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取消

热门标签

Pull down to refresh...
Pull down to refresh...
上拉加载更多
【汽车人】2025上海车展:技术仍是市场主导力量
2025-04-24 15:29 1556次阅读

汽车人传媒

以人为本,从人出发,执着专业媒体的坚守,专做有温度的行业解读。展示汽车行业先锋风采,还原汽车产业真实动态,传播汽车核心文化理念。这里,汽车行业唯一的人文之地!

从本届上海车展的积极调性看,市场仍然认同技术带动产业发展、扩张和升级消费基本盘的趋势。

文 /《汽车人》齐策仁

4月23日,以“拥抱创新 共赢未来”为主题的上海车展开幕。

在车展前一周的4月16日,工信部给20家企业开了闭门会,要求修改宣传措辞,并针对OTA频率、公测、数据本地存储等都做了限制。光是措辞修订要求,就迫使车企大幅修改上海车展的PPT、平面广告物料,时间非常紧。

此事固然让车企和供应商,以及他们的公关公司有点手忙脚乱,但对于制止行业宣传乱象、拨正方向,还是有益的。

燃油车稳住阵脚

上海车展的规模仍然和去年北京车展相当,超出广州和成都两个车展。这证明上海车展的咖位没什么变化。

36万平方米展区、接近1000家企业参展,全球首发车型超过100款(这里面要打个问号,因为其中不少在车展前已经亮相),新能源车占比超过60%,相比上届上海车展,燃油车并未显露出更多颓势。有迹象表明,燃油车市场仍是可靠的基本盘。

中国品牌全线出击,不止发布了53款新车(不含新势力),而且覆盖混动、增程、纯电、氢能等多领域。不管是新老势力,大家纷纷做高端市场,这个趋势也相当明确。

与上届上海车展相比有变化的是,中国品牌的优势变得更明显了。和中汽协公布的第一季度中国品牌占有率68.1%,表现一致。

不过也应注意,3月份单月中国品牌市占率66%,同比提升6.7个百分点,但相较第一季度整体,略有退缩。如果今年能稳定在70%附近来回拉锯,证明合资也不是一路退守。如果只是单月现象,那就不能认为趋势改变。

合资品牌里面也有分化。BBA(奔驰、宝马、奥迪)全线发力,推出Vision V概念车、新世代驾趣概念车等;大众集团以“史上最大规模”参展,推出7款全球首秀车型。

而现代起亚、捷豹路虎等首次缺席。不止是这几个品牌,现在一线跨国车企(以中国业务的规模划线)还在加大投入猛攻中国市场,奉行的是“全力奔跑以便留在原地”;二线跨国车企则保住现有业务模式,规模上稍有退步也可以接受,主打的是软着陆;而三线跨国车企则萌生去意,非但不愿意投入,现有投入也将收窄,还剩下比较感兴趣的业务模式,就是以中国为生产基地,向海外(主要是东南亚、中东、澳新等)出口。

这样一来,这些品牌对面向国内受众的展会不大感兴趣,也在情理之中。

即便国内车企,也采取了信息分散策略。从展会前一个月开始,各家的战略、技术、产品发布会,就没断过。多数车企都表现出愿意借助上海车展受到公众关注的契机,又小心地与车展时间拉开一点距离。

直观的理由,是车展本身信息量太大太密集,企业的声音容易淹没在嘈杂的背景音里,单独发布能够拉住更多注意力。这个理由一直都存在,但现在大家认识到,北京和上海车展本身作为线下流量,仍能扛鼎;而在线上,影响力不如以往。从线上角度,需要分流。

在五大国际车展都走向没落的背景下,中国的车展背靠中国大市场,走出独立行情,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智驾回归技术主导

去年北京车展,智能驾驶正在向高端化进发。当时高端智驾的市场价值,一直都存在疑问。在今年的工信部闭门会上,得到了澄清,以后L2级的不能称为“高阶智驾”。这不仅是措辞的问题,而是L3以上才能大范围取消“人机共驾”。

宣传措辞膨胀和贬值的趋势被遏制,对企业安心搞技术,去掉浮夸风,是有帮助的。

智驾普及也是如此,明明是入门级辅助驾驶,就不能再玩“语言艺术”。一句话,现在的智驾差异化定价策略,被监管削弱了。而L3部署,大概率需要监管审批和延后。L3试点,对地理围栏的突破,也不是很急了。

在智驾的可靠性还没那么高之前,今后一个时期(大概两三年内),智驾将从功能叠加,走向“场景务实”。就是主机厂商要老老实实讲清楚,什么条件下(比如天气好、光照好、结构化场景)才能满足辅助驾驶激活条件。

对这些组合条件的设置和分类组合,面向用户的话不具备实操性,因此不如讲一讲理想操作条件,就像德国高速允许L3运行,但必须在晴朗的白天,不许换车道,上下匝道和接近收费区,一律接管。这样才能让车企心甘情愿地扛起法律责任来。

整个行业的氛围,如果真能因此回归务实的技术主导,而不是宣传主导,上海车展应该是一个良好的起始。

固态电池“量产车”露面

国内锂离子电池技术固然在全球执牛耳,但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的确走到一个瓶颈阶段,很难有质的飞跃。

电池新国标2026年7月1日落位,要求不起火、不爆炸。但是激烈碰撞后仍然很难避免,这是锂离子电池的基本特性决定的。

本届上海车展上,高压平台和超充技术,上到一个新台阶。不仅是几家车企先后拿出了兆瓦级闪充技术,电池供应商,比如宁德时代,也提前发布了12C充电技术(1.3兆瓦),充电5分钟续航增加520公里。

需要对公众释疑的是,兆瓦级闪充对基础设施要求很高,商业化部署速度不会太快。不仅是量产新车需要点时间,就算量上来了,大多数时候还得依靠现有的基础设施。而在高速两侧充电服务,可以优先部署超高功率桩。

与此同时,合资车企开始上800V架构,虽然慢了两拍以上,但总比无视强。考虑到合资的产品矩阵宽度,追上800V,还是有一定业内影响力。

业内将更大的希望寄托到固态电池上。上海车展上,长安、上汽、比亚迪展出了搭载固态电池的量产车型,大家可能都在硫化物方向先取得突破。目前只是量产的前夜,只有累计到10万辆交付,总行驶里程达到5000万公里以上,不出普遍性技术问题,才能让监管和市场放心。当然,这个实测数据量级的积累,电池供应商和车企应该先做到位。

电池新国标虽然是大多针对锂离子电池的,但这个技术难度也不小,将固态电池加速量产部署,有助于满足新国标。技术本身有自身规律,政策能够推动投资,很难加速技术研发本身,因此还是要有平常心。

中国品牌向上与向外

市场层面,国产品牌高端化是企业的明牌。但直到去年,才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进展。当前,上百万的国产车不再是稀罕物,而是切实要上量挣钱的。

今年上海车展上,一批百万元级国产车,比如红旗L5、昊铂SSR、尊界S800(仍然不让看内饰)、极氪9X光辉版、仰望U8/U9等,再加上更多的70万、80万元产品,可以说国产品牌的高端化战略已经成型,将彻底洗刷国产走性价比路线的刻板印象。上海车展将告诉我们,这个过程有多快。

从中可以看出,国产品牌在技术和品牌经营上,自信程度已经高多了。至少在心理层面没有低跨国品牌一头的想法了,市场接受度也正在转变。

相比去年北京车展,中国品牌正在加速海外布局。中欧的妥协(目前还存在悬念,因为美国一日三变),将推动中企向欧洲扩张。

说来有意思,欧盟对中企加税,本意是促使中企在欧盟本地化生产,顺便转移技术,但实际效果是中企噤若寒蝉,担心双方关系进一步闹僵。关税问题缓和了,车企胆子反而大起来。这说明欧盟政策初始设定,是有问题的,过于以己度人。

需要明确的是,中企向欧洲扩张,是战略安排。中欧关税只不过延缓了这一进程,现在即便中美妥协(其实结果很难预料),也不会构成太多干扰。

而一线跨国车企照例表示要坚持深耕中国市场。应该不用怀疑这一点,因为投资规模很有说服力。4月22日,也就是车展前一天,丰田与上海市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正式敲定了雷克萨斯落地上海的项目。上海车展向来比北京车展更受海外关注,这一次可能会更加强化这一点。

和国内成都、广州两个“国际A级车展”不同,北京和上海两个车展更能反映市场的走势。从本届上海车展的积极调性看,市场仍然认同技术带动产业发展、扩张和升级消费基本盘的趋势。

监管虽然给技术的宣发降温,但不等于给技术投入降温。归根结底,技术领先的车企仍然会占据明显优势。同代技术的竞争手段将更加多样化,而非单纯诉诸流量宣传。【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行业解读 # 昊铂 # 仰望 # 昊铂SSR # 仰望U8

相关车系

推荐

评论