国需求缩水(这部分属于借道贸易)。
这些变化,都可以通过调整供应链、放缓生产节奏来抵消,从而避免生产线彻底关门。当然,以上所有定量分析,都建立在75%本地化规则不变的基础上。既然目前尚无实施细节,想精确量化美国加税影响,不大可能。
可以大体上确定,在系列加税方案出台后,中企在墨西哥的产能,至少有40%需求受到威胁,需要找到替代,否则就只能压掉了事。川普可能了解到墨西哥汽车生产的总产能利用率未能超越盈亏线,笃定后者只能妥协。目前墨西哥的报复声明,不过是以进为退。
中企在拉美的产能部署,受到这一事件影响可能延续到2030年前,直到找到相应的拉美市场。这就需要将墨西哥与巴西设置的产能进行联动。
跨国企业其实经常这么干,以此规避市场和政策风险,中企的海外资产部署日益深入和广泛,必然也走向这条路。鉴于美国政策经常“翻烧饼”,过几年调整回来,或者再次追加产能的可能性也是有的,只不过几年内不宜追加了而已。【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车系
推荐
卷工时、画饼、汇报型人才,2025他们在车圈更吃得开?
路咖汽车比亚迪2025年或将在日本/韩国市场推出PHEV车型!
郑谊骏马也会偶失前蹄?1月售11942台,极氪销量环比下滑近6成
车宇世界【韩系动向1477】现代联手通用打造纯电皮卡,竞争Cybertruck!
郑谊春节开啥车丨开这几款硬派SUV回家,有面儿还带劲
车壹圈阿维塔06、深蓝S09、小米YU7,有望提前上市
图说汽车小鹏汽车反超,新势力竞争格局蛇年生变!
百姓评车想买电车再等几个月!特斯拉将在今年上半年推出廉价电车model Q!
郑谊为什么5.8升V8发动机的福特维多利亚皇冠,成为美国警车代名词?
郑谊本田刚宣布在华召回,又要在日本召回超155万台车,咋回事?
车宇世界【韩系动向1476】试驾现代全新帕里斯帝,传统豪车的高级感!
郑谊比亚迪又卖爆了,1月销量300538辆同比猛涨47.5%,腾势破万辆大关
李特儿评论
暂无评论,抢占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