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被刷屏的车企与DeepSeek合作,多数都是蹭热度?
2025-02-13 19:37 3150次阅读

扉旅汽车

汽车生活新知。


2025一开年,DeepSeek就犹如雨后春笋一般霸屏了,就连智能手机使用周期不满一年的家里老人,都问起了“那个什么英文的软件,是不是和豆包一个意思?回答问题的?”

 

 

DeepSeek,全称是杭州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研究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7月17日。一月份,国产开源大模型DeepSeek-R1正式发布,在数学、代码、自然语言推理等任务上性能对齐OpenAI-o1,可以说是一鸣惊人。可贵的是推理成本仅为OpenAI-o1的几十分之一,瞬间,各大企业宣布接入DeepSeek,比如亚马逊、微软、中国移动、阿里巴巴等等。

 

 

与此同时,很多家车企官宣与DeepSeek展开合作,小编粗略统计,截至目前得有快20家车企官宣了。如吉利、东风、奇瑞、长城、宝骏、比亚迪、极氪、零跑、上汽大众、上汽通用等等。不仅如此,像斑马智行、亿咖通等做车机的品牌,也和DeepSeek的R1模型合体,估计截止发稿时,合作名单还在扩大。

 

 

那么问题来了,现阶段很多人觉得不是那么“好用的”DeepSeek,为啥让这么多车企着迷?是为了追一波热度还是DeepSeek真的对于产品本身有巨大的智能化提升?

首先,从车企角度来说,与DeepSeek合作,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同时也降低了研发成本。DeepSeek-R1模型以低成本著称,百万Token输出成本最低只有OpenAI o1约二十七分之一,车企引入DeepSeek也意味着不用再自己费力去研发,用现成的而且不贵,何乐而不为。

 

 

不同车企目前就DeepSeek的实际用法是有所不同的,但现阶段还体现不到辅助驾驶层面,更多的只是改善座舱体验,说白了和咱在手机里用是一个意思,也就是改善语音助手的体验,可以通过语音的方式来向车机提出问题,通过DeepSeek为你解答。截至目前,就实际体验来说,和理想 MindGPT 、蔚来的 NomiGPT 差不多,并不算新鲜,因为行业头部品牌都早就实现了这一功能。

 

 

就目前来看,一些头部品牌如理想、蔚来、小鹏、小米等并没有与DeepSeek合作的消息,是因为自家有自研,而赶在第一波与DeepSeek展开合作的品牌,说白了,车机智能化方面都比较薄弱,抢热度是其次,快速提升车机体验才是目的。让DeepSeek-R1 模型和自有模型在底层算法上融合,目前看来就是解决车机的语音助手不够智能的问题。

 

 

其实大家从去年开始,就陆续感受到了AI的功能,比方说通过AI算力来输出一篇旅游攻略、写一篇稿件、了解当地的文化等等,但如果只拿DeepSeek去在车里实现这些功能,有点大材小用了,换句话说,下半场还是智能驾驶。

 

 

DeepSeek的R1模型之所以超级轰动,除了低成本之外,核心是使用了强化学习 + 奖励模型的方式带来了逻辑推理的能力,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套公式,利用经验和多种方式结合的方式解决问题。一般大家在车上利用语音向车机提出的问题并非啥难题,顶多就是些日常问题,如果利用DeepSeek的算力来模仿出不同的驾驶方案,那对于智能驾驶来说会是巨大提升。

 

 

目前国内智驾第一梯队,华为的智驾体验说第二,目前应该没人能站出来掀桌子。大家都知道好的智驾是靠不断学习学出来的,华为的智驾会从驾驶评分高的车主上收集数据,利用数据结合上算法,从而在智驾中模仿,实际体验就更接近于真人,感受就更好。同理,特斯拉也是最早开始这么做的。再比如雷总的小米,前两天一则“智驾替你跑赛道”的消息引来争议,先不说利用辅助驾驶跑赛道这事有没有意义,官方的用心是告诉大家我的智驾能力很强。所以大家看这些品牌,目前坐的都很稳,没有向外合作的消息。

 

 

而智能驾驶的下半场,光靠数据分析模拟人远不够,还是得靠科技,靠算力超越人。举个例子,晚上开车能见度降低,很多人会发现用智驾更靠谱,因为摄像头比人眼看的更远更清晰。其实无论什么时候,摄像头和雷达的敏感度都要比人的感知更提前,而车机只需要下达一个指令,往往就能实现多个驾驶动作。比如在复杂的路口掉头或转向时,人就得多个角度去反复确认,而遍布车身的雷达和摄像头能在近乎同时的情况下做出精密判断,效率和人不是一个量级。

 

 

再举个例子,老司机不care辅助驾驶,但会发现在一些难停车的复杂场景下,车就是比人停的好,就是比人判断快。说回DeepSeek的推理能力,假设能与智驾结合起来,学习到位的话,推理出比人效率更高的驾驶方式真不是啥难事。

但话说回来,一系列的AI软件目前也并非啥“神仙”,深度融合到智驾当中还是愿景,就比如手机用DeepSeek的时候还会时不时出现“宕机”的情况,不信大家可以反复试试。

 

 

DeepSeek的R1模型推出绝对算是可喜可贺,但目前要应用于智驾是有难题的。小编也关注到了目前一些博主发表的感受,同样表示认同。第一个是算力,是高端芯片,这一点直接关乎到训练效率。第二个是数据采集,相比特斯拉,自主品牌的用户驾驶数据量普遍不占优势,且普遍还是处于各自为政的阶段,各家做各家的,数据不共享。当然,第二点是理论上的,等特斯拉FSD国内落地的时候根据实际体验再聊。

 

编辑总结:

 

综上,DeepSeek的这波热度肯定还会在车企之间延续,强强合作对于用户而言必然是好事,说到底,产品力的提升是屏幕前的各位都愿意见到的。所谓“蹭热度”的观点小编觉得没啥必要,现在只是开始,从卷硬件到软件,更高阶的一系列功能是需要时间的,大家拭目以待就好。2025年的智能化大洗牌,是每个品牌都要经历的,至少证明了大部分车企都愿意为此建立“实验室”,至于未来会怎样,一切交给时间吧!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 行业解读 # 成功汽车 # 斑马

相关车系

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